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逝春来,中国创投行业的开年盛会如约而至,2025年2月28日,由清科创业、投资界主办的“投资界百人会”在三亚举行,投资圈共聚一堂,把脉不一样的2025。道彤投资创始管理合伙人孙琦受邀参与圆桌讨论《医疗投资,逆流而上》并分享了道彤投资在医疗领域的布局与思考。
观点 早知道
穿越周期的策略演进:深耕生命科学领域,持续挖掘除医疗器械、生物医药之外其他抗周期行业的投资机会。
“医疗+AI”的机会:投资布局医疗AI时,要重点考虑企业低成本获取数据的能力和场景落地的行业壁垒。
投资标准:关注企业的国际化视野与跨界能力,也更加关注年轻创业者。
创新的交易方式:通过GP主导的接续基金,平衡LP对DPI的诉求,实现多赢局面。
关于行业复苏:医疗行业的长期需求与研发优势依然存在,但仍然需要耐心等待政策与市场周期的变化。
对话嘉宾:
黄升轩 北京泰康投资CEO(主持人)
梁 颖 联想创投集团董事总经理、联想创投加速器总经理
聂洪鑫 山蓝资本 管理合伙人
孙 琦 道彤投资 创始管理合伙人
王 晖 弘晖基金 首席执行官
以下根据会议现场对话实录整理:
医疗投资,向周期要确定性
Q1
黄升轩:一年一度大家再一次聚首三亚,聊一聊投资的情况。过去几年好像压力比较大,不管从投资端还是募资端。最近感觉市场有一些回暖,结合医疗行业,您介绍一下去年在忙什么?
孙琦:过去两三年,医疗赛道确实不是太热,市场上出手的机构也不多,我们还算是出手频率较高的,每年投出十余个项目,去年也基本保持这个水平,今年上半年节奏甚至还要快一些。我们也在持续与LP沟通,如何在周期波动中建立信心,穿越行业起伏。
我从四个方面聊聊道彤过去一年的思考与实践:
第一,道彤投资以往主要聚焦在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大概占比1/3。这两年,我们在生物医药方面的策略做了演化,拓展至以生物技术为底层驱动的种业、保健品原料等抗周期行业。例如,我们投资了中国种业最大的CRO公司(博瑞迪),以及国内领先的农业检测设备服务商。
我们也一直在思考,除了医疗器械,生命科学领域还有哪些值得深挖的细分赛道?比如我们很多人看好消费医疗,但并未出手。通常来讲,消费医疗的决定因素更多是品牌、渠道、营销,这个可能不是医疗基金所擅长的,但保健品上游的原料还是不错的,这个就回到了我们做医疗投资所擅长的,看产品本身的技术、成分、纯度、成本等等,以这些来判断产品。
我们减少了药的投资,增加了在泛生命科学包括合成生物、智能制造领域的投资。现在看下来,过去两年效果还是不错的,这是单纯从投资角度来看的第一个总结。
第二,从阶段上来看,现在市场上存量的项目越来越多,创业者也可以感觉得到。尤其在冬天,创业者比以前少很多,某种程度上增量的机会是减少的。存量的机会怎么样去捕捉?我们跟上市公司一起做并购基金,去年11月份上市公司已经发布了公告。从现在的市场情况来看,如果二级市场回暖,这个机会是很好的。
第三,今天会议的日程有非常多是关于AI的讨论,道彤对AI的态度一直都是坚定地拥抱。早些年在市场上还少有医疗 GP布局AI的时候,道彤已经投了上一代医疗 AI 技术,包括医疗AI病理、AI影像等多家企业。随着AI技术发展到今天,我们也在看新的大模型、生成式的 AI 对于原有的有什么影响。
我们前几天和portfolio企业刚开了一个视频会议,从我们自己的感知,作为医疗行业来看,掌握入口、掌握渠道、掌握用户,可能比单纯依赖大模型更为重要。但无论如何要升级,要主动拥抱这样更新、更有效的技术。同时,我们也在进行新的布局,包括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跟新一代 AI 浪潮所结合的工作。
第四,我们的投资标准和以往也会有一些细微的变化。从前年开始我们就在强调出海,企业出海能力是我们投资项目时的一个重要考量,我们希望我们已投的、包括现在在投的项目,要有国际的视野,也有一定的跨界能力。
另一方面,我们也更加愿意投年轻的创业者,因为年轻人不会那么焦虑,年轻人依然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激情,充满了想象,也有更强的技术迭代学习能力,对于环境适应的能力也更强。这些投资标准可能是和以往稍微有一点差别的地方。
但反过来讲,今天的投资标准可能比以前要高,团队需要更强的综合能力,不仅是在某一个方面的技术能力,可能还包括整合资源能力,获得政府资源的能力,融资能力等等。
AI+医疗:突破点在哪里?
Q2
黄升轩:您对于AI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和潜力有什么看法?您比较看好AI和医疗的哪些结合?
孙琦:今天为止,无论美国还是中国的基础大模型公司,介入生命科学领域以后可以发力的地方还是有限的,因为我们医疗行业大部分数据还是不开源的,除了科研数据以外,其他的研发数据、运营数据等等都是不开源的。尽管技术很强,算力很强,没有大量的有效数据,再好的算力也发挥不了作用。举个形象的例子,好比有一个力气很大的人,但是他到我这里来没有很重的东西让他扛,怎么样干这个巧活?找到这个里面的发力点很关键。
那为什么AlphaFold可以在蛋白质折叠研究领域取得突破?因为其算法依赖的数据是公开的,你原来知道不知道都没有关系,我就是让你粗暴地算出来。
所以,当我们投资人在做医疗AI投资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清楚,在这个场景中,算力是不是能真得发挥作用,换句话说,你要投资的大模型或者企业,有没有低成本低、获得大量有效数据的能力,这样才能让算力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这家企业自己本身的壁垒要够,要可以真正理解应用场景和行业需求,这样才能找到让算力发挥优势、有着力点,在真正有需求的场景里大大地降本增效。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是具身智能。今天大家都在讲,具身智能是AI非常具体的一个载体。回到医疗行业,在生命科学相关领域里有的比较多的是文本数据,但操作数据是没有的,数据模型也是没有的,这一领域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但其潜力不容忽视,值得布局。
交易模式创新:GP主导的接续基金
Q3
黄升轩:现如今的VC基金,有没有什么创新的交易方式?
孙琦:这两年生物医疗行业处于相对的低谷,在这个时候怎么样平衡LP对于DPI的诉求?我们做了一个“医疗+外资”的中国内比较少见GP主导的接续基金,交易的逻辑是外资持续看好中国的资产, 看好中国市场,看好道彤管理资产的能力 ,以及能够继续创造这些资产后续持续增长的潜力,同时也可以为前期基金的LP提高流动性, 实现更高的DPI。
这种交易架构可以真正实现多赢局面,同时平衡好LP对于基金的DPI诉求。我觉得这个方式如果对于你的有些标的持续看好的,但是医疗又需要时间验证的,是挺有意思的交易方式,也可以考验GP做接续基金的交易能力。
情绪乐观,动作谨慎
Q4
黄升轩:去年大家都说“拐点是不是到来了?利空出尽,是不是医疗就会走向一个更好的复苏?”今年又过了一年,感觉复苏苗头更明显了,您怎么看?您认为市场是更乐观、更主动,还是一个其他态度?
孙琦:我觉得结论是比前几年肯定是乐观,程度上面还是谨慎。因为我们的临床需求摆在那里,中国这么大的人口基数,老龄化的情况摆在那里,我们的研发效率,研发成本的优势摆在那里。
我们耐心地等。在中国,各行业基本上三年一个周期,行业政策也经常三年,我们从2022年的6月份到今年6月份差不多三年了,我们看看三年过后什么变化。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