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说:衣服是一种语言,是一种表达人生的袖珍戏剧。我想,在每一个女子的心里,对于旗袍或许都有一种怀旧的情结,一种欲语还休的妩媚想象。Amy,一位不仅爱穿旗袍,还专注于表现旗袍之美的女子。走进她的店,一缕暗香,几缕思绪,精致的旗袍映入眼帘,每一件都是那么生动,带着岁月积淀的优雅隽永,端庄、灵动……
对海派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梧桐,弄堂,老房子,这是上海的经典画面。也是王安忆、程乃珊,陈丹燕等作家所描述过上海的里弄,或性感,或沧桑,或吵闹,都是上海城市一笔浓重的背景色。Amy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对于弄堂生活的那段岁月记忆犹新。
“弄堂的生活环境很复杂,或许14平米的小房间里可能会住着3代人,我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见到过一些名媛,她们待人接物始终都保持一种优雅的仪态,如果你去到她居住的地方,可能还会看到一些很精致的咖啡杯,红酒杯。或者是说在14平米的房间里,你会看到一架钢琴。
这些童年记忆的片段,也是当代我们回想起来就引以为豪的上海女性的生活方式,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Amy,励志想要成为这样的人,她认为无论去到任何地方,上海人骨子里的那种情怀是无法泯灭的,这就是根。因为热爱,所以Amy希望能够将这样的一种文化进行传承。而说起海派文化,人们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旗袍,它几乎成为一个长盛不衰的文化符号,显示出高雅深厚的审美,也凸显出东方女性的魅力。于是,带着这样一份使命感,Amy开始对旗袍设计充满了向往。
灵感来源于不断的积累
在设计领域,Amy并非科班出身,所以大学毕业后的她并没有立刻开始自己的服装事业,而是选择了进出口贸易,主要做居家用品的设计和配色。在这个过程中,她接触到很多国外的香味以及色彩体系,也接触到了各个地方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地域特点,这为她开阔眼界打下了基础。
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Amy乐于学习和摸索,她很清楚,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才能慢慢在这个领域中变成专家。她告诉我们,当自己认真钻研过上万个案例,才能有底气去提出自己的观点,而很多观点需要在讨论甚至是辩论中才能发现问题。发现问题以后要进行反思,不断的优化自己的工艺,然后自己的体系和作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从最早期刚开始做旗袍,到如今慢慢向高定发展,Amy从不同的品牌当中获取灵感。一件衣服,并不是面料到位了就皆大欢喜,高定服装的核心是设计师独具匠心的创意、精益求精的卓越工艺,以及美到让人挪不开眼的细节。
“国内的高级定制服饰行业,至今为止也就是一二十年的发展吧,大部分的设计师他们其实各自有不同的专注点和特长,但是他们对于工艺的结构,对服饰理念,由里到外都是非常讲究的。作为一名设计师,眼界非常重要,我会分析很多品牌,从中摄取营养,也会在旅行途中积累所见所闻,这一切都给我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
Q:您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吗?
A:其实发生过很多有趣的事情,比如一开始我们做婚嫁的旗袍上面有一些污渍,但是由于不了解面料的特性,处理过程中喷了水,然后还烫了,反正越弄越糟的情况都有,然后再想办法去弥补。不过经历过了,那它就成为了我的经验了。
Q:在平时的工作中您会特别较真吗?
A:那是当然的。一部分是对于自己的作品要精益求精,另一部分是和客户有关的,有时候双方的意见会不太统一。比如我遇到过香港或者台湾的一些客户,她们本身对于旗袍的了解比我还要深入,这种情况也是有的,因为她可能比我早十几年就接触旗袍。那这个时候学习和钻研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还会找大量的案例去比较,然后针对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决方案。
Q:那平时您会遇到一些挑战吗?
A:其实很多时候都会受到一些挑战的,也许有的客人她并不了解产品,她会有质疑,早期我可能会比较强势,觉得自己比较专业,应该由我来带领对方,于是会想办法说服她。但是现在我会更多的站在客户的角度去理解她的需求,真正的帮助对方找到解决方法,让她变得更美。其实到现在为止我也一直在改变。
人间烟火-Amy Chu
中国的诗词歌赋小说戏剧里有多少锦句,中国女人的旗袍上就有多少的花样。一件顶尖的旗袍,质料、颜色、长短、绣花、盘扣、领型、开气……都是活的,随着穿衣那女子的举手投足,撩拔着周围人的遐思。旗袍最懂得中国女人的身体,也最能衬托她的风情万种,也最熨帖、对位。
旗袍,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女人的玲珑曲线;旗袍,用绚烂的色彩,沾染出女人的人面桃花;旗袍,用时光的味道,静显出女人的古典韵味。旗袍是内敛的,也是张扬的,一张一弛增添了无限的空间。
量身设计,贴身剪裁,件件不同,却件件精品。遵从正统旗袍文化的博大优雅,融合西方的潮流工艺,穷尽匠心的制作,卓尔不凡的品质,赋予每一件旗袍以灵魂和力量。
人间烟火,将这份高贵优雅带到全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或企业宣传文章,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