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是北京中产的广场舞吗?

7月,北京早高峰下大雨,我在路边看着手机里排到三位数的打车软件,以及公交地铁傲慢的在雨中吞吐行人,人们戴着口罩和各自的雨伞拥挤在一起,空气浑浊,车速缓慢,这种被“大机器”裹挟着的运行方式,让人绝望。

我义无反顾的转向自行车,即便是大雨磅礴。

自行车,是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现代人难得的自由之光。

01.

骑行,是2022的精品咖啡

当北京的街头开始零星出现骑行爱好者的时候,上海网红们骑着Brompton在永康路的斑马线上的打卡照已经溢满了网络。

两个城市对于骑行的节奏,和精品咖啡出奇的相似。

回溯骑行最初的样子,其实是19世纪中产阶级的标签,高昂的价格、机械和人力的完美结合,取代了马的自行车,在刚开始的时候,被人们叫做“机械马”,“铁丝驴”,比马耐劳还听话,没有马粪对城市空间的污染。这就是19世纪中后期中产阶级最能标榜身份的消遣之一。

而1890之后自行车实现大规模生产,汽车的成本下降,让自行车逐渐成为工人阶级的新宠,不再是有钱人的心头肉。而如今在环保和健身爱好者的推动下,自行车重回城市交通核心位置,但骑行不再是朴实的实用功能了,而是由精致的城市中产们用价格和品牌建立了自己的骑行圈子。

社会学家菲利普·加博里欧(Philippe Gaboriau)将法国自行车划分出三个时代,分别是小资时代、大众时代和环保时代。

作为一个交通工具,自行车本身最基础的功能属性是骑行;作为一个在商品拜物教流行下的存在的消费品,自行车的品牌、金属材质、配件、外型都成为了标榜骑行人身份的标志。可以说现在城市自行车的高溢价不单单在于其使用的物料有多稀有、工艺有多么高超,其实是在于人为附加给自行车的各种文化属性和符号意义。

这波骑行风潮之前的共享单车,就像被满街连锁意式咖啡店统治的阶段,好用救急,但是味道就不能太奢求了。而疫情后的的骑行圈子,迅速被装备党包围,就像当时疯狂入坑的手冲爱好者们,恨不得把每种滤杯、秤、磨豆机都纳入精致的鄙视链中。

作为996打工人的提神必备饮品,咖啡演变成了普通上班族表达个人品味最经济实惠的出口。手冲就如一辆自由驰骋的自行车,新手到达人的装备如何升级,如何穿搭,骑行就这样成了流量密码。

想当年,以星巴克为代表的咖啡厅,是城市的第三空间,人们在里面激情创业,见VC,谈融资。而如今第三空间变到了自行车的轮子上,花几万买自行车是为了进入骑行俱乐部,和大佬聊两句。奋力蹬车营造出美好健康城市形象的骑行爱好者,不知道自己成了下一轮投资风向的背景板。

骑行,在上海是街拍的道具,在北京,则是进入圈子的砝码。

02.

骑行,是北京中产的广场舞吗?

不带褒贬的说,北京那些穿着整齐的骑行队伍,和跳广场舞没什么区别。

毕竟也是一群人以健康为名进行社交,拉帮结伙呼啸而过,喜欢在傍晚霸占公共空间,这几点和广场舞真的不谋而合。对于五零后来说,火热的广场舞可以帮他们回忆起那个整齐划一的年代之味,是一项将那个时代的音乐审美与三观整合的天衣无缝的活动,而自行车,无疑不算这代人的爱,充其量算是忆苦思甜的工具,只有开着大轿车,才算是个成功人士。

而在没有吃过苦的年轻人眼中,花几万买自行车,是打破汽车那个黑色四边方框的最好方式。

就像罗伯特·M.波西格在《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里的对话:“这是天底下最难拍的。你需要一个三百六十度的广角镜头,你看着这样一片风景,然后看看地上的草,一切都妙不可言。但是一旦你用框子框住,美感就都不见了。”我说:“我想这就是你在汽车里面所见不到的吧!

罗伯特认为“坐在汽车里,你总是被局限在一个小空间之内,因为已经习惯了,你意识不到从车窗向外看风景和看电视差不多。你只是个被动的观众,景物只能在一个框框里无聊地从你身边飞驰而过。而骑在摩托车上,框框就消失了。你和大自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你就处在景致之中,而不再是观众,你能感受到那种身临其境的震撼。脚下飞驰而过的是实实在在的水泥公路,和你走过的土地没有两样。它结结实实地躺在那儿,虽然因为车速快而显得模糊,但是你可以随时停车,及时感受它的存在,让那份踏实感深深印在你的脑海中。

不再和乌央乌央的车海一起在三环上拥堵,不再一片红色的车屁股后面思考油价,直击阳光、微风、树荫和不同季节满街撒落的花花草草,多巴胺疯狂分泌,是骑在自行车上随心所欲的享受部分。

那些穿着紧身衣,穿着睡衣,在车筐带上自己的爱宠物在长安街上骑行的的人们,和骑行在路上的罗伯特一样,走上了与平日里迥然不同的道路,这这条宽阔的大陆上,他们发现了拥挤路段上没有的轻松愉悦,人们,他们哪儿也不打算去,所以可以悠闲地和你寒暄。

03.

骑行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不客气的说,北京的交通状况不是骑行不友好,是骑行恶意满满。

我对《脱口秀大会》中一个选手的笑话念念不忘,他在段子里形容北京的司机是“虽远必诛”,这个梗在举办在上海的比赛中没有脱颖而出,我很遗憾,可能真的只有身在帝都天天骑车的我,才能体会那种被机动车追着赶着要撞上了的笑点。

还有一个制霸北京辅路的群体,也在对骑行人士们虎视眈眈。逆行飞驰的外卖小哥和三蹦子们,一定很怀念往日在路上肆意加速,疯狂逆行的日子,如今被骑行队伍挤占的道路,让逆行的小哥儿心中一紧,时间成本一再增加,赶不上准时宝的焦灼心情,谁能懂。

而骑着几万块的车,路边的风景会更好吗?在北京,不会,首先骑得太快你根本看不清路边的风景。第二,基于北京的路面,你只会在意路上有没有坑。

我坐在北京可能唯一一家以骑行为主题的餐厅里,听着推车进入店里是飞轮迷人的声音,喝着一杯骑行主题的果蔬汁,感受着服务员慌乱又诚挚的服务时,发现了北京骑行的节奏,一掷千金的传说,和对圈子文化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过。

作为一个美食公众号,我们在文章最后还是要给大家一点骑行中吃喝的小提示:

骑行前后什么时候进食?

骑行前1~4小时进食,1小时之内的骑行活动中途无需进食,骑行后45分钟内进食。

骑行需要吃多少?

1千克体重大概要消耗1~3克碳水化合物,如果高强度的话,建议每小时摄入30~60克碳水。

骑行的时候吃点啥?

运动食品、蛋白棒、凝胶食品都是不错的选择。

有什么骑行友好的餐厅推荐吗?

RE而意酒馆可以直接推车进入,还有自己的骑行俱乐部,店铺本身售卖骑行服装、装备,会提供打气筒、维修工具、医疗包,他们的创始人菅根史郎本身也是骑行爱好者,店里的骑行书籍也不错,可以看看。

店门口有自行车车桩

店内的骑行主题装饰

店里的餐前面包很惊艳,是日式米面包的口感和香气

*进食建议来自营养学家马修·雷宾博士

参考资料:

《自行车的回归:1817——2050》[法]弗雷迪里克·赫兰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美]罗伯特·M.波西格

文 | 大龙勉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