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踏着柔软的光阴、泛黄的银杏走进记忆中的巷子,悠闲和缓慢让我误以为年华忘记了更换,故事的发生似乎是在昨天。
一地一书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草树云山如锦绣”的老成都。
推荐图书
《老成都:芙蓉秋梦》
流沙河 著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年11月
作者简介
流沙河,诗人,作家,学者,书法家。
精彩书摘
事缘于人,从我说起。
我生于成都;该高中,上大学,都在成都;1949年12月随同学们欢呼解放军入城,在成都;参加工作也在成都;1957年还是在成都(军区);复出写诗在成都;今已退休,仍在成都。我是货真价实的成都人。
母亲生我的那条街是忠烈祠南街,那时叫会府南街。从太平街南口进去,北行不远,左边有一家公共澡堂,门前宽阔,巨字写着楷书“太平洋浴室”。洋之浩大,室之窄小,矛盾居然在此统一,令人暗自发笑。继续北行,两边店铺低矮,多卖细木工产品的小作坊。产品以令牌和镜匣为主,其余品类太繁,不复记忆。镜匣即梳妆箱,黑漆描金,镶嵌螺细,轻巧精致,放在桌上使用,箱盖内嵌玻璃镜子,推盖立起,便可照容。箱中分层分格,放置扑粉,桃几粉、胭脂、挑发针、生发油、梳子、篦子、刷子、镊子、绞线、耳环、簪子以及各种首饰杂件、以备闺阁晨妆之需。这类细木工小作坊,坊主就是师傅,带徒弟一二名、内间制作,外间销售、忙得生趣盎然。你或许会疑问,如此多的同业作坊,如此多的同类产品,挤在一条街上,如此多岂不互相影响?放心好了。同业作坊丛聚一街早已如此,实有便于外州外县客商前来采购。设若星散开了,成都这么大,到哪儿找呢?太平街的灵牌和镜匣是这样。锣锅巷的木器家具,东御街的铜器杂件,银丝街的银器,顺城街的白铜水烟袋,皮房街的皮革制品,卧龙桥街的雕版印书,学道街的笔墨,九龙巷的刺绣,科甲巷的刀矛玩具,染房街的麻将牌,沙帽街的戏装,福兴街的帽子……
推荐理由
在细阅本书时,除了跟着先生的回忆想象着老成都外,我也了解了整个城市的前世今生,亦知晓了关于这座古城的曾经的许多。老先生用娴熟的文笔为我们勾勒出故土的风土人情,我虽谈不上什么精通,但也算知晓一二,仅想到这里,便觉自己买此书,值。当然,还需感谢先生此忆,黑白档案馆的图片,才使得此书在我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只因我一地道成都人,若非通过先生之书,档案馆之图了解故古,我何能自认为成都人。
重阅此书,已是一年多时间,时间间隔虽长,但再阅时的感觉和之前也是有所不同。好书就是被用来不断细细品味,之前只能算得上知晓一二,再次细阅,才能更加知晓故土。先生之著不但让我看到了过去,更让我看到了故土日新月异的变化,老先生真可谓时代的见证者。先生写之忆是30后,正如先生文中所序:写“自己的老成都”,一百个作家可以写一百本书,而不至于互相踩着脚背。每个人处于角度不同,而老先生这样的一本书,既是个人脚迹的回顾,又是老城市的写照,有文有史,亦颇好玩……
视线转到当代的成都,尽管她同所有的都市生活一样,虽然有着它的缺憾,却也有它独特的魅力所在。这里虽没有金灿灿的庄稼,茅屋竹篱,青翠安静的芦苇塘,但这里有舒缓的荷塘月色、健身绿道,也有流光溢彩的霓虹,还有三千年历史积淀的蜀韵文化。慢生活的节奏显得如此生动完美。在成都中你可以领略不同的季节带来的舒适。春天的杨柳,倒挂府南河两岸,与春阳同争辉;当夏天来临时的荷塘静待茶友,闲摆“龙门阵” ,谈天论地;秋天的银杏,落叶飘飞洒满大地;冬天的温泉、城市外都江堰汹涌滔滔的江水,青城山也有关于老子归隐的传说,这就是成都从老到新,它楼宇高耸,车水马龙,它的繁华见证着人类的进步,站在这里,能感受到前进中历史的滚滚车轮;它风光绚美,休闲宜居。
夜幕降临时,这里红灯笼照亮每个街区,与满天繁星交相辉映;园林中的虫鸣,荷塘里的蛙声交织在一起,推开窗户,呼吸着城市中的人文气息,我静待成都明日朝阳到来。
荐书人:二师兄(笔名),四川成都人,来沪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