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文达
今天是元宵节,吃元宵和赏花灯是自古以来的必备活动。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拾伍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这种喜庆的氛围。后来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值此佳节之际,"凤凰艺术"恭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近日,“当代海派名家·双人展系列(肆)—— 陈家泠、谷文达”正在刘海粟美术馆面向公众开放。刘海粟美术馆是我国首座以个人名字命名的省市级国家美术馆,本次展出作品创作年代、媒介形态多样。其中,谷文达的多个系列近20件/组作品于现场呈现,包括“联合国”、“简词典”、“天堂红灯”、“基因墨粉”等,以及大量文献与视频资料。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综合报道。
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习惯。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不仅会享受元宵、赏花灯,更会与亲友团聚,感受浓厚的节日氛围。而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在元宵节的庆祝活动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灯笼的设计、舞龙舞狮的表演、以及各种精美的民间工艺,都是艺术与节日的完美融合。通过这些艺术形式,元宵节不仅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与智慧。
正如元宵节所体现的艺术与传统的交融,上海作为文化与艺术的交流中心,也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海派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远的影响力,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展现了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包容与创新精神。
▲ 刘海粟美术馆外景
刘海粟先生作为中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其学贯中西、艺通古今,“一生追求真善美,一生致力于美术教育事业,一生艰苦创新”,晚年又将自己毕生创作的主要作品和收藏的历代书画作品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刘海粟美术馆以海老的丰厚捐赠为根基。她的建立正是为了将海老曾经追求的美育理想、坚守的文化信念、开辟的艺术道路加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近日,“当代海派名家·双人展系列”正在刘海粟美术馆面向公众开放。这一系列展览不仅聚集了众多海派艺术大师的杰作,更展现了上海深厚的艺术底蕴与文化创新的力量。接下来,我们将一起走进“当代海派名家·双人展系列(肆)——陈家泠、谷文达”,并从艺术家谷文达的重要作品入手,感受艺术创作的多样性与深度,以及现代社会文化的交汇与碰撞。
呈现于4号厅的《天堂红灯-玖彩灯笼》创作于2016年,15只直径60厘米的灯笼悬挂于展厅。“天堂红灯”当代景观艺术计划是谷文达又一个大型跨国跨文化的系列作品,经过数年的思索积累,从观念和视觉语言形式上不断臻于成熟与完善。该艺术计划旨在以一种独创的,并带有鲜明中国文化意蕴的庆典方式的大型系列作品去庆祝当代多元文化的社会。
▲ 《天堂红灯-玖彩灯笼》,2016年,灯笼,60厘米直径 × 50厘米高(每只)
《天堂红灯-玖彩灯笼》的灯笼上印有世界美术史上的伍大笑脸——也是伍大洲的代表性文化符号:孙悟空、蒙娜丽莎、玛丽莲·梦露、弗里达·卡洛、埃及艳后,以构成“笑对世界”这壹意象。
灯笼体上的图腾是各国广受人民喜爱的文化图腾,也希望借此表达壹种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大同之情。艺术家为此项目特别创制的谷氏简体词“西游记”是壹象征性的logo, 以形象化的图腾赋予灯笼美好的寓意。
▲ 【天堂红灯-玖彩灯笼】局部
▲ 展览现场
“天堂红灯”是壹个跨国跨文化持续发展的系列艺术计划,多元文化的合作亦是中国走向未来的中心使命之壹,史诗般和纪念碑式的艺术是其视觉语言,辉煌的庆典是其精神。(谷文达,“天堂红灯:跨国持续发展系列艺术计划——上海站”)
“天堂红灯”艺术计划以世界各地闻名的古今建筑,历史遗址为观念和物质上的“合作伙伴”。“合作伙伴”可以是长城、金字塔、罗马斗兽场等,也可以是东方明珠、金茂大厦、新凯旋门、帝国大厦,或者是任何壹座对于所在地文化和历史有意义的建筑物。作品实现的方式不是仅仅以简单灯笼去悬挂和覆盖壹个建筑物。红灯笼在此系列作品中是壹个文明的代言人, 是壹个人种的使者。
“天堂红灯”在思路上延续了艺术家作品系列的持续性、宏大的工程性,其计划面向的观众却显然从美术馆空间中的“艺术观众”转向了公共空间的市民。该计划集视觉冲击力、技术高难度、媒体聚焦点,以及集严肃艺术与波普文化之大成。
▲ 大地艺术【茶宫】,天堂红灯布鲁塞尔站。布鲁塞尔,2009-2010年
2009-2010年《天堂红灯-茶宫》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展出。红黄双色灯笼组合成中式亭子建筑式样,两侧呈现《简词典》中的“茶食”组合字,每个红色灯笼上印有“中国”组合字,《茶宫》以艺术的视觉冲击力打开了壹条“体验中国”的途径。作品设计与比利时艺术之丘王朝大厦旨在达到的国际性交流完美结合,连同茶宫内的文化活动,形成了在红灯笼标识下的有机整体。
同时其影响力亦是巨大的,比如,在作品搭建之初,壹位老华侨就在开车路过时注意到此处,他在搭建期间不断前来,面对终于完全呈现的作品时热泪盈眶。他说在那边的长时间生活里,从没有过中国文化特征如此强烈的场所,所以特别感动;另外,有市民在与朋友汇合时迷路,联系朋友描述自己在怎样的位置,但朋友无法识别这个位置,于是对他说,往高处走,就能看到山下的这件作品。最终贰人在《茶宫》门前顺利汇合。
▲ 大地艺术《西游记》,天堂红灯上海站 民生现代美术馆,2016-2017年
▲ 公共参与型行为艺术《天堂红灯上的签语未来》
柒年后,谷文达将《天堂红灯》艺术项目带到了上海,上海是壹个国际瞩目的大都市,浦东是当代中国新经济体的象征。而地标性建筑民生现代美术馆,曾是家喻户晓的世博会法国馆。
两万余盏灯笼共同包裹着馆体建筑,组成《西游记》中著名的“火焰山”形状的立体山水画,既象征旭日东升的黄金时刻,也象征着对宇宙天象的崇尚。
谷文达在该项目中还为其策划了大型行为艺术《天堂红灯上的签语未来》。数千名上海各界人士在灯笼上写下各自对于未来的憧憬与希望。其中也不乏外籍人士,除了来沪旅行的,也有许多因父母工作暂居上海的外籍孩童,将伴随着“灯笼”的语言与文化带回其家庭乃至家乡。开幕式现场,更有近两千名学童现场签语。大众参与的重要性和深刻意义与中国当代艺术独特的背景和现状息息相关。
▲ 展览开幕现场
“联合国” 是缘起于1992年初的一个持续性世界范围的艺术计划,其在前卫艺术领域的实验已有30余年,同时被收录于世界各地的重要艺术史教科书中。“联合国”系列融合交织了来自30多个国家的“地方性”,这其中超过600万来自不同民族的人们的头发,包含着他们的DNA、生命以及基因工程。在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历经30余年的展览历程中,“联合国”系列作品在世界各国主流社会与媒体饱受赞誉,也不乏多次引发争议。此次,来自该系列的《绿宫》、《基因长城》和《变形记》将在本次展览中于1号厅与公众见面。
▲ 展览现场
《联合国-绿宫》创作于2006年,以24.4米长、4米高的大尺幅呈现educations(教育)和advertises(广告)两词的交错重叠,作品所使用的人发由美国达特茅斯大学城地区的理发店半年内50万人次理发捐赠。《联合国-基因长城》创作于1993年,作品由人发砖与人发幕帘墙构成,每块砖的尺寸为40厘米长、20厘米宽、10厘米厚,与明代长城使用的砖块尺寸相同。《联合国-变形记》创作于1995至2005年间,由人发、胶水和麻绳制成,一组五幅(每幅122厘米长、197厘米高)自展厅顶部悬挂而下。
▲ 谷文达,《联合国—绿宫》,2006年_02
▲ 谷文达,《联合国—基因长城》,2001年
来自“简词典”系列的水墨艺术作品于4号厅呈现,包括《孙大圣》、《水帘洞》和长度11余米的《火焰山和花果山之壹》等5件作品,以汉字书法制造水墨艺术。
▲ 谷文达,《孙大圣》,简词典系列,2016年
▲ 谷文达,《火焰山和花果山之壹》简体词系列,2016年
作为陆俨少先生的第一届山水画研究生,谷文达科班出身研修传统山水画文人画的同时,也接受了西方书籍的思想影响,扎实的传统水墨基础和八五新潮当代艺术并行而进,形成了其特有的当代水墨艺术。谷文达到美国后对中国传统产生了更深入的理解,面对不同文化和种族的各种参考系,使其更加了解自己的根基,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跟随陆俨少先生学习的经历是他所吃的“第一口奶”,赋予其创作超强自信和雄厚底气。
▲ 展览现场
“水墨问题”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主体性问题之一,无论在20世纪80年代的现代主义文化启蒙运动,还是在全球化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中,“水墨问题”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中都扮演无可替代的历史角色。尤其在形成中国当代艺术独立的文化品质、思维观念和美学性格的历史过程中,“水墨问题”更凸现了它作为作为一种本土性综合资源的独特价值。从文化学、语言学、哲学、思想史和 艺术史多语境、全方位开展对“水墨问题”的跨学科研究应该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理论建设和史学研究的权重性课题,而谷文达的水墨实验为这个课题的展开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个案。
正如元宵节通过灯笼将喜庆的氛围照亮,谷文达的艺术作品同样通过视觉冲击与创意表达,在全球范围内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现代艺术的力量。无论是《联合国》系列中的基因长城,还是《天堂红灯》中的灯笼艺术,谷文达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融合,通过其作品让我们感受到文化认同与全球视野的交织。
与此同时,“当代海派名家·双人展系列”无疑展示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包容性与创新精神。这不仅是对历史与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对未来艺术发展的展望。让我们一起走进刘海粟美术馆,领略这场以文化、艺术和哲学相结合的视觉盛宴。
展览信息
当代海派名家•双人展系列(四)——陈家泠、谷文达
——展 览 时 间——
2025年1月25日-3月6日
——展 览 地 点——
刘海粟美术馆1-4号厅
——主 办 单 位——
刘海粟美术馆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承 办 单 位——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当代水墨艺术研究院
(凤凰艺术 综合报道 编辑/dbk 责编/db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