“我真的没想到,这辈子我还能在西城区核心地段住上新居!”时隔几个月,回想拿到新房本、新钥匙的桦皮厂8号楼居民靳桂莲仍然激动不已。从脏乱差的老破小,到人见人爱的“新小区”,桦皮厂8号楼变身为居民的暖心家园。
两居变三居 户型更合理
10月12日,在北京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活动中,北青报记者来到桦皮厂胡同8号进行采访。走进小区,一座外立面崭新的居民楼映入眼帘,走廊内墙漆干净洁白,墙边均安装了无障碍设施。记者探访发现,楼内户型主要由两居和三居构成,户户都安装了地板,装修温馨简洁。
“我家原来的房本面积是62平方米,是一个小两居,没有客厅,房屋设计非常不合理,过道浪费了非常多的空间。我们三代人挤在一起,非常不方便。改造时,施工方打薄了原来非常厚重的墙体,对空间布局进行了优化,从两房变成了三房,还多了客厅,面积也多了十多平方米!我们都非常满意。”居民靳桂莲说。
在探访时,北青报记者注意到,房屋在改造过程中,充分地挖掘了原户型的空间潜能,不浪费一点空间,让户型变得更加合理,功能分区更加明晰。在卫生间,即使不大的空间,也能做到干湿分离,提升居民的使用感。“我们很难想象原来那么破的危房,能变成新房子!”在采访中,不少居民都对改造结果非常满意。
多部门通力协作 让居民圆安居梦
为何会对桦皮厂8号进行改造呢?在采访中,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桦皮厂胡同 8号位于西城区新街口街道,建于20世纪 70 年代,由于年代久远,房屋基础结构老化、外墙脱落、墙体透风等问题层出不穷,已经很难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
2020年7月,北京市住建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危旧楼房重建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在遵循区域总量平衡、户数不增加的原则下,可通过翻建、重建或适当扩建方式,对危旧楼房进行改造。
在此背景下,桦皮厂8号楼被确定为西城区首个通过拆除重建方式进行改造的危旧楼改建试点项目,也是全市首个整楼居民均为产权主体的试点项目。西城区委区政府协调各部门通力配合,边尝试边突破。规自委西城分局针对产权主体多,实施主体非产权主体,创新工作思路,采取“先注销后首次, 一户一首次”的总体办理思路;属地街道联合社区及项目实施单位,跟居民做好沟通交流,精准做到“一户一案”;建设方采用新型混凝土模块化建造技术,将建造工期缩短了75% 以上、实现三个建成封顶,最终将危楼通过拆除原地重建方式得以焕发新生。今年 5月28日,桦皮厂胡同 8号楼“焕新归家”交付仪式举办,居民在原址住上了新楼,拿到房本。
采用预制新技术
建房子
像搭积木
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危旧楼改建难度较大。桦皮厂胡同8号楼位于北京二环内,周边小区林立、人流密集、交通繁忙。在建设过程中,施工方将8号楼整栋建筑科学规划为 55个混凝土模块, 预制混凝土模块最后运送至施工现场,再吊装组建成为完整建筑楼房,像搭积木一样建房子。采用混凝土模块化集成技术,工厂生产与现场施工双线并行,将原本需要 15 个月的工期压缩至 3 个月。
房屋在建设时,提升了户内使用面积。同时,对公共区域进行了优化,比如管井外移,增设电梯等。作为西城区首个危旧楼改建项目,桦皮厂胡同 8号楼完全按照新建项目标准实施,全过程完整、清晰,未省略任何环节。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洋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付丁
编辑/李天际
责任编辑:梁燕(EN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