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糕团制作借力互联网风光再现 “后继无人”是隐忧

  (新春走基层)传统糕团制作借力互联网风光再现 “后继无人”是隐忧   中新网无锡2月5日电 (记

(新春走基层)传统糕团制作借力互联网风光再现 “后继无人”是隐忧

中新网无锡2月5日电 (记者 孙权)眼下适逢新春佳节,制作年糕、糕团这一传统行当,在互联网爆炸式的“口碑营销”中,也再一次风光无两。地处无锡市锡山区厚桥街道嵩山村北小桥的几家糕团店的“热火朝天”,也侧面映衬了这一说法。

糕团店中,店家正将新“出炉”的青白两色团子摆放整齐。 孙权 摄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评判,制作年糕、糕团这一行都是比较传统的“老手艺”。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年糕、青白两色的团子,都是国人“爱不释口”的美食,这一点在南方表现尤甚。

嵩山村北小桥的几家糕团店,组成了当地颇有名气的“年糕一条街”。每到春节、清明之际,往来车辆如流水、食客络绎不绝。

图为刚蒸好的白团子。在当地,团子是过年必吃的食品。 孙权 摄

以当地谈家糕团麦饼店为例,这家小铺子火到什么程度?有人曾戏称:没吃过谈家糕团麦饼店年糕、团子的厚桥人,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生活在无锡;很多慕名前来的“吃货”往往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究其缘由,皆因糕团卖得好,时常处于“脱销”状态。

更有甚者,去年大年初一,有苏州客人早早来到厚桥,就是想吃一口谈家糕团麦饼店的团子。不巧的是,刚好那日店歇一天。可客人不依,硬要吃糕团,并半带“威胁”地说:如果不做这一单生意,那来年生意不会好。

老谈糕团麦饼店的谈菊根师傅正在做团子。 许加彬 摄

“每天糕团不够卖、一天糯米用掉几百斤、一年到头不得歇……我们不要钱要休息!”说起去年这个梗,谈家糕团麦饼店的“老板娘”李阿姨一顿埋怨。

有趣的是,谈家糕团店也并非有秘而不宣的“绝活”。只是这家店铺讲究就地取材,食材挑选严苛,糕团味道接地气,最合此间百姓口味。

这样一家风靡无锡及周边城市的“网红店”,其实也只开了4年有余。

为何如今这么火?李阿姨的女婿说,首先是质量有保障、口感好,其次就是感谢发达的网络。“朋友圈、微博、抖音……这些社交软件上一发,各种‘吃货’就慕名而来了,想不火都难。”

这一行虽火,但鲜见年轻人的身影,后厨忙活的都是附近的老年人。 孙权 摄

“起初就是自己做着玩,后来认可我手艺的人多了,我就开起了店做生意。”说起做糕团生意的初衷,嵩山村北小桥“年糕一条街”的初创人――老谈糕团麦饼店的谈菊根师傅打开了话匣子。他58岁那年开始做年糕、蒸糕团,如今4年过去了,他兄弟7人中,已有5人从事此业,商铺亦分布在其店左右。

形成规模后,老谈发现:虽然店铺多了,但生意更好了。“单打独斗,毕竟不如抱团合作。”

62岁的老谈也不忘紧跟潮流:微信群里的订单一单接一单,他开始学着年轻人,做起了“电商”。他也告诉记者,自己做这个(指“电商”)不行,李阿姨的女儿“在行”。

“现在是爸妈主要在门店负责,我主要负责网络销售这一块。全国各地的客户都有,江浙沪地区居多,回头客也特别多。”李阿姨的女儿谈女士告诉记者。

犹如硬币有两面一样,任何繁华背后都有隐忧。

嵩山村北小桥“年糕一条街”产销两旺、“风头正劲”的背后,也有其自身的隐忧:后继无人,鲜有年轻人的身影。

一条街上的5家主力糕团店里,不管是老板还是伙计,清一色的全是老年人,平均年龄都在60岁以上。偶尔有一两个年轻人出现在店里,不是买家就是家中前来临时“搭把手”的晚辈,几乎没有专职从事此业的年轻人。

“确实,这一行业现在都是年纪大的人在做,以后能不能传下去,也值得思考。东西这么好吃,喜欢的人那么多,所以我也有打算要‘接手’。”谈女士说,她曾动了离职的心思,想回家帮父母。但这一过程并不顺利,谈女士的父亲不愿她放弃外企的高薪工作,觉得“很可惜”。

不过,对传统手艺“情有独钟”的谈女士并不这么认为,她也有意想把“家族生意”做大。她直言:店里不仅有糕团,还有一些别的产品,比如雪花酥、粽子、酥麦饼、八宝饭等,市场很大。

大年三十晚上,谈女士又给记者发来了信息,她说辞职一事,其仍在考虑中。“回来是早晚的事。”

制作年糕、糕团的老手艺如今所面临的现状,也跟类似的传统行当一样。矛盾中有着新的生机,这也同时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在如今的社会,人们只要肯吃苦、肯努力,那么前途总是有的,不管人们从事的行业是传统或者前沿。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现在的年轻人们,是否有勇气尝试?(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