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虎上将蒋鼎文变台湾首富 临终之言气坏蒋经国

蒋鼎文,出生于1895年,浙江诸暨盘山村人。他有两个称号,一个是“五虎将”,一个是“飞将军”。都是响当当的名号。

蒋鼎文的事,文艺作品反映的不多,电影《1942》中曾描述过一段他在河南征军粮的事,于震饰演的蒋鼎文相貌堂堂却心狠手辣,毫不顾及河南人民死活,令人憎恨。

真实的蒋鼎文是什么样呢?电影中的描写有一定真实性,他确实是一个私心大于公义的不合格的将军。

一、名不符实的五虎将

蒋鼎文,出生于1895年,浙江诸暨盘山村人。他有两个称号,一个是“五虎将”,一个是“飞将军”。都是响当当的名号。

怎么来的呢?

当年蒋介石掌握国民党军权后,自任第一军军长,这是他起家的资本。当时顾祝同、刘峙、卫立煌、蒋鼎文和陈诚,相继在第一军担任师长,成为蒋介石最为倚重的战将。后来他们都陆续做到战区司令长官,都晋到上将,时人便把他们并称为“五虎上将”。

但五虎实在称不上虎,和《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五虎将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友情注释一下,《三国演义》五虎上将是关、张、马、黄、赵,《水浒传》五虎上将是大刀关胜、豹子头林冲、双鞭呼延灼、霹雳火秦明、双枪将董平)。

五虎将起码得能打吧,蒋鼎文实在称不上多能打。唯一的高光时刻是在中原大战。他当时升任第二军军长,率军进攻冯、阎联军,转战于陇海铁路和津浦铁路之间,行动迅捷、飘忽不定,往往能对冯、阎联军以出其不意的打击,为蒋介石取得中原大战的胜利立下大功。

蒋鼎文的第二个美名“飞将军”也是据此而来,形容其快。但他接下来的战绩,对正牌儿飞将军李广绝对是一种羞辱。

1931年7月,蒋鼎文率军参与“围剿”,他当时任第四军团总指挥,手下指挥了两个师。过程不用说,被打得很惨。一共两个师,被歼灭了一个师又一个旅,亏掉75%的兵力。

要不是十九路军及时赶到救援,蒋鼎文本人也差点被俘。

所以回头看看他在中原大战中令人眼前一亮的表现,我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中原大战其实是中国战争史上的洼地。

无论指挥艺术还是军队质量,都差到了极点,用菜鸡互啄来形容一点不为过。遇到红军和日军之后,国民党军队才慢慢开始提升治军和打仗水平。

所以,蒋鼎文这种平庸之才,才能在战争中得到“飞将军”这样的过誉之词。

被红军吊打后,蒋鼎文在军事上产生深深的无力感,完全无法捉摸,他产生了“积资百万,在上海消磨二十年岁月,就可以结束此生”的消沉念头。

不过蒋鼎文此时还不敢贸然转战商界,毕竟他官当得还不够大,经商也没有什么经验。

二、一边打败仗一边升官

一边打败仗一边升官这种怪异现象,也只有在国民党才有。

蒋鼎文被红军暴打后,蒋介石并没有撤他的职。当时也是用人之际,1932年日军进攻上海,蒋鼎文受命赴沪作战,结果又被日军暴锤一顿,日军的现代化程度、狠毒的战斗作风以及深厚的战术素养,蒋鼎文看的眼晕,打了这么多年仗,简直没办法跟别人比。

1933年福建方面十九路军搞了大事情,蒋鼎文又奉命率军前去平定。蒋鼎文率领10个师的绝对优势兵力,泰山压顶一般压向福建。十九路军当年对蒋鼎文有救命之恩,蒋介石怕他念旧情,暗示他如果平定福建“叛乱”,就让他当福建省主席。

蒋鼎文心领神会,在福建大耍手段,一边进攻一边招降一边瓦解,居然只用两个月时间就平息事变。

这次大功立得着实不小,但蒋介石没有兑现诺言,而是让素有威名的国民党元老陈仪出任福建省主席,以对福建造成震慑。蒋鼎文得了个福建绥靖公署主任的名头,主管福建军事。

蒋鼎文可能也有自知之明,不敢明着和陈仪争夺大权,而是专心发展军事力量,积蓄资本。

1935年4月,蒋鼎文再次被老蒋提升,荣升陆军二级上将。

打了败仗不罚过,有了小胜就大赏,这是蒋介石一路崛起的秘诀,同时也种下了人事混乱、终至败亡的祸根。

蒋鼎文青云得意,1937年11月,又被任命为陕西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员。

不过他的好运也就此到头了。

陕西方面掌握兵权的是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胡宗南,人称西北王。他直接听命于蒋介石,对蒋鼎文是爱搭不理,完全架空。要换常人,肯定要和胡宗南大闹一番,但蒋鼎文不这样。

都当省主席了,手握一省财政、人事、行政大权,蒋鼎文梦寐以求的敛财机会来了,哪有闲功夫和胡宗南争一日之长,把兵弄到手又怎么样,就凭国民党军队这点本事,能打得过日本鬼子吗?

蒋鼎文乐得胡宗南抓兵权,让他在前面和日本鬼子斗,他则在西安城大肆贪污、搜刮,短短几年就发了家,一跃成为西北首富。

蒋鼎文还不顾当时反对纳妾的风潮,纳了两房小妾,尽享齐人之福。蒋鼎文背地里和老朋友刘峙聊天时说到胡宗南,不无得意地说,他有权力又怎样,老大一把年纪了,连老婆都没娶上。

蒋鼎文情愿就此在西安当一个“安乐公”,与世无争,尽情逍遥。

不过他这番表现,却被蒋介石认为是胸有大度,大事可用,说起来也真是讽刺。

1941年,国民党军在中条山惨败,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负指挥责任被撤职,卫立煌一贯号称名将,用兵凌厉,指挥妙绝时人,竟然遭此大败。

蒋介石分析,此战失败不是军事上的失败,而是国军内部关系不睦所致。用谁替代卫立煌呢?蒋介石扒拉了一圈,又想到了蒋鼎文。于是将其调离陕西,要他到一战区当司令长官。

蒋鼎文暗暗叫苦。在后方躲着发发财他游刃有余,到前方和日本鬼子拼命,这不是要了亲命吗!

没奈何,蒋鼎文硬着头皮去了洛阳上任。谁知一到河南就叫苦连天,陕西有一个胡宗南,河南有一个汤恩伯。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直接听命于蒋介石,对顶头上司基本不理睬。

汤恩伯比胡宗南更不堪,胡宗南打日本人好歹是真打,说不让日本人打过潼关就不让,把日本人死死挡住了。汤恩伯则不同,只会打顺风仗,一到硬仗就拉稀,在河南连连溃逃,弄得蒋鼎文好不被动。在家国之难正殷的关头,居然又想辞官不做,彻底卸掉这份不可承受之重。

这样一个人在1942年河南大饥荒时仍然强令征粮,是完全符合他真实历史形象的。

1944年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河南首当其冲。蒋鼎文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部署国军在郑州、洛阳一带设防。郑州、洛阳一线自古是河南的腹心之地,哪里都敢丢,这里可不敢丢。

但汤恩伯不同意在郑洛一线设防,理由是太靠前,利攻而不利守,不如把防线往后撤,撤到豫西南山区,依托有利地形打防守反击。

其实哪是什么狗屁防守反击,汤恩伯纯粹是避战。蒋鼎文争不过汤恩伯,只好同意。

临战退兵,一发而不可收拾。郑州、洛阳等中原名城不战而弃,大长日寇锐气,灭自家威风。蒋鼎文连战连败,逃入伏牛山里才躲过一死。

豫湘桂战役之惨败,发生在法西斯轴心国日薄西山、世界盟军节节胜利之际,不仅令盟国耻笑,也让亿万国人义愤填膺。

蒋介石终于认清了蒋鼎文是个窝囊废,将其撤职查办。

不过蒋介石终究念在他是浙江同乡的份上,没有把脸黑到底,不久后又重新任命蒋鼎文为军事参谋院参议,给了个安慰奖。

三、辞官做生意

蒋鼎文已经无心政界与仕途。1945年5月,抗战形势越发明朗的情况下,蒋鼎文感到时机已到,局面逐渐稳定了,到了做生意的时候了,于是迅速辞去一切官职、军职,带着历年搜刮来的钱财,到上海开始做生意。

做生意也没那么简单。

蒋鼎文戎马半生,胜仗没打过几仗,眼光却锻炼得不错。他看到祖国万里河山被战火毁坏的不成样子,胜利之后必然要恢复建设,对建筑原材料的需求必然很多。于是在上海、南京一带开办了砖瓦厂和轮船公司。

不得不说,这个路子选得非常准。没过多久抗战胜利了,国民党政府计划还都南京,果然政府、民间都开始大量恢复建设,蒋鼎文狠狠地赚了一把。

蒋鼎文趁势扩大生产,砖瓦厂增办了好几个。他的轮船公司业务也越来越繁忙,很多来往于重庆和南京、上海的河运业务,都是他承办的。

蒋鼎文多年来在军政两界积累的关系发挥了巨大作用,到处拉业务,卖东西,生意越做越大,钱越赚越多。很快,他当年“积资百万,在上海消磨二十年岁月,就可以结束此生”的目标就远远突破了,挣钱何止百万。有人说,他的家财已经可以和“四大家族”相媲美了。

蒋鼎文越做越大,开始不满足于国内了。他派夫人蔡文媛前往美国开办橡胶园,派弟弟蒋鼎武到香港创办振华公司,业务遍及海内外。

当时有很多国民党官员、将领转行做生意,但没有人比得过蒋鼎文。

1947年,蒋鼎文率家人旅居美国,后又游历欧洲10国,享受着悠然自得的生活。同一时期,蒋鼎文昔日的同僚们正被解放军打得晕头转向,败者有之,死者有之,被俘者有之,蒋鼎文暗自庆幸,打了十几年仗,做的最对的一件事就是及时抽身。

蒋鼎文及时抽身,还让他收获了一个“意外之喜”。由于他抗战后就再未打仗,后来中共方面公布43名国民党战犯,蒋鼎文榜上无名。

蒋鼎文赚了大钱之后,曾回到故乡诸暨县盘山村,与郭忏、宣铁吾、周诚浒等创办了诸暨县公立医院,资助治理浦阳江,捐田助学,兴办盘山小学等本乡公益事业。

蒋鼎文在其他地方当官时,完全不顾老百姓死活大肆贪污搜刮,不过对故乡父老却十分仁慈。他在盘山小学给师生们讲话,要求老师们一定要好好教育本乡子弟,对学生们则说,要好好学习,将来长大了要走实业之路。不要对当官太执着。

可见,蒋鼎文对仕途有多么厌倦。

1948年蒋鼎文又一次回盘山村,还告诫村里的父老们说:“国民党气数已尽,跟着共产党好好过日子,共产党不会亏待穷人。”

老百姓们一听这话大惊失色,谁都知道你蒋鼎文是国民党上将,咋能这样说话。蒋鼎文也懒得多做解释,这番话他说的发自肺腑,乃是他多年来同共产党打交道真真切切的感受。

临走之时,蒋鼎文把自己在诸暨的数百亩田产一分为三,一份留给盘山小学,一份留给暨阳中学,最后一份留给当地医院。

江浙乡土,自宋明以来郁郁乎文,非常重视教育,明清江南进士、状元数量远高于北方。数百年习惯之下,蒋鼎文也非常重视教育,他这样的举动,受到故乡父老由衷的称赞。

倒是蒋鼎文颇有点伤感。他之所以分掉田产,是因为国民党快不行了,传闻蒋介石已经在台湾安排后路,自己当年杀过瞿秋白、接纳过张国焘、“围剿”过红军,虽说战犯榜上没有名字,日后也绝难在大陆留得住。

离开诸暨前,他对身边亲友哀叹:“此后以天为盖,以地为底,未知葬身何处。”

1949年7月,解放军向江南大追击,国民党形势越来越恶化。蒋介石已是六神无主,居然重新启用蒋鼎文,任命他为东南区点验整编委员会上将主任,要他把撤到福建的残兵败将重新整编起来,守住福建一省。

想当年蒋鼎文手握优势兵力时,尚且不敢与红军对垒,此时手中无兵无将,哪来的本身去抵挡如日中天的解放军。

在福建苟延残喘了一个月,蒋鼎文便灰溜溜地逃到台湾了。

四、蒋鼎文在台湾

蒋鼎文的生意提前转移到了海外,败逃台湾后虽然大陆的产业受了损失,但他仍然是巨富。

此时宋、孔、陈诸氏由于连遭政治与金融上的双重打击,都已经不复当年的荣华富贵,坊间传言,蒋鼎文此时已是台湾首富。

蒋介石对这位偷奸耍猾、没有担当的老乡又是好气又是好笑,同时又不乏嫉妒,你小子利用我搭起来的台子大赚特赚,还要我给你遮风挡雨,是何道理?

所以一到台湾,蒋介石就摆了蒋鼎文一道,让他负责处置陈仪谋叛一案。

原来解放军进攻上海之时,陈仪劝汤恩伯投降解放军,汤恩伯“大义灭亲”,表面上同意投降,背地里却向蒋介石告密,陈仪旋即被捕,叛了死刑。

汤恩伯早年受陈仪厚恩才得以当上大将,汤对陈视若义父,却干出这样有悖人伦的事来,一时间千夫所指。汤恩伯原以陈仪是元老,再加上自己的面子,蒋介石顶多罢了他的官,汤恩伯还想奉养陈仪。谁知蒋介石退台之际正要杀人立威,陈仪撞到这个枪口上,那是非杀不可。

蒋介石叫蒋鼎文来处置、监斩,蒋鼎文感到很无奈。

蒋鼎文与陈仪、汤恩伯都是浙江同乡,彼此之间都有过一定过节,按常理蒋鼎文要借此机会发泄一下当年对汤、陈的恶感。但陈仪这件事又很尴尬,所犯之罪不至于死。他蒋鼎文出面办这样的事,倒是给老蒋出了恶气,面对一众党内同僚和老乡们,就不好说了。

蒋鼎文反复考量之下,反正对仕途也没有什么想法了,还是选择得罪老蒋吧。

蒋鼎文接受陈仪死前的请求,一不公开处决,二不佩戴刑具,三可以换一身新衣服。陈仪对蒋鼎文非常感激,从容地赴死了。

蒋介石闻讯对蒋鼎文更生厌恶。此后虽然一直让他担任着职务,其军衔却一直没有晋升,仍然是二级上将。蒋鼎文也很知趣,主动提出退出现役,再也不当什么将军了。

退役之后,蒋鼎文彻底放飞了自我,除了打理一下生意,平时就是游山玩水。后来蒋介石又搞了一个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用来安顿在台的高官大将们,也就是领个薪水,充当一下政治花瓶。

蒋鼎文坚辞不受,说能力有限,还是让给后辈年轻人吧。

蒋鼎文晚年在台湾除了组织过一个诸暨同乡会以外,其他组织一概不参与,基本上与政治绝缘了。

1973年以后,78岁的蒋鼎文健康状况逐渐恶化,慢慢地卧床不起了。他一生大风大浪、大起大落,有过高光时刻,也有过狼狈时刻,对国家对民族没有什么功劳,晚年之际,自我总结一生,惟一感到有成就感的就是做生意发了大财。

病重之际,蒋鼎文与家人闲谈,说起来做官与经商,他半是遗嘱半是告诫地对家人说,我们浙江人还是做生意的好,天生擅长做这个嘛!至于为官从政,嘿嘿,连我们浙江最厉害的蒋中正先生都……蒋家人听了,都被老头子的达观与讽刺逗笑了。

当时蒋介石也是重病缠身,大权基本已经传给太子经国。蒋鼎文这番话传到蒋经国耳朵里,气得蒋经国忍不住要教训一下这个口无遮拦的老狐狸。不过当时退台的老将们大都已经躺平,连何应钦也都优游世事,不把什么反攻大陆当回事了,毕竟大家都老了。蒋经国思之再三,对蒋鼎文也就不再计较了。

1974年1月2月,蒋鼎文病死。临死前他要求子女,下葬时一定要朝着大陆的故乡诸暨县,死前他再度叮嘱子女,记住自己的长处是做生意,千万不要再踏入政坛。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