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资讯丨层累的图像:拼砌砖画与南朝艺术

郑岩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画面大同小异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拼砌画像砖在南朝大墓反复出现,说明其绘画母本在当时已被视作经典。与文献记载和传世摹本不同,这些考古材料真实可靠,又有着特定的出土环境,使得耿朔可以从物质与技术层面入手,具体细致地讨论这组“经典”的制作过程、使用方式、年代序列,乃至丧葬制度等问题。我期待着这类新材料、新方法、新试验不断积累,为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拓展出新的天地。

张学锋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在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六朝文物中,没有哪一件(组)的知名度能超越南京西善桥宫山大墓出土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拼砌砖画。历史学、考古学、美术史学,不同学科的中外学者对此倾注了极大的关注。宫山大墓拼砌砖画之所以能成为研究的热点,除其自身的完美性与唯一性外,还得益于其后陆续发现的鹤仙坳、金家村、吴家村等大墓出土的同类题材砖画,这些大墓出土的砖画,虽然残缺不全,但为宫山大墓砖画的研究走向纵深提供了难得的材料。本世纪以来南京狮子冲两座南朝大墓和石子冈5号墓的发掘,尤其是基于最新发现编辑的《南朝真迹》的出版,包括砖画制作工艺在内的更多细节得以知晓。

然而,以宫山大墓“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拼砌砖画为首的南朝砖画,研究成果虽然不少,但至今未见有专著的出版,耿朔《层累的图像:拼砌砖画与南朝艺术》是所见第一种。该书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充分活用新出资料,为读者提供了既专业又易懂的读物。书虽小,但在具有历史学、考古学和美术史学等多学科背景的作者笔下,其视野必定不小。

作者

耿朔,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史博士后,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中国考古学会三国至隋唐考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节目第一季“国宝守护人”、第二季专家顾问,央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学术顾问。

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自1960年发掘至今,一直受到文史领域众多学者的关注,尤其是考古和美术史领域的关注。它被许多研究者认为是目前所见六朝绘画水平最高的作品,是国家首批64件(组)禁止出国(境)展览的一级文物,是“魏晋风度”的最佳写照。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局部) 南京博物院藏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7年底开播的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引发了全社会对博物馆和“国宝”的关注热潮。出土于南京南郊西善桥宫山南朝墓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作为南京博物院向公众推介的三件国宝之一,在九大博物馆评选出的27件国宝文物中压轴登场,作为六朝文化艺术的历史见证亮相荧屏。

耿朔作为“国宝守护人”登台,用“拼图游戏”的方式破译了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背后的秘密,从技术角度研究南朝墓葬大型拼砌砖画,由此探讨南朝文化中一些不为人注意的方面。

耿朔在《国家宝藏》节目录制现场(摄影:贾宁旨)

正如他自己所言:“15年前初见君(《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此后我来来去去南京好多回,也数次到访南京博物院。在新建的历史馆地下展厅里,竹林七贤与其他几组砖画围聚一室,构成了图像的世界,每次我都要在那里停留一会儿。虽然已经是“老熟人”了,但我一直有个挥之不去的朴素疑问:砖画是怎么制作的?怎么拼起来的?为什么要采用如此烦琐的工艺?”

2020年6月开播的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其中一集是《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耿朔作为学术顾问,他的学术成果又一次得到了视觉展现。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耿朔的这本新书,是上述电视节目的“学术版”。

耿朔在南京博物院研究宫山墓“竹林七贤”砖画

基于对砖画工艺技术上的疑问,耿朔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他将近年新出土各南朝墓的画像砖散砖进行复原再拼合、比对,结合各墓拼砌砖画题材、墓砖编号文字、位置顺序等信息,发现了拼砌砖画图像来源、设计制作、拼砌过程的一些线索,再现了南朝墓葬中拼砌砖画的整个制作过程。

他得出结论:“当时有一组水平极高的模具,在较为集中的时间段里用它生产出多批次七贤题材砖画,存在皇家仓库一类的特定地点,是为达到使用级别的人而事先准备,而不是等到某位使用对象病笃或去世时才专门制作,也就是说并非为某一座墓单独制作。七贤人物无论是作为名士还是作为神仙进入墓葬,都应被视作时代性和制度性选择,与某位墓主的个人精神追求没有特定联系。”

拼砌砖画是南朝陵墓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从设计构想到稿本到制作工艺再到拼合过程,承载的不仅是装饰上的功能,更反映出工艺技术、图像系统背后的社会文化及制度。

耿朔在书中写道:“这种墓葬装饰艺术从设计到施工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从最初绘制屏风画到画像砖被砌到墓中,间隔的时间恐怕也很长。我们看到,每个步骤的参与者都曾进行过处理和调整,以确保该步骤完备无虞。最后在墓中呈现出的虽是看似简单的平面化图像,却是一场工艺接力的结果,也是当时匠师技术水准、政府管理效能和丧葬制度实践的综合展现。”

可以说《层累的图像》是耿朔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的补充和延续。全书分为四部分,采用美术史与考古学、文献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近年新发掘的数座重要墓葬进行详细分析,是目前对这类文物最深入和最全面的一次研究。读者由此可以熟悉南朝墓葬砖画中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题材,了解砖画制作拼合过程的全貌,探究南朝墓葬中的拼砌砖画所反映的南朝社会、文化制度,跟随国宝守护人推开南朝艺术的大门。

齐东方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经常有人说:考古发掘出的那些破陶片有什么用?用“破”字,显然不理解,也不屑一顾。面对普通人提出的普通问题,考古人也曾用“地层”“类型”“组合”等专业术语回答,使人云山雾罩,弄得两相尴尬。毫无疑问,原本完整的古代遗迹遗物,经过千百年的岁月,难免残破不堪。但如佛经所云:芥子纳须弥。残破的遗物,内容本质没变,仍能说明古代社会。如果对残损的遗物进行复原,能说明的问题会更多。然而,将几十上百的残件恢复成原貌,费时、费力、费心,这是考古最枯燥、最麻烦、最熬人的工作。考古圈内人士戏言,如果你想体会烦恼、甚至想自杀,请来拼合残片。

从事考古,与拼合算是结了缘。无数件图像或器物的残骸,曾经都是完整的,能把那些支离破碎缀合成昨日世界的美妙,也就是拼缀出历史的原貌。“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像是南朝时期特有的墓葬美术现象,更反映着当时的社会观念,但在考古发现时同样存在残缺不全的情况。

耿朔的这本书,最精彩之处就是先对那些凌乱不堪的残砖进行复原。不难看出,这是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对模印图像的散砖进行识别,对墓砖上刻画编号文字仔细分析,拼对要经过无数次的尝试,这不仅是烦琐复杂的工作,更需要有扎实的历史考古功底。他是带着问题意识,尝试着按照古人思路和行为去复原,即考虑到砖画是怎么制作、怎么才能在砌墓时合理拼成大幅画面等问题来进行。最后成功复原的结果,不仅是恢复了原貌,还发现了一些砖画的制作设计、拼砌过程的线索,从而揭示出了烧造墓砖时已有精密统筹的考虑,从而确定了日后的墓葬形制、画面位置布局等内容。这很重要,墓葬及装饰艺术从设计到施工都按照既定的顺序进行,应有制度上的规定,这一现象背后反映着参与者是一个群体,无论是建造墓葬的甲方,还是设计师,或是技术匠师,都在各司其职,严格按照规定执行,这又反映着当时的丧葬观念、习俗、礼仪和制度。于是,合理成功的拼合,也构建了社会历史的面貌。

选择“竹林七贤与荣启期”这一题材进行复原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魏晋以后,不同于烦琐和迷信的汉儒,文人士大夫热衷于清谈、玄学、五灵说、神仙可学论等,开始重新发现人生的价值。当进入哲学“觉醒”、文学“自觉”的时代,在丧葬活动中如何体现?墓葬图像在将抽象思辨变成视觉图像时也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执着地祈求升仙,也不太理会有关彼岸世界的答案。“竹林七贤”正是这种精神的符号,他们虽然也被一些人认为是纵情越礼、伤风败俗,但所代表的一种人生态度却成为东晋以后社会崇拜的对象,这些理想中的世外高人逐渐被视为半人半仙,于是在南京附近发掘的南朝墓葬中以十分醒目的巨幅砖画方式呈现。

值得注意的是,七贤等人物出现在高等级的墓葬中,而且是长期稳定的内容,应是最具制度和等级意义的题材。这说明在如何看待生与死的问题上,统治者也在抛弃以往仙境的虚幻,以超世的姿态追求自享自足的游戏人生和来世生活。为墓葬空间装饰寻求对称的需要,“竹林七贤”之外加入了春秋时期的荣启期,这是重要的提示,表明图像的重点不是强调每个人的故事。荣启期的性格行为与竹林七贤相当一致,也是“鹿裘带素,鼓琴而歌”的高士。当人物的个体特点被淡化,普遍意义便显现出来。可以看出,不回避对人生、命运、生活的欲求,崇尚清淡、淡泊功利是推崇他们共同的行为理念。墓葬图像从汉代到南朝的转变,就是汉代那些神秘的仙境逐渐淡化或消失。而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竹林七贤、荣启期叩开了冥府的大门,拉近了神与人的距离。似乎对升仙的祈求不再执着,人们对从未见过的成仙传说不再相信,在徘徊矛盾中看到了新的曙光,思绪信马由缰,处理死亡的方式也变得肆意酣畅,终于不必带着惆怅和梦想步入仙境。在生死殿堂中,人可以隐逸游乐、歌舞升平,于是死亡不那么可怕了。

这是读完这本书,我所看到的这一时期人们对于生与死的态度和读后感。

宫山墓竹林七贤砖画之山涛

宫山墓竹林七贤砖画之王戎

宫山墓竹林七贤砖画之向秀

宫山墓竹林七贤砖画之刘伶

引言

我第一次走进南京博物院时还是考古专业在读的本科生,对六朝历史刚开始产生研究的兴趣,老师在课上提到南京博物院所藏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不仅是六朝考古的重大发现,也是难得留存下来的南朝艺术珍品,我于座中顿生向往之意,于是策划了南京之行。我虽然已有一定的知识准备,但在展厅里寻寻觅觅,迎面望见嵌在墙上的砖画真容时,还是被它饱满协调的构图和飘逸流畅的线条深深打动。“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嵇康《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第十五首)、“阮步兵啸,闻数百步”(《世说新语·栖逸》),之前那些读过的文字都在脑海里复活──原来六朝是这个样子。

这并非只是个人化的感受。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题材为代表的大型砖画是用数量众多的画像砖拼镶砌筑而成,自半个多世纪前考古出土以来,一直受到文史领域诸多学者的重视,他们逐渐认识到这是南朝时期特有的墓葬美术现象。学术界有关砖画的相关研究成果数量极多,不夸张地说它已被视为南朝艺术的重要标志,只要我们随手翻开一本中国考古学或艺术史的教材,几乎都能看到作为插图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成为这两个学科的学生们最熟悉的中国早期艺术作品之一。由于竹林七贤人物本身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史学、哲学、文学等专业的研究者对这组砖画同样不陌生,今天常常能看到相关学术活动选择砖画作海报配图,或者选其充当出版物封面。砖画从墓葬转移到博物馆之后也逐渐为公众所知,近年来借助电视媒体和文创市场的推介,知名度进一步得到提升,静默千载的砖上名士们俨然成为六朝历史的“形象代言人”。

15年前初见君,此后我来来去去南京好多回,也数次到访南京博物院。在新建的历史馆地下展厅里,竹林七贤与其他几组砖画围聚一室,构成了图像的世界,每次我都要在那里停留一会儿。虽然已经是“老熟人”了,但我一直有个挥之不去的朴素疑问:砖画是怎么制作的?怎么拼起来的?为什么要采用如此烦琐的工艺?

这些听上去都是基础性问题,但以往的研究却少有涉及,原因并不难解,主要因为博物馆和早期的出版物都只展示了墓砖有图像的一面(当初也朝向墓内),让人容易按照研究平面绘画的思路聚焦于分析造型风格以及解释图像意义,而缺乏对砖画制作过程进行探索的条件。实际上,砖画不仅可以拿来研究其他问题,它的出现本身也是一个历史问题。对制作工艺的关注和内在物质性的探讨,也不能局限在技术史的框架内,因为技术的背后是观念、信仰、等级、制度等元素。“形而下”的技术与“形而上”的意义之间本来就是对立统一关系。

套用王国维“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见”的名言,我也可以说本书的写作得益于新材料的现世。南朝墓葬大型砖画的发现虽然跨越了半个多世纪,但让人颇感意外的是,这些墓葬集中出土于两个时段,一是20世纪60年代,二是2010年以来,后一阶段的考古工作不仅发掘理念和技术显著提高,更值得称道的是在资料公布的完整性方面迈出一大步,这一点尤其反映了学术意识的增强。由此学术界开始注意到关于砖画的研究犹有剩义,过去形成的一些论断也有必要进行检讨。我一直关心的工艺问题因而有了展开讨论的契机。如何最大化提取新材料的学术信息,如何通过细致的比较分析提出可被验证的结论,如何缀合各类信息对物的生成史进行可能性复原,如何从文与质、器与礼、技术与艺术等多个层面重新诠释砖画的价值,这些都是本书想要进行的尝试。

目录

序章

第一节 墓葬材料介绍与基础分析

第二节 南朝大型拼砌砖画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主旨和篇章结构

第一章 重要个案研究与各墓砖画关系探讨

第一节 石子冈5号墓画像砖的复原与比较

第二节 狮子冲南朝墓出土砖画和散砖的识别

第三节 金家村墓“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拼砌砖画的形成

第四节 不同墓葬砖画实质性联系的综合讨论

第二章 拼砌砖画制作过程研究

第一节 图像来源

第二节 刻制模板

第三节 印制墓砖和刻写编号

第四节 砌筑墓室

第三章 技术背后:制度与艺术探析

第一节 砖画与南朝陵墓制度的形成

第二节 砖画与“艺术自觉”

附录 “于襄阳致之”:中古陵墓石刻传播路线之一瞥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后记

呈现在各位读者面前的这本小书,是以我在2017年5月提交并通过答辩的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南朝墓葬大型拼砌砖画的再研究:基于技术角度的考察》为基础,经过一些改动完成的。首先要感谢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郑岩教授的悉心指导,也要感谢担任答辩委员的韦正、李梅田、贺西林、金日龙四位教授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

这项研究从选题到定稿,可以说倾注了郑岩教授大量的心血。这几年他和我反复讨论如何整合考古学与美术史的方法,从技术的角度对南朝拼砌砖画——这批堪称经典的材料——进行再研究,进而尝试深入讨论南朝文化的诸面向。并且郑老师已先行写出《前朝楷模 后世之范:谈新发现的南京狮子冲和石子冈南朝墓竹林七贤壁画》一文,收入2016年底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增订版)》。这篇文章高屋建瓴,指出了许多重要的问题,给我很大的启示,鼓励我沿着这个方向继续探索。

目前在东京艺术大学攻读研究生的杨曼宁同学,几年前是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的本科生,记得她在大三下学期和我一次交谈中,表达了对该题目的兴趣。从2016年春天起,曼宁协助我做了大量资料整理和研究工作,有些现象是她最先发现并提示我的,而书中许多图表都是我们俩先讨论,最后由她操刀制作。

2014年我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毕业后,我的硕士、博士阶段导师齐东方教授一直关注我的研究课题,能在博士后阶段展开对南朝砖画的研究,也可以说是硕士论文聚焦建康地区东晋墓葬,博士论文探讨三国两晋丧葬等级问题的延续。十多年来,齐老师对我的教导和影响是多方面的,远非学术一端。在完成本书初稿后,我请齐老师写序,因为时间比较紧张,我试探地问能否在两周内读完,他立刻回复“发一个可以在手机接收的word文稿吧,这样我在车上也可以看”,我知道他又在旅途奔波之中。因此读者翻开本书后,首先读到的那篇对生命意义和艺术表达饱含深情体悟的序,也许是齐老师在驰骋于天地山川之际,用手机一个个字打出来的。这是对我的莫大鼓励。

我研究的这些画像砖基本都收藏在南京,在我多次赴宁调研途中,先后得到南京博物院、江苏省考古研究所、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六朝博物馆、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等多个机构师友的襄助,使我可以幸运地近距离观察实物,激发了更多的思考。我虽然从未在这座六朝古都学习和工作过,但从儿时起就与它结下不解之缘。每每想起那里的风景与人,都会泛起无法言说的亲切之感。本书的部分内容,先后受邀在多个学术会议上做过发言,我也曾就其中的困惑求教于诸多师友。杨泓、巫鸿、张学锋、霍巍、魏坚、杭侃、贺云翱、吴桂兵、王志高、刘兴林、沈睿文、罗二虎、张元林、刘淑芬、张爱冰、倪润安等前辈师长给予过指点和鼓励。在近年有关拼砌砖画研究热潮中,龚巨平、许志强、左骏、赵俊杰、莫阳、刘未、王汉、张今等学友均取得出色的成绩,在与他们的切磋交流中,我时常受到启迪。王煜、王磊、程乐松、范兆飞、孙正军、毋有江、林晓光、徐樑、张国文、王子奇、吕健、刘啸、仇鹿鸣、徐冲、王安泰、吕博、胡鸿、张达志、徐畅、孙英刚、童岭、王铭、游逸飞、熊长云、崔海瑞、祁晓庆等年龄相近并从事中古研究的学界伙伴们也都提出过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第一章第一节和第二章的主体内容,曾以《试论南京石子冈南朝墓出土模印拼镶画像砖的相关问题》为题发表于《考古》2019年第5期(与杨曼宁合著),附录文章《“于襄阳致之”:中古陵墓石刻传播路线之一瞥》发表于《美术研究》2019年第1期。感谢这两本刊物准许我将其收入本书。

本书得以顺利出版,还要感谢人民美术出版社学术出版中心教富斌主任慨允将其纳入“人美学术文库”第一辑,这是对于一名学界新人难得的礼遇。人美社廖钟敏责编和吕寰女士高质量的工作,纠正了书中不少错漏。更要感谢他们以极大的耐心包容我的拖延。

在本书完成定稿并写下后记时,我已经在中央美术学院这个新家里工作近五年了。从燕园到花家地,从博士后到青年教师,人文学院领导和各位老师的提点帮助,学校人事处、科研处同事们的亲切照顾,还有来自同学们青春活力的感染,点点滴滴,暖到心里,使我从未有过陌生之感。

感谢CCTV。

感谢我的家人。

南齐谢朓在宣城太守任上于陵阳山顶建有高斋,暇时登临,眺望风景,留下“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的佳句。高斋故址就在我高中校园后面的小山上,小谢笔下尺幅千里的诗境,虽然难以企及,却是追求的方向,希望我这几年“搬砖”所获的点滴心得,能够成为探寻南朝文化艺术特质的一条线索。更希望在新的旅途中,自己能更加奋进,不辜负所有关心爱护我的人的期望。

耿朔 2019年8月

层累的图像:拼砌砖画与南朝艺术

耿 朔 著

人美学术文库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20.7

ISBN 9787102084909 定价 78元

美 术 遗 产

美术丨考古丨建筑丨遗产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文化遗产系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