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条路:一砖一瓦,皆是故事|2019经典回顾

假期出游,如果不想见到人仌众𠈌……推荐你到复兴路上走一走。一砖一瓦,皆是故事。

本期分享其中的建筑之一——麦琪公寓,和它讲述的那段日子。

麦琪公寓是精致的,这种精致在今天依然能让人叹服。

完美的建筑设计,一定是实用性与艺术性融为一体,麦琪公寓在这方面是一个典范。公寓高40米,为十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高楼,在它建成的1935年,相对于周围其他建筑,它算是鹤立鸡群。在路角有限的空间里盖楼,这是考验设计师的智慧。它的设计者赉安工程师(即本书郑时龄先生序中所言赖安)别具匠心,像是拿着一个巨大的圆规定在街角一点,转手划出一道半弧就有了麦琪公寓的外形。这样,从楼前两条路的每一个方向看,公寓都是以柔和的线条迎着你。设计者为了强化这种感觉,立面转角处以弧形敞开式阳台,与两侧转角窗相连接,使本来冰冷的建筑,多了几分柔情。据说,这座楼最初的设计是整体旋转型的,设计者赉安是受自己的女儿娜芮特旋转的舞蹈启发设计出来的,考虑到实用性,后来他做了适当修改,使公寓呈扇形平面展开。

这座楼不如武康大楼、国际饭店那般宏大,而是以精巧取胜,他是赉安带着情感的精心设计。在这之前,1934年10月底,赉安的妻子沃霍芙病逝,加上随之而来的经济不景气,赉安一直处在情绪低谷中,麦琪公寓的设计和建造才让他找到了新的生活起点。有人曾这样描述它的精致:“麦琪公寓占地220平方米,底层的入口位于转角的中心位置,前厅虽小,但是浅黄色的水洗磨石子的地坪质量非常考究,东侧的楼梯也是水洗磨石子建造。楼梯的转弯处像一把逐渐打开的扇子,且每一层的台阶颜色由浅黄逐渐过渡到浅橘色,这是赉安赋予居住者使用楼梯时不至于太乏味的精心设计。11户人家共用一个旋转的楼梯和一个电梯,卫浴设施都是当年的顶级配置,柳桉木门,柚木拼花地板,分割完美的天花板是至今都不会被淘汰的空间。站在那个弧形的内凹阳台上,城景的抒情气氛扑面而来。麦琪公寓不是大型建筑,其功能却包含了赉安的精心设计和合理的空间分配。”(吴飞鹏:《赉安传》,作者自印本)

谈论上海法租界的老建筑,无论如何我们都绕不开这个名字:赉安。很多建筑的设计都是出自他之手。法国人亚历山大·赉安和他的同事保罗·韦什尔在1924年创办赉安洋行,后来,亚瑟·克鲁兹加入,他们三个人被称为“赉安三杰”,三位建筑师名字的首字母缩写“LVK”署在许多老上海的建筑上。上海滩著名的四大老公寓:复兴西路24号麦琪公寓、复兴西路34号卫乐公寓(原为卫乐精舍)、高安路60号首长公寓、五原路258号自由公寓,其中的卫乐公寓、麦琪公寓、首长公寓三座公寓都是赉安洋行所设计。而1925年他们设计的法国总会,更是法租界大气恢宏的建筑代表。在落成典礼上,法国总会主席H. ladier赞不绝口:“建筑师Lonard先生和Veyssèyre先生不满足于作为天才的建筑师,而更是伟大的艺术家。他们全身心地奉献于实践活动及对其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舒适性的追求,例如我们的总会,他们给予建筑无可比拟的优雅性以及现代艺术性,不论是在建筑的线条上还是在装饰上,这促使我们可以完全满意地、骄傲地宣称:我们的总会是法国艺术精粹的证明。”(吴飞鹏:《赉安传》)可以说,在邬达克建筑设计事务所之外,赉安洋行是另一个对上海城市建筑有着卓越贡献的设计机构。

令人唏嘘的,是赉安的命运。1920年1月,赉安怀揣着一个建筑师的梦来上海闯荡时,他还是一个两手空空的退伍兵,坐的是法国游船的下等舱;仅仅五年后,重返巴黎时,他坐的已经是头等舱了。上海,实现了他的梦,在事业方面,他是一个幸运儿。然而,一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巨浪中常常是漂浮不定、不由自主的。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之后,亚瑟和保罗相继离开上海,只有赉安一人独立支撑,洋行到1942年不得不结束营业。要知道,这个洋行是他所有的光荣和梦想,是他在上海滩二十年奋斗的成果,不到万不得已,他怎么会亲手结束它?在那些晦暗不明的岁月里,幸好,他又获得了一份新的爱情,他与犹太舞蹈家安娜结婚了。安娜是犹太人,这桩婚姻又带给他很多生活中的麻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赉安护照被法国政府没收,他和安娜都成了无国籍的人,他们惶惶不安地躲在自己设计的公寓中苦熬。

终于,1945年8月,日本人投降了,可是曙光似乎并未降临在他们生活中。在他们的住处和外侨圈内,对犹太人的歧视和对他们的敌视在暗暗蓄积。1946年3月初,他们居住的阿麦伦公寓(今高安路14号)的门上,被贴了一张白纸黑字的纸:卑鄙,无耻,滚出去!还有巨大的红叉。安娜吓得六神无主,而赉安也有不祥的恐惧。阿麦伦公寓本来是赉安给安娜的一个礼物,顶层的大窗和阔大的扇形房间,是特意为了方便安娜练习舞蹈而设计的。如今,他们却在议论自己往哪里去,是离开中国吗,要告别这里的一切吗?在那些惊惶不安的日子里,赉安还发现,安娜背着自己给一个叫爱德华多·波塔的意大利人打电话。赉安似乎感觉到,安娜觉得跟着无国籍的他是没有希望的,如果嫁给波塔,则能获得国籍……告别,分别,离别,这样的气氛笼罩在这位建筑大师的心头。我不知道,他会不会想到去世的妻子沃霍芙,他们相遇在浪漫的青岛海滨,在沃霍芙患重病将不久于人世的时候,曾对赉安说过这样的话:“我的丈夫是一位多么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啊。我感谢自己的丈夫给了一个犹太女人一个安全温暖的家,给了我们一个可爱聪明的女儿。唉!只怕是我没这个福分了。”(吴飞鹏:《赉安传》)赉安以他的天才挥笔在上海造了那么多精美房子,然而,造一个“安全温暖的家”却难得多,他又要面临毁家之难吗?

1946年3月13日早晨,赉安离开家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过。当年5月25日,上海法国总领事馆收到赉安的“遗嘱”,送信人对领事说,赉安于当年5月20日逝世。没有死亡证明,不见尸体,更不清楚究竟是自杀,还是被杀,甚至连这封是“遗嘱”的信也没有人打开过。(吴飞鹏:《赉安传》)赉安就这样永久消失了,这个谜团像他留在上海的那些建筑一样,一直沉默至今。

两年后,安娜嫁给了意大利电影制片人爱德华多·波塔,1949年以后仍然住在中国,成为为数不多留在上海的犹太人之一。她住在盖司康公寓(今淮海中路1202号)十三楼,那也是赉安留在上海的杰作,也是她与赉安曾共同住过的一个地方。我看到过一个说法:安娜至死也不承认她与赉安有十年的婚姻关系。1981年,她在盖司康公寓去世,不过,很多故事似乎还不能画上句号。

所有想象中的生活或许都不可靠,人们期待的传奇在历史的风雨中也似落叶飘零。一阵风飘过,复兴路上草木落叶在地上翻滚。春天,我想不到,春天也有这么多落叶。

本文摘自《海上遗珍——复兴路》,

原标题为《麦琪公寓:一种想象的上海生活(五)》。

主 编:方世忠

书 号:ISBN 978-7-101-13952-5

出版时间:2019年8月

定 价:58.00元

开 本:32开

装 帧:布面精装 带护封

字 数:200千字

页 码:288 插页9

编 辑 推 荐

《海上遗珍》第一辑《武康路》(2017年)第二辑《衡山路》(2018年)出版之后,在延续原有风格的基础上,中华书局精益求精,精心打磨,隆重推出《海上遗珍》系列第三辑《复兴路》

✿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郑时龄院士撰写序文,倾力推荐。他在序文的结尾如是说:“这本呈现给读者的徐汇历史风貌道路系列丛书之三《海上遗珍:复兴路》收录了著名的学者、历史学家和作家关于复兴路上的历史文化名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文章,既有建筑的历史沿革、轶闻趣事,也有对曾经居住在这里的文化名人的描述,行文以可读性为主,书中的各篇文章具有重要的文献意义。”

依旧名家云集,众手作文章。薛理勇(上海市地名学会副理事长)、钱宗灏(同济大学教授)、李天纲(复旦大学哲学系宗教研究所教授)、宋浩杰(上海非遗保护协会秘书长)、张伟(上海图书馆研究员)、吴志伟(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馆员)惜珍(知名海派作家)、周立民(作家、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何成钢(作家、金融文化学者)、余佐赞(华文出版社总编辑)、蒋杰(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等上海知名学者、专家、作家担纲撰文,妙人佳篇。

内容可读,通俗不落俗。流畅叙事和严密考证,兼而有之;用一则则史料去考证这些建筑的沧桑变迁,用一幅幅图片去记录这些建筑的今昔模样,用一个个细节去描绘曾经发生在这些建筑里的历史人文故事。

简约精致,设计妙构思。书名字体的大小变化、建筑背景的影影绰绰、手绘地图的直观标记、翻开后精致布封上的手绘柯灵故居、全彩印制的高清彩色插图、篇名前门牌号设计、图文并茂的正文,等等,这一切细节无不在真诚地向读者展示,这是一本经过精心制作的图书。

内 容 简 介

《复兴路》为《海上遗珍》系列第三辑(第一辑《武康路》、第二辑《衡山路》),延续丛书的一贯风格,本辑收录了著名学者、作家所撰写的关于复兴中路(辟筑于1914年,旧称法华路、辣斐德路)、复兴西路(辟筑于1914年,旧称白赛仲路)上的优秀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名人的文章,既有对建筑的历史沿革的精确考证、对轶闻趣事的生动记述,也有对曾经居住在这里的文化名人的深情回忆,还有对正居住在这里的居民生活的如实记录,透过细枝末节,感受时代变迁。同时选配多幅精美图片,有历史资料性的图片,也有今日风貌,古今对比,文图对照,力图使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历史图景是鲜活的。透过细枝末节,感受时代变迁。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