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的小学免学费,而国际学校的一年花费几十万,为何却备受家长的青睐,原因何在?本文将在自身多年幼教经验的基础上,从课后班的角度出发,客观分析国、体两种教育模式的差异。
从我们的记忆中,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朗读课文”的阶段,全班齐声朗读,声彻整层教学楼。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小学都开设了“课后班”,而体制内小学与国际学校的课后班从形式到内容都完全不同,体制内的小学往往是课后辅导班,托管班,即对课内教学做再次强化;
国际学校的课后班则是兴趣班,学生自愿参与,形式丰富多彩,既动手又动脑。
一、填鸭式与探索式学习:
体制内学校的课后班
国际学校的课后班
相比体制内学校的灌输式教学,国际学校则采取跨学科、主题式的学习方法,将一学期的课程分割成多个学习单元,如该学期的课后班是自然科学的课程,会分为危险植物辨识、星象识别、地图绘制等多个单位,学生通过各种工具的使用、资料的搜索汇总、综合分析后得出学习结论。结论的正确率有差异,更重要的是孩子在求知的过程中学会的技能与思维逻辑的培育。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入手,让每个孩子都乐于参与,乐于探索,“起跑线”重要还是“选对跑道”更重要?笔者倾向于后者。
二、顺从与质疑的态度:
体制内学校的课后班
国际学校的课后班
体制内的教育模式通常有且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若与标准答案不同的答案就一定是错的。比如孩子的填空作业问题是“地”,孩子的答案是“土地”,却被判定为错误,因为标准答案是“田地”。此后,孩子在回答类似问题时,往往习惯于说“田地”,因为在潜意识中他已将正确答案界定唯一,其他的答案是被否定的。
国际学校则恰恰相反,乐于助推发散性思维,在各种不确定的情境下,鼓励孩子“说说你的想法”,敢于提出疑问与自身观点,藉此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即使课后班活动后布置作业,这个作业没有固定的答案或结果,需要孩子们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结合已有的知识思考、分析,并与同学们讨论来完成这项任务。
三、考核标准的差异:
体制内学校的评判标准
国际学校的评判标准
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易造就“高分低能”的“学霸”,也驱使着老师与家长朝这方向上推波助澜。近年来,这样的学霸们即使考分足够高,却被世界名校拒之门外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只因未来的世界不需要考试机器,而是有个性、有想法、综合能力更全面平衡的独立人。
相较体制内多年不变的批作业、批卷子,很多国际学校甚至没有具体考分,而让老师根据每个孩子该学期的学习情况与各方面能力展现,做出一份系统详细的评估报告,并提出下阶段学习建议方案。
国际学校不倾向培养“别人家的孩子”,每个孩子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自己,超越自己才是最大的成功。而各类课后班正是发现孩子学习能力与潜在特长的重要渠道,让孩子们通过课后班更积极投入,更主动活跃,更乐于展现自我,同时也提升了社交能力。
四、单一与多样的形式:
体制内学校的课后班
国际学校的课后班
体制教育在授课时严谨规范、条理清晰,文化课程较多,课外活动较少,使得孩子们在课后班中也较被动压抑,从心智到身体也受到限制。而国际学校则倡导孩子的身心全面发展,无论男生女生,都鼓励其参与各项兴趣活动与户外运动。特别在课后班中,从室内戏剧课的编剧本、分角色、搭背景、预排演,到室外生存课的庇护所搭建、 灾害防护、方向识别、自救逃脱,多元化的课程加上多国背景的老师,让孩子们在交流与玩耍中得到潜移默化的锻炼与成长。
综上,两种教育模式各有特点,体制教育重“补短”,即老师们常说的“补差补缺”;国际学校重“扬长”,发掘孩子的天赋潜能,综合开发各方面能力与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培育孩子未来更远大的国际格局。
关于毛线素质教育
积极推崇将国际素质教育体系与中国传统教育的有机结合,摆脱刻板枯燥的教学模式,通过体验式的各项课程唤醒孩子们的天然好奇心,用团队协作的任务提升孩子们的责任感,用亲近自然的空间氛围培植孩子们的独立自主意识。
由多名儿童教育专家、户外专业教练、儿童心理咨询师及外籍教师等组成,成员具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上海登山协会户外指导员证书、中国登山协会营地指导员证、美国心脏协会AHA证书、中国红十字协会急救证书、美国户外协会NAS证书、菲律宾自由潜水AO3证书、德国edelrid中级绳索救援证书、 edelrid峡谷溪降领队、中国登山协会攀岩指导员证书、美国LNT讲师证书等,是国内少有的专业户外科普教育机构。
至今,已与上海虹桥国际学校、耀华国际学校、台商子女学校等多家国际学校实现常年课后科普班合作,并在周末与寒暑假期在上海浦东滨江森林公园内的独立营地(上海登协唯一认证的户外科普教育基地)开设户外营地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