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酒文化,是酒与饮者的互动过程。酒为饮者提供了精神超越的媒介,而饮者将酒带入历史和故事中,为酒注入精神的内核。是经典更是新声,由西凤酒独家冠名,凤凰网倾力打造,《中华酒事局》最新一期节目中,主持人蔡紫,与钱文忠教授、郦波教授两位文化大咖,就来聊一聊那些成为永恒的饮者与匠心。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暑期档一部《长安三万里》的火爆,让《将进酒》等一大批盛唐诗词的瑰丽想象,以富有冲击力的视觉意向呈现在亿万观众面前。而“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也重新唤醒大众心中沉睡的诗词基因。然而钱文忠教授对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却别有新解,在他看来,“古来圣贤“中的“圣贤”就可能未必是人。
三国时期曹操禁酒,士人私下偷饮,又恐犯禁,故而讳浊酒为贤人,讳清酒为圣人。自此酒喻圣贤、清圣浊贤的典故流传后世。所以 圣贤也被当做了酒的另一种代称,譬如李白就有诗云“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可见在李白眼中,清浊之酒就是他心目中的圣贤。而如此一来,《将进酒》中“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一句,就别有意味了。至少在诗仙眼中,青史留名位列圣贤者,必是最能懂酒、知酒的清浊知音;而能品善饮的酒徒,也就具备了比肩圣贤的精神纯粹度。
而纵观酒文化历史,李太白的观点也确实不无道理。毕竟赫赫有名的竹林七贤,具是善饮之辈;鼎鼎大名的饮中八仙,都是因酒得名。正所谓“徐邈能中酒圣贤,刘伶席地幕青天,潘郎白璧为谁连”,在历史上,评定、传承圣贤价值的是儒家知识分子,而他们又常常是酒文化的最大拥趸和饮者集团的核心中坚。儒家文人知识分子品的是酒鉴的是德,无论盛世乱世,他们都在以酒为引为媒塑造文化的核心价值。“‘夫无量不及乱’,觞之祖也,是为饮宗”,从孔子到阮籍,也无怪乎这些精神纯粹的饮者,会被当做圣贤一样的存在。
一杯美酒佳酿,救过苏东坡
酒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文化意义上的酒,精神之属被无限放大,却让酒的物质属性被忽视。事实上,酒借饮者留名,而饮者很多时候,也须得籍酒才能入道。经历凡俗磨砺苦难,必然要借助外物的启发才能超脱精神和世俗的枷锁,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而一杯美酒佳酿,常常是这其中最好的突破媒介。郦波教授就考证过,历史上,拯救过苏东坡的,可能就是一杯美酒。
元丰五年,是“苏学”研究中的关键一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苏轼,正处于他人生的最低谷,甚至连酒都不敢喝。这一年的三月四日,他挥笔写就了《寒食帖》,文字中尽是穷途末路之情,心如死灰之意。然而三天后,苏轼就写下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定风波》。仅仅三天,为何苏轼性情大变?郦波老师考究过,原因可能是朋友杨世昌前来拜访,那夜,苏轼与其泛舟湖上,在美酒相伴下击船而歌,两人望着眼前万物,回想英雄人物,苏轼体悟到的是:阴晴圆缺祸兮旦福都是暂时,并非永恒,又何必将自己的得失取舍看的如此之重?这是乌台诗案后,苏轼从苦难中走出,迈向豁达的一次人生升华。
我们知道苏轼自己会酿酒,但他得名更多因为其是饮者。正如历史上大多数时候一样,工匠的价值常常被忽视。在大多数饮者的故事和传说中,作为主人公精神突破的关键媒介,那些美酒佳酿的技艺锤炼和匠心沉淀,常常隐没烟尘,变成一个若有若无的背景。其实酒乃百工之物,物勒工名的制度创新,匠工蕴道的哲学思考,这些中国工匠臻工至善的匠心追求,也同样存在于中国酒的制造和创新中,也是中国酒文化最宝贵的遗产。幸运的是,到了现代,工匠精神作为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明延续传承的见证,其价值和意义终于得到了重视。一大批具有文化遗产价值的传统工艺,以通过加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形式,得到了保护和肯定。作为中国历史名酒代表,西凤酒酿酒技艺,就于2021年获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同年西凤酒酿造工业遗产群也入选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录,成为众多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宝贵财富中的一员,为继续发展和繁荣中国酒文化事业贡献价值。
在节目中,郦波教授说过,与世界上大多数古老文明不同,华夏文明最大的特点,是我们远鬼神而崇圣贤的传统。而这种先贤崇拜,其实归根到底,是一种对人的价值的尊崇。无论是历史上,对于青史留名的饮者的推崇;又或是今天,对于代代传承匠心的珍视和保护,无疑都体现了我们民族文化中这种对于人的价值高度肯定的价值观取向。这是我们文明的底色,也无疑是中国酒的文化本色。往圣今贤构成了中国酒的底蕴,饮者匠者具是中国酒的内核,文化上的中国酒,就犹如文明中的中国人。如果说中国的文化是仁者爱人,那么中国的酒者亦是敬人之酒。在我们的《中华酒事局》中,将继续为您深度解读中国酒文化的迷人色彩与文化基因,让我们一起共品中国酒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