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藩人心所向,为何倡议者反而被杀?真相只因为晁错是个杠精!

题/削藩人心所向,为何倡议者反而被杀?真相只因为晁错是个杠精!

文/一恒独步

文章声明:本文章属于“不易君子”原创内容,请您尊重原创,转载请联系本号。

图片声明:本文内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号。

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晁错是个怎样的人,当然是个好人,这对于他所效忠的两任皇帝汉文帝和汉景帝来说,晁错是个好人肯定是毋庸置疑的。

不然,他怎么可能当上太子的老师,直至升任御史大夫,到了位极人臣的顶点。

人格缺陷害了晁错

但是,晁错对于同僚也包括在下级面前,他又是另外一幅形象出现。什么形象呢,喜欢较真,认死理,和人辩论一个具体的事宜,非要把人逼到墙角,让人无话可说,也不管当时有多少人在场,晁错全然不顾这些,总是让人家颜面尽失。

任别人怎么劝说你可不可以适口而止呢,不,不把真理讲明讲透,那能行吗,那能让他改正错误吗。

晁错剧照

穷究其理,不顾及同僚和下级的尊严和感受,没有让晁错认识到做人需要圆滑也需要通融,他觉得自己说的都是对的,做的都是有利于人民和皇帝的事情。长此以往,晁错在整个朝廷处于特立独行的地步,几乎是人人痛恨,见到他敬而远之。

面对这种情况,晁错竟认为这不是坏事,相反,却沾沾自喜,时时流露出众人皆醉他独醒的高傲。

没有人支持的事业是危险的,晁错却根本认识不到这样严峻的现实会害了自己。

就拿削藩来说,这可是触及诸侯国根本利益的大事,必须慎之又慎,慢慢实施。

当然,在对待削藩这件事情上,朝廷里很多极具慧眼的人都觉得削藩是对的,是关乎国家稳定的长久大计。但是大家却都装聋作哑,没有一个人支持晁错,甚至,产生出只要是晁错干的事情,明知是对的,也是错的悖论中。

晁错不管这些,依然我行我素,在他的眼里和心里,他觉得他是为了汉朝的万世基业才这么做,肯定会被人理解。基于这样的认识,晁错开始了自己认为很对的事情,那就是削藩。

晁错削藩插画

晁错削藩的来由

至于晁错认准了为何要削藩,回顾当时的历史就能看出晁错的良苦用心了。

当时,摆在西汉眼前的情况是这样的,北方有强邻匈奴,自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御驾亲征,以为靠着自己的皇恩浩荡和刚刚建立的大汉天威,就可以一举击败匈奴,真正实现其创作的那首“大风歌”所希望的那样,当打完了这一战,完全平定了匈奴,实现海内承平,自然就能够安得猛士兮回故乡。

那些跟着我南征北战的好兄弟,出生入死数十年,可以说打了一辈子的仗,立了如此大功的将军们,凭借领到的丰厚的赏赐,回家娶妻生子,过上十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快活日子。

汉高祖刘邦画像

可是,事实决不是像刘邦想的那么美好,久经沙场的刘邦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被莫顿单于的30万匈奴大军死死的包围,并且,怎么发起集团冲锋也没有冲出去。

万般无奈之下,刘邦接受了屈辱的和亲政策,即每年向匈奴进贡大批的财宝包括公主级美女名为和亲,这才被匈奴释放。

汉家皇帝是非常守信用的,每年都准时向匈奴提供巨量的财物和公主级美女。

只是,汉朝每年都要向匈奴进贡财物,仅仅这一项是需要送去巨量的真金白银,而真金白银来自哪里,当然来自税收,简单点说就是来自汉朝的老百姓。

可是,在汉朝开国不久发生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汉高祖刘邦有天做了一个梦,梦里告诉他异姓无论立下多大的功劳,都是不能当王的,只有刘家人才配享有这样的权利。

为此,他还煞有其事的搞出了一个仪式杀了一匹白马,要开国功臣们保证不能有异心,更不能产生要封王的欲望。

因为,刘邦感到开国功臣称王,拥有对一个地方的具体管辖权,时间一长自然就有了谋反之心产生出当皇帝的欲望,那天下不就又乱成一锅粥,又要改朝换代杀人如麻了吗。

刘邦剧照

于是,他武断的认为只有刘家人可以当王,也就是说只有我刘邦养的儿子可以当王,最差也就是我的兄弟当王,才能确保汉家天下万世永续,刘邦的理想真的看起来很美。

当然,自刘邦封自家的儿孙当了各地的王后,到了他驾崩之时,整个汉朝和诸侯国的关系是非常融洽的,诸侯国也是非常听话的,赋税也是及时上交到朝廷的。

谁不知道时间流逝了,人也会变的。树大分叉,人大分家,血浓于水的亲情也就渐渐地淡了。

自刘邦去世,刘邦嫡亲刘恒是为汉文帝继承大统当了皇帝。那些和他一样保有刘邦基因的刘恒的兄弟们,在表面上还是非常尊重汉文帝的。

不过,这些王们众口一词的对汉文帝说道,你是大汉的天子,地域广阔财富无限。你也要考虑到我们的封地是很小的,却要我们上交那么多的赋税,你这不是让我们过不了锦衣玉食的好日子么。毕竟咱们还是兄弟一场,你不能无止境地把本该属于我们的财宝往长安运送了。

汉文帝画像

巡视各地的晁错为自己遭受酷刑埋下了祸根

此时的晁错,虽然工作在朝廷,但是职位不是那么很显赫,去各地出差的机会却很多。

他南下或者北上,以及赴东还是去西,可谓走遍了大汉的山山水水。

晁错的脚步停留在大汉所有已封的刘家王的土地上,同各位刘家王的交流中已经隐隐预感到诸侯国对上交赋税的不快。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一句,好不容易收上来的这点钱粮,一点没留都全部交给你们,当今皇上是不是忒黑了。

当然,客观地说去各地巡视的晁错,那可都是各家诸侯国的座上宾,谁让他是京官呢。就在一杯杯美酒下肚之后,那些诸侯国借着酒意,还是有意的向晁错抱怨,朝廷能不能在减免一些赋税,让我们能够过得更为体面的真正属于刘家王的高大上的生活。

晁错剧照

听到这样的议论,晁错真的以为是不是自己听错了,特别是他巡视到江淮区域,只见这里物产丰饶,老百姓的生活也达到温饱偏上,你们这些王的日子不用说该有多好了。

心直口快的晁错当然要反驳这些王的谬论,他很不高兴的和这些宴请他的刘家王说,你们还想怎样,不给国家缴纳赋税,自己留下那么多财富想干啥,你们不交税,万岁的吃喝开销,包括国家庞大的行政开支从哪里来,那么多军队靠谁养活,向匈奴进贡的巨量的金银财宝又怎么得到保证?如果不准时向匈奴提供那么多的财物,匈奴一旦发兵南下你们还能过上这么美好的日子,天天马照跑,舞照跳吗。

那些诸侯国的刘家王听到晁错把他们劈头盖脸的一顿训,真的是气不打一处来,你这人一点不懂规矩是不是,给你吃的这么好,顺带着还给你准备了丰厚的伴手礼,还把我们说成这样,真是*了狗了,你小子是不是活腻歪了。

晁错当然看到他们的面部表情也有晴转阴,其实他也挺后悔的,甚至觉得我是不是有病,干嘛要得罪他们。可是国家现在的财政状况如此紧张,他们却以各种各样的名义少交赋税或者故意拖延,他们这样的做法对得起先皇封王的本意吗。

再说大汉朝可是你们老刘家的天下,覆巢之下亦有完卵,可悲的是他们家有万金,却不愿拿出分毫帮帮国家,我就要和你们杠上,削了你们的封地,看你们能奈我何。

晁错剧照

晁错开始削藩的想法成熟了

晁错回到长安,把自己逐渐酝酿成熟的意见,写成奏折上书给汉文帝刘恒,他在奏折中向汉文帝说,虽然,您是汉朝真正的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但是真正由您直接管理的郡县不多,产出不丰,已经无力承担对匈奴的进贡,包括各级政府的支出都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开销,而现在的诸侯国国君也就是刘姓王爷,在国家需要他们的时候应该主动为国家多做贡献,这样才是刘家王爷该有的样子,也是先祖刘邦封王的本意吧,如果都包藏私心,见利忘义,最终会导致诸侯国对整个汉家天下有了非分之想,那将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

当晁错把自己精心准备的合理化建议上达天庭,却没有听到任何回应,这让晁错很不理解。他记得万岁不止一次的向他提过要认真对待诸侯国的事宜,为何总是没有下文,是不是让那些传递文书的宦官们私下截留了,还是因为奏折太多,被弄丢了呢。

做人就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晁错又连续上表了几次,还是没有听到任何回音。

这让晁错心里开始进入受凉状态,感觉皇帝你是和他们一样的心态吧,那就是江山是我老刘家的,要怎么玩就怎么玩,你一个外人多那个闲心干嘛。

害死晁错的袁盎(剧照)

当然,事实决不是像晁错想的那样,汉文帝何尝没有看到晁错的奏折,又何尝不想像晁错设想的那样,对那些诸侯国,也就是自己的同父异母兄弟,包括叔伯兄弟们开刀呢。

只是,他真的是力不从心,整个官僚系统,也就是在长安朝廷的那些重臣们,很多都被诸侯国贿赂了一遍,自己的主张尚未启动,迅即招来一片反对之声,祖制不可违,这可是先皇定下的规矩,是要在汉家天下永永远远传下去。

当然,那些刘姓王当然不会忘记始终惦记他们钱财,动他们奶酪的晁错。

他们也给汉文帝去信,对汉文帝说“万岁,从国家层面来说你是我们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从家族来说你是我们的最为尊贵和敬重的人,你可千万别信晁错的挑拨,让我们兄弟不和,别上了这个小子的当,让我们兄弟反目,那对得起死去的刘家的列祖列宗吗。”

言下之意,那就是借着万岁的手,最好把晁错这小子杀了,或者把他发配边疆永不录用,看他还敢胡言乱语。

吴王剧照

面对刘家王异口同声讲述削藩的种种困难,以及要置晁错于死地的众口一词,汉文帝是清醒的,他知道晁错是对的,但是他更看到这些刘家王,已经把持了整个中央政府的运作,他不敢擅自削藩引发动乱,更没有产生出要杀晁错之心。

因为晁错的话说到他的心坎里了,怎么会对提出正确意见的人大开杀戒,那不伤透了正义直言人的心吗。

如此,汉文帝采取拖字诀的办法,既不削藩,也不杀晁错,相反还是暗中保护,他唯一的希望就是自己办不了这些尾大不掉的刘家王,只能寄希望于下一代皇帝,看他敢不敢捅掉马蜂窝,吃下这块烫手的山芋。

当汉文帝带着无奈,更多的是不舍驾崩后,他的儿子刘启继位是为汉景帝。汉景帝在继位之前已经对晁错赞善有加,当他承继大统,自然需要培植对自己绝对忠心的大臣,而晁错作为第一人选瞬间就出现在他的视野里。

汉景帝画像

削藩竟让晁错成为牺牲品

公元前157年,刚刚登上皇位的汉景帝立即提拔晁错为內史,如同现在办公厅主任这样极为重要的领导岗位,可以说已经成为皇帝的左膀右臂,直接参与到国家决策层这一阶级。

不久,汉景帝感觉这样还不足以让晁错的才能发挥出来,又任命晁错为御史大夫,逐渐进入到核心层。可以说晁错已经当上了这样高级别的领导干部,如果他浑浑噩噩,也像那帮大臣们一样,收受贿赂到手软,管他诸侯国如何做大,和我晁错又有一毛钱关系吗。

汉景帝剧照

如果晁错这么想,那就不叫晁错,更愧对汉景帝对他的信任。

多年前藏在晁错潜意识里那些骄横的诸侯国的样子,又被他想了起来,他又开始向汉景帝提议要对诸侯国动手了。

这里还是要岔开一下话题,当汉景帝即位,那些刘家王以为汉景帝会把始终主张削藩的晁错晾在一边,谁知,汉景帝不仅没处罚晁错,相反,还让他位列三公,直接把他们打蒙。

晁错这小子肯定给新皇帝灌输了削藩的迷魂汤,看来新皇帝是铁了心的要削藩,晁错如果不死,那皇帝肯定会坚持这么做,怎么让皇帝不动削藩的念头呢,最好的办法,那就是这小子一定要死,而且必须死,才能阻止新皇帝疯狂的想法。

于是,刘家王开始串联,开始开会,开始想编辑出一个理由,要让铁了心削藩的晁错身首异处,方解心头之恨。

晁错不知道刘家王们已经在秘密串联了,串联的首要目的就是搞死他,其次有可能的话,呵呵,那话就不明说,也要过过皇帝瘾了。

晁错现在是万分感谢新皇帝的信任,又激活了他削藩的愿望。

在公元前155年,晁错向汉景帝上书《削藩策》,当然,晁错提出的削藩,可以是说非常温和的,如同现在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为“茶壶里的风波”那般,并不影响到诸侯国多少利益。

汉景帝剧照

也只是稍微把诸侯国原来太多的封地弄少一点收归中央管辖,以缓解中央财政严重不足的现象,具体为“削夺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郡。”

当汉景帝下达削藩令十多天后,晁错预料到的事情出现了,他没有料到会有这么多的诸侯国组团反对削藩,这让晁错和汉景帝很为错愕。

因为这次削藩并不是对所有的诸侯国采取一刀切的办法,也仅仅只是对相对富裕的诸侯国封地象征性的减去很少的郡县,怎么会有如此激烈的反应呢。

既然犯上作乱,那只有剿灭,汉景帝坚定地支持晁错的意见,正待汉景帝准备御驾亲征之际,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汉景帝剧照

袁盎再推一把晁错他死定了

曾经和晁错有过过节的袁盎得知汉景帝准备发动平叛战争,他知道这肯定是晁错给汉景帝出的坏主意,才让皇帝动了平叛的念想。

袁盎决不是私心所致,才向汉景帝建议千万不可发兵,造成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是为了稳定时局才去谏言。

他赶紧进宫面见汉景帝坦诚地说出自己的看法。袁盎向汉景帝说,万岁,汉家天下如此之大,又何必要削去诸王的封地呢。

汉景帝不以为然的反问袁盎,袁爱卿,你不知道那些诸侯国,不就是因为要减去他们的封地才造反吗。

袁盎认真的说道,万岁他们不是造反,是担心你会慢慢的把他们的封地都给整没了,才这么做的,万岁,你和诸王都是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来,为何听信晁错的谗言强行削藩呢。

汉景帝有点焦虑起来的问袁盎,袁爱卿,那怎么办。

袁盎信心满满的对汉景帝说,万岁,这事好办,你把晁错杀了,他们自然就会消停了,就会退兵了。

袁盎向汉景帝谏言

汉景帝沉思了好一会,感觉袁盎的办法应该还是可以的吧。于是,任命袁盎为太常,带上圣旨去各诸侯国说明削藩完全是晁错这小子的个人行为,你们只要退回各自的封国,原有的削藩计划完全作废。不过为了让你们放心,晁错我也是杀定了,给你们出口恶气。

晁错真对不住你了,既然他们把矛头都对准你,那朕只能牺牲你来保全汉家王朝,你就替朕背这个锅吧。

汉景帝于是下旨,削藩都是晁错蛊惑朕,朕才这么做的,现在朕告诉你们,削藩终止了,晁错我一定要杀,这样皆大欢喜你们可以退兵了吧。

汉景帝要杀晁错,这在当时来说也是一件极其重大的事情,因为晁错已经位列三公,这么重量级的一位大臣被杀,那会让朝廷产生很大的震动的。可是十分蹊跷的是,当圣旨宣读后,却发生了极其奇怪的冷场现象。

朝廷中的文武百官竟然没有一个人为晁错求情,相反却有很多幸灾乐祸的,感到晁错杀得好,以后再也没有人敢在语言上伤害我了,看把你能的,这下好了吧,不仅让你死,而且还死的那么惨。

汉景帝剧照

汉景帝也很纳闷,马上就要杀晁错,怎么没有一个人来为晁错求情呢,只要有一个人上奏,朕就可以免晁错不死,可惜的是就在把晁错押赴刑场足足过去了几个时辰,苦等有大臣上奏的汉景帝,没有接到一位大臣为晁错求情的奏本,汉景帝感叹一番,晁错,你怎么这样没有人缘呢,这可是天要杀你实在是你该死。

当晁错人头落地,事实真的不是像汉景帝想的那么美好,已经起兵杀向长安的诸侯国铁骑依然没有放慢脚步。当汉景帝看到战报很为困惑,朕不是杀了晁错,更没有削他们的封地,却为何还是不依不饶的向长安而来。他们究竟要什么呢。

当从前线回到长安述职的校尉邓公向汉景帝委婉地说,万岁,他们哪是要晁错的性命,是借削藩的名义要的是整个汉家天下啊。

什么,原来他们是这么想的,我就怎么没想到呢,朕真的是冤杀晁错了。当貌似很强大的“七王之乱”,也终究是昙花一现后,就成了强弩之末。

当汉景帝彻底平息“七王之乱”没多久,就准备给晁错平反恢复名誉。但是,汉景帝左思右想还是抹不下这个面子,哪有皇帝给臣下认错的道理。不过,汉景帝的确是一个明君,他虽然没有亲自为晁错平反,还是始终把为晁错平反的事情一直惦记在心里。

汉景帝与晁错剧照

不然,就在他驾崩之后汉武帝刘彻继位没多久,就给晁错恢复了名誉。

并且汉武帝更是加大了对刘姓皇族分封制度的改革,无论是先皇封的刘姓王爷取得的封地,包括他养了无论多少个儿子,都从这些封地里再行封分,让本来一块完整的大蛋糕,横切竖切最后切的只能舔上一舔。

如果不是那样,东汉末年的刘皇叔会堕落到卖草鞋那般的不堪?

因为,蛋糕切到最后,切成了碎屑,连舔上一口都非常困难。

由此可以看出晁错的先见之明,给汉朝以及后世各个朝代造成了极其深远的正面影响。

斩晁错剧照

以至于到了唐朝之后,开国功臣和李姓皇族虽然被封了各种王,但只能成为拥有土地的地主,没有对一个地方的完整管辖权,从而彻底失去了觊觎皇位的基础,从这一点来说,晁错削藩的意义,对汉朝之后国家的稳定,限制皇室子弟的权利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不过,晁错背的这口锅的确太沉,太血腥。

与其说晁错是死在背锅,更死在他狂傲的个性上,他的死是必然的,也是可以预见的,只是死法过于惨烈罢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