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仪式感的父母,养不出幸福的孩子吗?

美国有报社曾做过一个社会调查,发现:“家庭传统仪式带给孩子的幸福感,远胜于物质的满足甚至学业事业的成功。”仪式感妥善地为孩子们保存了美好记忆,仪式感更给了孩子们极大的安全感、幸福感。

有仪式感的家庭,孩子更幸福

应采儿曾在微博上晒出了2个儿子亲亲抱抱的照片。

只见大儿子Jasper和弟弟穿着绿色的兄弟装,小心翼翼地抱着弟弟,俯下身亲吻弟弟的额头,其乐融融。

其实,早在此前,Jasper就表现出了对弟弟到来的喜悦。他在爸爸的演唱会上,开心指着妈妈的肚子,告诉大家:我要有弟弟了。

心理学上研究发现,一个孩子对父母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和家庭的仪式感分不开。

仔细观察,Jasper就生活在一个充满仪式感的家庭里。生日时,应采儿陈小春再忙碌也会腾出时间,回家给儿子过生日,唱生日歌,吃生日蛋糕。

平时,三人时常穿亲子服,玩亲子游戏,把仪式感落到生活的“衣食住行”上来。不仅如此,应采儿陈小春夫妻之间的仪式感也是十足。

结婚七年,两人依旧会坐在一起,看之前求婚的视频,回味过往美好的经历。520那天,两人还晒出情侣鞋,互送礼物,互相表白。

其实,爸妈相爱的仪式感,就是孩子的安全感。

再也没有什么,比感受到爸妈爱自己、爸妈又彼此恩爱,更令孩子感到安心的了。

为人父母,给孩子创造一个有仪式感的世界,就是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提升家庭的凝聚力。

仪式感,让孩子形成积极的价值观

江苏连云港5岁的小朋友王梓陈,在幼儿园门口捡到了五块钱。他毫不犹豫地交给了正在执勤的民警叔叔。

本以为这只是一件普通的小事情,没想到,第二天民警叔叔却给了孩子一个惊喜。

原来,民警觉得孩子拾金不昧的行为,非常值得鼓励和表扬,于是下班后特意去买了一张奖状,亲手写上鼓励的话。

第二天,当着老师和同学的面,民警将这张奖状,郑重地颁发给了王梓陈小朋友,希望他能将正能量延续下去。

一张小小的奖状,看似简单,却满载着对孩子的充分肯定,在孩子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记。

这份小小的仪式感,却给了孩子满满的正能量。

有时候,一个在成人眼里看似不必要的举动,对于孩子来说,却是莫大的鼓舞。

这样的孩子,以后会更加明确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并且能够将这份使命感一直延续下去。

德国作家洛蕾利斯在《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一书中曾说:有仪式感的人生,才使我们切切实实有了存在感。

不是为他人留下什么印象,而是自己的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满热忱地面对生活。

0-6岁的孩子,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正面的肯定和评价,更像一颗种子,在孩子的体内生根发芽,让他们朝着积极正面的方向开花结果。

教育充满仪式感,孩子更好学

逼迫和利诱对孩子来说都只是一时的,要想让孩子爱上学习,快速提升成绩,最好的办法是让他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而这一切,离不开父母给予的“教育仪式感”。

没有哪个优秀的孩子是天生的,一切离不开父母潜移默化的培养。

当你觉得孩子怎么管都不听话,怎么讲道理都没用的时候,试试从父母自身开始,

培养家庭教育里的“仪式感”,定些“小规矩”,全家人一起行动。

一个有仪式感的家庭,情感是充沛的,灵魂是健康的,精神是饱满的,态度是认真的,生活是欢乐的。这样家庭孕育出来的孩子,才是充满幸福感的。

仪式感并不难,其实就是每周安排半天时间陪孩子,在学习、生活中与孩子一起解决难题,感受成长的苦与乐。这些看似很小的事,都会成为孩子最温暖的体验和最美好的记忆。将来,他们无论有怎样的境遇,都能心怀期望,把日子过得丰富有味。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