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彪
据《今晚报》报道,日前,天津市南开区东马路东北角公交车站旁,老赵正在自己的报刊亭前整理着报纸,沉浸在自己的报刊世界里。“虽然如今来买报纸和杂志的人不多,只靠卖报刊也赚不了钱,但我舍不得这些老顾客和老读者,他们每天还能来报刊亭买报,我是最开心的。”比起赚钱,更让老赵开心的是,自己的小报刊亭已经成为一座社区周边的“小小图书馆”、居民读书看报的一个聚集地。
散发着淡淡书香的报刊亭,是一道抚慰人心的风景线。因为30年来积累的老顾客、老读者,即使单靠卖报刊已不赚钱,老赵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报刊亭。如今的报刊亭里,不仅有最新的报纸和杂志,还有饮料、零食等杂货,以及从老顾客手里收来的近500本旧书,供居民交换阅读。小报刊亭随着时代发展悄悄在变,但承载着人们阅读的传统和情怀没变。
报刊亭曾经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在滋养人们精神世界的同时,也带给许多人美好的记忆。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快速发展与变化,传统报刊亭所代表的线下零售方式日渐式微,加上一些城市管理思路的转变,各地的报刊亭数量锐减。数据显示,全国邮政报刊亭总数由2010年的2.8万处下降到2022年的0.8万处,12年间下降了71%。
一段时间以来,很多城市报刊亭的命运都曾引起过广泛讨论。对于一些城市报刊亭的拆除,许多人表示惋惜之情。因为每一座报刊亭都是一个亲近阅读的去处,都是一方文化交流的空间。报刊亭生存空间越来越窄,但如何与时俱进、创新拓展,探索“老报亭焕发新生机”的路径,更好地守望人们的阅读情怀,是一道现实课题。
有媒体曾发起“你是否同意拆除报亭”的调查,在3000多名发表看法的网友中,70%认为报刊亭是传播文化、满足购买报刊需求的主要渠道,95%的网友反对拆除报亭。由此看来,虽然报刊亭昔日盛况不再,但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相关部门应将报刊亭建设纳入城市更新改造整体规划之中,这既是对人们现实需求的回应,也是对城市文化韵味的守护。
报刊亭要跟上时代的发展,除了延续售卖报刊的“主业”外,还应顺应消费趋势、拓展服务业态、创新经营模式,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提升。包括借助数字技术为报刊亭赋智、赋能、赋值,增强其惠民功能,融入文化新业态,增加便民设施和智能化服务,推动报刊亭转型发展,强化多元化人文服务供给,让报刊亭既有人文情怀,又满足市民需求。
目前,一些城市的报刊亭走上了转型发展之路。如杭州市促进报刊亭与“城市书签”公益阅读活动结合,并通过视频直播扩大受众;广州市对报刊亭进行智能化、信息化升级改造,实现24小时借阅图书,提供免费WiFi和充电,甚至可以自动售货、生活缴费;长沙市鼓励创办“雷锋号”爱心文明报刊亭,为市民、学生提供传播健康文化、精神文明的场所。
对于这些报刊亭改造升级的经验,有人将其总结为“三新”。即新模式,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选择不同地点的报刊亭增设“众创公益直播间”等数字服务平台;新服务,推动闲置物品循环利用及各类文化惠民活动落地;新力量,引导青年群体参与,为报刊亭注入创新活水。总之,升级版报刊亭拓展了服务业态,满足了市民多样化需求。多一些科学规划、多一些创新服务,就能让报刊亭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守护人们的阅读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