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保险投诉量 3 年增 7 倍! 轻松避坑指南来了

话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购”早已成为了许多小伙伴的首选消费渠道

与之相对应的是

网上买保险也已经成为了

不少小伙伴投保时的一种便利之选

“手指一点,轻松投保”

不过

最近一则有关互联网保险投诉的新闻

让不少网购保险的消费者暗暗捏了把汗

官方数据显示

2019年,银保监会接到互联网保险消费投诉共1.99万件

同比增长88.59%

是2016年投诉量的7倍

于是,问题来了:

• 飙升的互联网保险投诉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 哪些“套路”需要机智规避?

• 今后还能继续愉快地网购保险吗?

首先来说说互联网保险投诉最集中的几个“高危区”。

结合官方公布的信息以及银保监会官网此前发布的专项风险提示,目前互联网保险投诉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风险一:“吸睛”产品暗藏误导

话说销售误导一直以来就是保险投诉中最常见的“顽疾”,由于保险业务员的专业水平以及素养参差不齐,销售误导在线上线下的保险销售中一直屡见不鲜。

在互联网保险领域,部分保险机构/保险营销员为片面追求关注度和销售量,会推出所谓的“吸睛”产品,存在宣传内容不规范、网页所载格式条款的内容不一致或显示不全、未明确说明免责条款等问题,涉嫌误导消费者。

如何避坑?

划重点:阅读条款,谨防误导宣传

在网络投保过程中,小伙伴们要注意主动点击网页上的保险条款链接,认真阅读保险条款和投保须知等,结合条款内容决定是否购买相关保险产品,不要轻易被某些“吸睛”产品或减少保障的“低价”产品等宣传“噱头”误导。

风险二:在线平台暗藏“搭售”

不少小伙伴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网上购买机票火车票,稍不注意勾选可能就同时投保了搭售的意外险、延误险。如果不慎在付款后马上发现“被投保”且无相关需求,那么退票重买或者联系客服退保都可能是影响心情的小麻烦;如果再“后知后觉”一些,本身就有相关保障的小伙伴甚至可能白白花了追不回的“冤枉钱”。

事实上,这种在线平台于其票务、酒店预定页面通过默认勾选的方式销售保险产品,且未明确列明承保主体或代理销售主体,未完整披露保险产品条款等相关重要信息的行为不仅让人烦心,实际也侵害了用户和投保人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如何避坑?

划重点:注意勾选,评估需求,合理选择产品

小伙伴们在进行票务、酒店等线上消费时需注意多留心相关页面及勾选信息,注意是否存在保险搭售。在实际选择这些产品时也应评估自身保险需求,认真了解拟购买保险产品的保险责任、除外责任、保险利益等重要内容,从而选择购买符合自身保险保障规划和实际需求的保险产品。

风险三: “隐藏”健康告知暗藏理赔风险

买保险不仅是投保人选公司选产品,不同保险产品对被保险人也会有一定的“门槛”限制,如果被保险人年龄超标或身体状况不符合健康要求,就无法投保。 虽说大部分网上最为热销的健康险产品,都会以弹出告知、勾选特别提示等方式提醒投保人了解产品的健康告知以及除外责任条款。但也有极少数产品会为了促销量而将《健康告知》、除外责任等条款设置在不显眼的位置,由此可能造成为被保险人投保时轻松便利,但申请理赔时却可能遭遇纠纷或拒赔的情况。

如何避坑?

划重点:细心对照,如实告知

无论是线上投保还是线下投保,如实进行健康告知都很重要。一般而言,保险公司在销售百万医疗险等热销互联网健康险产品时都需根据投保人的健康状况确认是否承保、是否加费或是设置除外约定。在网上投保健康险产品时,小伙伴们也注意了解对应产品的健康告知要求细心比对自身状况是否符合并如实进行告知。

风险四: “高息”产品暗藏骗局

除了正规在售的互联网保险产品,还有一些不法分子或保险代理人可能利用互联网平台虚构保险产品或保险项目,或承诺高额回报引诱消费者出资,或冒用保险机构名义伪造保单。这些行为往往涉嫌非法集资,被骗“入局”的“投保人”可能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

如何避坑?

划重点:理性分辨,勿受高息诱惑

保险消费者要认清保险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风险保障,尽管部分保险产品兼具投资功能,但其本质仍属保险产品,以保障功能为主。千万不要轻信保险产品超过正常范围的“高息”宣传,避免遭遇非法集资骗局。

最后还要唠叨几句:

随着互联网保险产品不断的增长及“进化”,近年来线上启示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互联网保险产品。如果从规模上看,互联网保险近年来的增速十分可观。公开数据显示,在2012年至2016年这5年间,互联网保险的保单量大幅增长了18倍。考虑到投保和理赔之间会有延迟,近年来剧增的投诉量在一定程度上也与互联网保险本身的爆发式增长有关,因此小伙伴们也不必过度担心线上投保的风险。

当然,在网购保险的过程中,如果遭遇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小伙伴们也可随时拨打 “12378”向银保监会反映投诉,合法维权。

(执行主编:陈悦;责任编辑:俞骎远)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