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王攀
一个黑框,一条黑绳,两片胶质镜片组成的游泳眼镜,在我们的生活中十分常见。但在6月21日,四川博物院正在展出的“战疫——四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上,一个同样普通的游泳眼镜,却出现在玻璃展柜里。游泳眼镜和几百件展品一起,成为川人抗疫见证。
被展出的游泳眼镜
2月初,在抗疫物资极度匮乏的时候。封面新闻记者王祥龙自动请缨,前往疫情重灾区武汉,参加前方报道组的采访工作。
2月3日凌晨4点,朋友姜先生送王祥龙前往双流机场乘坐飞往湖南的飞机时,为他带来了这个游泳眼镜。它伴随着王祥龙,度过了武汉抗疫采访的68天。
主动请缨前往武汉
临行遭遇物资匮乏
1月23日,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中华大地,全国各省陆续启动一级应急响应。封面新闻派出武汉报道组,于武汉封城前1天抵达。随后的一周,两批记者又陆续前往支援。
2月2日下午,王祥龙接到领导来电。电话里,领导表示封面新闻要派出第四批4名记者,前往武汉支援前方报道组采访。由于王祥龙前期经过家属同意后主动报名,公司决定由王祥龙和另外三名同事前往。
经过4人商议,决定次日凌晨6点多出发,乘飞机前往长沙,再自驾到达武汉。妻子在得知消息后,立即帮助王祥龙准备行李,家里仅有的几个口罩,也全部装在了行囊里。
“除了呼吸道防护,眼睛也需要防护。”妻子说,“口罩肯定买不到了。我们去逛一圈看看,还能不能买到酒精消毒液、护目镜等”。
两人开着车,路边的药店、商店都大门紧闭。去到当地一家商业综合体,零星的几家百货店,也没有防疫物资。
“没有消毒液没办法,护目镜是不是可以用游泳眼镜代替?”按照这个思路,王祥龙和妻子再次驾车找了几家游泳馆,也没有店家开门。
王祥龙找了一家的电话拨打过去。对方表示,冬天他们一般不开门,现在过来很危险,不愿意做这笔生意。
凌晨4点朋友送来游泳眼镜
第一次采访就用上了
2月3日凌晨,在家里搜了一圈,也没有找到游泳眼镜的王祥龙,想到朋友姜先生是个泳迷,随后拨通了对方的电话。
电话里,姜先生表示他的游泳眼镜在家,可以出借。听说王祥龙4点要出发赶飞机,姜先生便决定凌晨4点把游泳眼镜送过来,并驾车送王祥龙去成都双流国际机场。
短暂休息后,王祥龙准时和朋友姜先生见面。疫情开始后,这是两人第一次见面,见到双方都全副武装,两人不禁笑了起来。
姜先生从包里拿出游泳眼镜,这是一个黑框黑绳,最为普通的游泳眼镜。王祥龙打开背包,仔细把它放好。因为他知道,这个和护目镜一样可以隔绝空气的游泳眼镜,会是他武汉采访的一大有力臂助。
2月5日晚,武汉汉阳方舱医院。王祥龙小组的任务,是采访医院的准备工作。当日晚间,一批新冠肺炎轻症患者,将会从医院转移到这里。
冬日深夜的武汉,寒风凛冽,一辆满载着新冠肺炎轻症患者的车缓缓驶入江汉方舱医院。王祥龙从衣服包里拿出游泳眼镜戴上,为自己的安全加上一层防护。
随着全国一盘棋抗疫,各类物资也日渐充足。这个游泳眼镜,也完成了它的使命,被放在了行李箱的角落。武汉采访68天后,游泳眼镜跟王祥龙,回到了四川。
4月中旬,《战“疫”——四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征集川人抗疫纪念物品,王祥龙捐出了游泳眼镜。6月21日,他的游泳眼镜和同事梁波的帽子,被活动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