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及时总结展示乡村旅游扶贫成果,推进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组织遴选了100个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典型案例,聚焦产业融合、创业就业、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乡村治理、创新提升等6个重点方向,编辑形成《体验脱贫成就·助力乡村振兴 全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案例选编》。
2021年,中共中央部署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四史”宣传教育等部署安排中,对体验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提出明确要求。此案例选编为广大干部群众接受“四史”教育、开展学习体验活动提供更多选择,助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实现产业联动 助推高质量脱贫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区五村镇巴某村旅游扶贫案例
2018年以来,百色市田阳区巴某村按照自治区党委鹿心社书记到巴某村调研的指示精神,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核心在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的部署要求,紧密结合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结合巴某村实际,全力打造“18°巴某凉泉度假村”,以旅游为引擎,发展壮大旅游、种植、养殖三大重点产业,推动巴某乡村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产业链联动和巴某村高质量脱贫。
一、基本情况
五村镇巴某村地处百色市田阳区南部大石山区,距城区45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13公里。全村总面积14.2平方公里,辖8个屯14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425户1648人,其中劳动力880人,有733人外出务工,占全村总人口44.5%。有耕地面积1478亩,人均1.11亩。2015年底精准识别后,全村有建档立卡户254户1021人,贫困发生率为61.95%,列入“十三五”时期深度贫困村。巴某村海拔840米,年平均气温18.6℃,年均降雨量1360毫米;低纬度高海拔,气候温凉,自然环境优美,发展生态乡村旅游资源及优势明显。
二、旅游扶贫成效
依托巴某村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的自然禀赋,以及毗邻华润供港基地的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四星级汽车旅游营地美丽旅游乡村为发展目标,做足山水、空气、气候、产业等文章,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把巴某村打造成为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重点实施游客服务中心、村史馆、民宿改造、桃李景观园、花海栈道、上山观景平台、景观桥、花溪地、汽车露营地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自治区文旅厅高度重视巴某旅游建设项目,2018年以来共安排专项旅游扶贫资金1353万元用于巴某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完成游客服务中心、9户民居改民宿、村史馆、花溪地、景观桥、环屯步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建设花海栈道及上山观景平台、村头小广场。
目前,巴某村乡村旅游区由恒茂旅游公司接管运营,民宿实行年底保底分红模式,每户每年民宿收入不低于1.2万元。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为巴某村8个自然屯258户1008人建档立卡户增加稳定收入,有效助推巴某村扶贫攻坚、群众脱贫致富奔康。2019年底,巴某村实现高质量脱贫,乡村振兴建设率先走在全区乡村前列,逐步实现为同类地区推出好经验、好做法的总目标。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广西十大最美乡村”等荣誉称号。
三、主要做法
(一)发展多元产业,提高旅游扶贫综合效益
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合作社统一流转土地,引进公司合作发展种植、养殖、旅游为主的三大特色产业,发展观光农业产业的“拳头产品”。实施500亩桃李基地、1100亩油茶示范基地、200亩铁皮石斛基地、150亩高标准葡萄及野菜园等项目,同时,配套种植柑橘、油茶、三华李等水果2000亩,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经济价值,为巴某村展现生态、绿色、环保、宜居、人文的景观打下坚实基础。引进华润五丰公司建设供港供湾养殖基地,建设肉鸡、蛋鸡、商品猪、肉牛等集中区,自主发展年出栏20万羽肉鸡、年出栏300头育肥牛等养殖项目,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乡村旅游9户民宿户每户年收入1.5万元,村集体收益5万元,并带动群众发展特色旅游产品、农特产品,实现集体经济壮大、群众增收、产业提级的多赢目标,推动了旅游产业发展。
巴某村风光
(二)加强重点创建,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区
引入公司打造18℃巴某凉泉度假村,利用民居改民宿及农家乐,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桃李景观园、村史馆、花溪及沿湖景观、登山栈道、山顶观景平台、跨湖园林桥、入村景观小广场、汽车露营地、康养游泳场、烧烤区等配套项目。目前39间民宿、3家农家菜馆正常运营,接待南宁、广州等区内外大量游客。同时,积极创建自治区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三)重塑乡村特色,不断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一是实施乡村风貌改造。开展特色住房外立面改造,装饰红砖外墙,加装屋顶钢架及格栅;建设村庄微菜园、小绿地、小景墙、小广场以及庭院式、沿湖式花化等项目,安装太阳能路灯及屯沿湖夜景灯,匠心打造房前屋后以及湖坝叠水精品景观,展现具有乡村气息的新农村。二是实施乡村环境治理。动员群众拆除危旧房以及屯内附房、围墙、养殖棚等,清除乱搭乱建及陈年垃圾;开展道路两旁本地景观树移植及沿山、沿路林相改造;实施农村污水处理工程,开展屯内水湖清淤,修复湖坝驳岸,修建沿湖栈桥步道,种植水生植物,净化水体;加大农村垃圾分类设备投入,完善分类工作机制,将分类成效纳入日常监督事务,调动群众自觉意识。三是实施乡村配套设施。完善路网体系,修建屯内环屯东、西两路,行程车行道闭环线;完善片区人饮及灌溉设施提升,推进生态扶贫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安装人饮净水设备,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用水条件。
(四)强化党建引领,激发乡村旅游发展新活力
巴某村以强化党建引领,深入实施“党建强基、全心为民,自治强根、规约律民,法治强本、稳定安民,德治强魂、匠心塑民,智治强政、科技惠民,综合施策、服务利民”的“六民”工程,制定村规民约,建立党群联兴家园、综治服务中心、法治文化主题园,开展“最美”文明评比活动,展示乡贤,弘扬美德,推进“智慧乡村”建设,不断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提高群众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水平,从而增强了乡村旅游发展活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成效明显。
巴某村农家乐
四、经验启示及未来展望
(一)延伸产业链是扩大旅游扶贫效益的有效途径
巴某村旅游扶贫,创建高质量脱贫示范村工作,始终围绕产业支撑旅游、旅游促进产业的发展思路,立足实际,带领群众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打造“18°巴某凉泉度假村”,以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四星级汽车旅游营地美丽旅游乡村为发展目标,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民居改民宿、桃李景观基地等一批旅游项目,做大做强巴某村乡村旅游。并引进华润五丰有限公司养殖等产业项目,通过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联动,有效带动巴某村及周边贫困户增收致富。
(二)坚持群众路线是提高旅游扶贫成效的重要方法
巴某村在发展乡村旅游,旅游扶贫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群众路线,让当地群众广泛参与,旅游发展中家家参与乡村旅游项目中来,人人共享旅游发展的红利。通过宣传发动群众,创建18°巴某凉泉度假乡村旅游旅联体,实施乡村旅游民居改民宿项目,推进18°巴某凉泉度假乡村旅游民宿与田阳宾馆等酒店宾馆联合运营,加强18°巴某凉泉度假乡村旅游与全区旅游资源融合发展,努力实现与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田州古城、广西聚之乐休闲农业园景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敢壮山布洛陀文化遗址旅游景区,广西“梦里壮乡”生态旅游区等景区景点的融合发展。积极开展宣传推介,加强与周边市区、区内外旅行社、旅游企业合作,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巴某,到田阳旅游,推进18°巴某凉泉度假乡村旅游,不断巩固提高巴某村旅游扶贫的红利和成效,助推巴某村高质量脱贫,推动田阳区壮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广西西部旅游“夜归地”建设,推动全区特色旅游、全域旅游的健康发展。
案例点评
延伸产业链是扩大旅游扶贫效益的有效途径。巴某村围绕产业支撑旅游、旅游促进产业的发展思路,以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四星级汽车旅游营地美丽旅游乡村为目标,打造“18°巴某凉泉度假村”,并引进产业项目,通过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联动,做大做强巴某村乡村旅游,有效带动巴某村及周边贫困户增收致富,助推巴某村高质量脱贫。
编辑:宋雨秋
审核:邓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