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新疆若羌河南种枣人

新疆巴州若羌楼兰文化公园,有一座楼兰美女雕像,外地游客喜欢到此拍照打卡,为到此一游留下纪念。从雕像往北走,不远处就是一块枣田,张达强(化名)拿着一根三米多长的修剪工具,一端握在手里控制刀口闭合,刀口一端伸向枣树,咔的一声,多余的枝杈掉到地上。枣子还是青色,有两个鹌鹑蛋大小。张达强细心呵护,确保养分不跑冒滴漏,都用在果子生长上。

“你看这个枣子长得多好,里面长得更好,整条枝都是枣。”张达强说路边看到的枣不好,真正好的枣在园子里。他领着记者来到枣园深处,一只小狗跑了上来,这里的枣结的果然更好,压弯了枝丫。

进入八月份,若羌白天温度超过40度,热气灼人,到了晚上又到25度左右,冷冷热热,枣树快速囤积养分。还要继续生长两个月,枣子才会成熟,挂在枝头任本地风沙吹拂风干。这时沉甸甸的枝头轻松起来,脱离地面朝向天空,拖拉机可以重新在两垄枣树中穿行。

枣树从发芽到开花、坐果、收获,施肥、打药、收获,都需要精细管理,特别是枣树环切,张达强称之为“开甲”,对时间和工艺都很讲究,枣树开花自然坐果率不高,开甲可以数倍提升坐果率,坐果成功需要养分的时候,树皮又自然地生长出来。

张达强年轻时当兵,在边境前线打过仗,回到新郑老家在一家国企上班,退休后到若羌种枣。他没有向谁学习技术,但却样样都拿得下来,他说自己从小在新郑长大,耳濡目染,自然就学会了。新郑人来到若羌,把技术带到这里,若羌大多数种枣人来自新郑,技术也逐渐传给当地果农。

“你看看这个枣树,是本地和河南两地优势的结合。”张达强指着枣树根部,那是枣树嫁接的部分,上下纹络明显不同。下面是酸枣,上面是新郑灰枣。酸枣生命力强,适应本地气候,灰枣口感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若羌灰枣比新郑灰枣总体颗粒更大,肉更饱满更甜脆,皮更薄,核更小,品质更优一筹。

新郑灰枣引进若羌历史并不远。1987年若羌县从新郑引入灰枣苗木1100株试验栽种。此后的十年里,若羌每年都引入几万株灰枣苗木栽种。

新郑人自古善种枣,远近闻名,当地一家公司好想你靠卖枣上市。新郑人代代摸索,掌握了种枣技术。但是当地由于酸雨等不利影响,枣子品质下降,开始向外探索。

若羌气候恶劣,当地土地面积相当于浙江两倍,户籍人口却只有8万。“这里不养人。”张达强表示,夏天太热冬天太冷,风沙太大,天气不好,枣园四边枣子少,就是风吹晃动所致,所以来这里的外地人很少定居,即使买了房也是临时居住。张达强每年只身往返,将若羌当做赚钱之地。

沙尘暴、倒春寒等不利天气,让传统农业深受其害,经常需要补种,不过枣树却能成功躲过灾害,枣树耐旱、耐涝、耐贫瘠、耐盐碱。另外,枣树花期较晚,在5—8月,躲过了自然灾害高发期。

冷冽的阿尔金山积雪融水,从若羌河里顺流而下,通过四通八达的水渠哗哗流到果园里,带来新疆稀缺的水资源。每隔一段时间,只要把地头闸口打开,渠水通过自流很快就能灌满枣园。张达强说每个枣树生长季节要数次灌溉,地皮始终湿润。灌溉条件优越,是本地发展枣树经济的先决条件。

若羌县境内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库木库里沙漠、有世界第二大流动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沙漠干热,造成白天气温高,平均日温差在17.5~18.2°C之间,年平均蒸发量高达2902毫米,有利于灰枣成长。成熟的灰枣上表皮附着一层灰,来自附近的沙漠。

2001年以来,若羌县确立了“红枣产业发展战略”,在此后的几年间,当地群众积极种枣树,现在的若羌县城似被枣树包围。若羌楼兰文化公园2017年底竣工,此前也是一片枣园。

张达强承包50多亩枣园,一亩地承包费1千元,每年协商一次,主要靠雇人劳作,每亩地总投入在3000元左右。当地有个小型劳动市场,主要活计来自农业雇主。开甲是个辛苦活儿,一天收入可以达到1000元 ,但只能干一二十天,有经验的雇工可以赚到一两万元。张达强承包每亩地产量大概在500公斤,极个别情况下能达到上吨。枣价涨涨跌跌,2016年枣价断崖式下滑,从热炒期最高近200元一公斤,跌至每公斤20多元。近几年收购价稳定在10多元。

张达强每年来到此地,领养一只小狗为伴,赚十多万元返乡,他对这个收入很满意。新郑红枣重镇孟庄、薛店等镇每年有近1.2万多人在新疆从事红枣种植、加工。张达强和他的老乡一起,创造了新疆若羌灰枣这个品类,让若羌灰枣远近闻名。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