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又一起券商合并
海通证券和国泰君安合并后叫“国泰海通”!
湘财股份和大智慧合并后叫“湘大财”?
2025年3月16日的夜晚,中国金融界被一则公告点燃
——湘财股份与大智慧宣布合并!
两家公司正在筹划由湘财股份通过向大智慧全体A股换股股东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大智慧,并发行A股股票募集配套资金。
两家公司股票自当日起停牌,预计停牌不超过10个交易日。
这也是2025年以来证券业又一重大合并案例。
如果将2024年比作新国九条下券商并购的元年,那么这一合并案例又是响应打造特色券商的经典动作
——湘财市值197亿元,大智慧181亿元,涉及23万户股东,堪称百亿级整合。
这23万股东应该是有福了,合并后开盘估摸最少得有一两个涨停板。
然而股民爽了,大智慧却不爽了。
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联姻,实则是十年纠葛的延续。
早在2015年大智慧意图与湘财股份合并的“野心”就已经暴露出来,当时它还是主导者,欲以85亿元天价试图吞并湘财证券,却因自身违规调查而不了了之。
2020年,湘财股份借壳哈高科上市后,逐步购入大智慧15%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然而,2024年12月,湘财股份突然宣布拟减持大智慧股份,引发市场对双方关系破裂的猜测。
更耐人寻味的是,就在一个月前的2025年2月,湘财股份刚宣布减持大智慧1%股权,股价在9元/股边缘徘徊之际,剧情陡然反转。
这场“先减持后合并”的资本大戏,好像《甄嬛传》中钮祜禄氏的黑化逆袭。
十年后,角色互换,湘财股份反向鲸吞昔日求而不得的“白月光”。
要不怎么说,资本市场从不缺乏戏剧性转折。
02
合并背后的明牌与暗礁
两家的合并,既是顺势而为,亦是自救。
2024年新“国九条”明确鼓励券商行业整合,打造“航母级”机构。
湘财与大智慧的合并,正是响应政策号召的典型案例。
当然,这只是明面上比较光鲜的说法,实际上是两家在行业下行的趋势下,有点过不下去了。
老股民都知道,昔日互联网券商行业龙头、第三方证券应用APP是三足鼎立的局面——
东方财富、同花顺、大智慧,三家并称“炒股软件三剑客”。
尤其是大智慧,曾经是“三剑客”的带头大哥,市值一度高达176亿元,是后两者的总和。
但就在大智慧最辉煌的时候,它犯了和许家印同样的错误,“买买买,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好好好。”
2011年上市后,大智慧开启了一场近乎疯狂的并购狂欢。15项收购涉及金融软件、互联网彩票、贵金属期货甚至化工贸易,耗资超6.59亿元。
但这些业务根本就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生态,既无协同效应,更无战略主线。
例如:2014年收购上海狮王:以4370万元收购的金融数据公司,最终亏损3060万元草草出售;“视吧”直播的灾难:斥资13.96亿元签约吉姆·罗杰斯、徐峥等名人,却因内容与金融主业脱节,一年亏损11亿元。
反观东方财富,2015年精准并购同信证券,打通“资讯+交易”闭环,基金代销业务三年内收入飙升至54亿元。
大智慧的并购逻辑就是脚踩西瓜皮——到哪是哪;而东方财富则像外科手术般精准切割。
对比同花顺,人家2017年加码人工智能研发时,大智慧却将重心转向直播平台,试图复制娱乐直播的流量神话。
毫无疑问又是一个惨痛教训——2016年亏损17.6亿元,用户留存率不足5%。
相比之下,同花顺的AI投顾产品“i问财”累计用户超3000万,成为其技术护城河的核心。
大智慧的决策层仿佛在迷雾中狂奔,而竞争对手早已在技术高地上插旗。
正是这十年间,东方财富以“三级跳”成就千亿市值,同花顺用人工智能重塑行业护城河。
反观大智慧却深陷财务造假、战略混乱与用户流失的泥潭。
2024年,其扣非净利润连续两年半亏损,市值不足120亿元,仅为东方财富的1/22!泯然众人矣!
湘财股份这两年也没好到哪里去。
作为以证券业务为核心的老牌券商,湘财近年业绩波动剧烈。
2022年归母净利润巨亏3.26亿元,2023年短暂扭亏后,2024年三季度营收同比再降16.52%,净利润下滑2.92%。
传统券商业务增长乏力,亟需新动能。
这场合并,与其说是强强联合,不如说是搭伙过日子。
两个行业咸鱼在业绩下滑的危险边缘狭路相逢,一合计干脆把财报拼成鸳鸯锅。
03
并购整合,券商绝地反击的王牌
这次的合并,既是微观个体活下去的选择,也是宏观大势所趋的必然。
券商的合并潮即将来临——这是近一年多来众多媒体所讨论的热门财经话题。
从行业整体分析,我国证券行业的结构和世界第一大资本市场美国相比,有业务太分散、头部企业不够强、同质化竞争过浓、整体效率相对较低的特点。
2024年前三季度,44家上市券商合计第三季度单季合计营收同比增20%至1387.6亿元,合计归母净利润同比增38%至414.7亿元。
美国高盛集团、摩根士丹利,这两家美国头部投行去年三季度单季的营收加总大约是2040亿元人民币,单季净利润加总大约为450亿元人民币。
两家美国最大的投行的单季度赚钱能力就轻松超过了44家上市券商的合计。这方面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事实上,我们国家证券行业每次遭遇发展瓶颈,最好用的办法就是合并。
券商这个行业,是金融领域同质化程度最高的板块!银行之间有主营领域和地域网点分布的差异,比如建行、农行、工行,深耕的行业有所差异。保险也有各自的产品特色。
唯独券商,大家都干一样的活,卖一样的服务,几乎没有什么差异化的东西,不断整合、融合,就是这个行业的常态。过去已有三轮券商“合并潮”。
第一轮(1990年代):分业经营与初步整合。早期券商多为地方性机构,合并以行政主导为主,如申银与万国证券合并为申银万国(1996年),初步形成全国性券商格局。
第二轮(2000年代):综合治理与风险出清。2004-2007年,证监会推动高风险券商重组,如中信证券收购华夏证券、广发证券托管武汉证券,行业集中度(CR10)从15%提升至30%。
第三轮(2010年代):“一参一控”与市场化并购。2010年“一参一控”政策下,中信证券收购里昂证券、中金公司合并中投证券,头部券商国际化布局加速。
如今正在发生的,是第四轮合并潮(2020年至今):政策驱动与生态重构。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定调“培育一流投行”,催生国泰君安合并海通证券(总资产1.68万亿元)、国联证券收购民生证券等案例,行业CR5从48%升至55%,头部效应凸显。
券商之间的合并往往会发生“1+1>2”的效果,这点在中小券商身上更为明显。就拿这次大智慧和湘财股份的合并来说。
大智慧拥有近1000万月活用户,若按东方财富2024年单位用户贡献379元手续费测算,潜在收入增量达35-38亿元,净利润增厚10.5-11.4亿元。
这相当于再造一个湘财证券(2024年净利润2.15亿元)。
1000万月活用户(占证券投资者群体的15%)将直接为湘财导流,弥补其经纪业务短板;湘财的券商牌照则为大智慧提供变现通道,复制“东方财富+东财证券”的成功路径。
团结协作,绝对比单打独斗来得强。
不过这两家合并真正重大的意义在于,验证了“中小券商+金融科技平台”的逆袭路径,或引发更多券商纷纷效仿!
我们不妨做个大胆的猜测,未来可能有越来越多的券商进行整合,目前可以预测到的有以下路径:
第一种,资源整合型。比如华泰证券+东方证券:上海国资体系整合,补足华泰在衍生品领域的短板。
第二种,区域协同互补型。比如,财通证券+浙商证券:浙江国资旗下“双星”,可集中资源打造长三角财富管理中心。
第三种,科技赋能突破型。比如,东方财富+华林证券:补齐东财缺失的投行牌照,复制“湘财+大智慧”模式。
第四种,风险处置重组型。比如,方正证券+平安证券:解决同业竞争,平安集团打造全牌照金控平台。
由此来看,这一轮券商合并潮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