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点名鲁迅赞誉 一代大儒"胡夫子"善施惠政书传奇

清代晚期的金塔县,诞生了一名鼎鼎有名的大儒胡文炳,被时人尊称为“胡夫子”。

原标题:清代金塔名儒胡文炳的学术人生

清代晚期的金塔县,诞生了一名鼎鼎有名的大儒胡文炳,被时人尊称为“胡夫子”。胡文炳博雅多闻、闳通广见,精研史籍、赋,治学成就斐然。汇辑刑狱、孝图于笔端,曾得到鲁迅先生的高度赞誉。

史料记述的胡文炳其人其事

据地方史志记载,胡文炳,字虎臣,生卒年不详,金塔县三合乡永光村人(今属东坝镇),祖籍陕西省郃阳县,清代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拔贡(明、清两朝由各省学政选拔文行兼优的生员贡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称为拔贡),同年中举。卒于陕西关中,享年72岁。胡文炳少年时期家境窘迫,其父只身一人在新疆奇台教书度日。直到胡文炳14岁时父亲返家,才对他进行启蒙教育。两年后父亲病逝,但他坚持刻苦自学,钻研四书五经,三年后即考中生员,从此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胡文炳一边教私塾一边赴乡试,他博览群书,但屡试不中。1849年,他考中道光己酉科举人,后又三次赴京参加会试,同治元年(1862年)以大挑一等资格被分发湖南湘乡县、会同县任知县。

胡文炳曾在金塔、酒泉、玉门等地的书院担任主讲,教学严谨,颇有社会威望。仕途受挫后,他入陕西关中书院,闭门谢客锐意精修,著作斐然。其学术成果、施政成绩被载入《甘肃通志》《肃州新志》《创修金塔县志》《金塔县志》等地方史志。

《甘肃通志》是甘肃历史上第一部省级地方志书,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成书。该志书对胡文炳的记述为:“胡文炳,字虎臣,肃州王子庄人,祖籍陕西郃阳。道光己酉拔贡,本科举人。学问渊深,精于考据,历主金塔柳堤、肃州金泉讲席,造就多人。同治壬戌大挑一等,官湖南会同知县,在任三年。以清直著称,以忤上官,被议归至陕西隐居教授。年七十余卒。生平著述甚富,其梓行者,《读史碎金》八十卷、《韵字同异辨》《罪罪言》。”

《肃州新志》(民国张维校录)记载:“胡文炳,道光己酉科,任湖南湘乡县知县。”

《创修金塔县志》(1934年手抄本校注)记载:“胡文炳,字虎臣,户西官坝人,道光己酉拔贡,是年举于乡试。赋性聪慧超群,喜览经史过目不忘。平生于书无所不读。尤精于考据,学识兼长。少时即有志著作。主讲金塔柳堤,肃州酒泉,玉门等处书院。规则严肃,课士有法,品学兼重,分课教授。士无远近宗仰如山斗,时人比之胡安定。及门之士后多贤达。同治壬戌大挑获一等。分发湖南湘乡县知县。在任数年多惠政,改授会同县知县,政绩卓著。性耿直,不谐于时,以忤上罢职。隐居关中书院,杜门谢客锐意谮修,足迹不至院外者数载。尔时秦陕板印缺乏,文炳赴上海将著成之书付之剞劂。印出复购板印驼运陕西,藏之关中书院。文炳韬晦修养,研究经史较前更勤,仍以著作为事,将成即行翻印。关中名士览其书者弥加钦仰,咸呼为夫子。年七十二卒于关中。所著有《读史碎金》《史学联珠》《春秋类赋》《二百四十孝图》《韵字同异辨》《折狱龟鉴补》《楚南鸿爪》《忠孝节义》《幼幼集》《罪罪言》以行于世。”

《金塔县志》(1992年版)对胡文炳的记载,基本与《创修金塔县志》(1934年手抄本校注)一致,只是文字前后段落、遣词用语上有个别差异。此处不再重复辑录。

据《甘宁青史略正编》卷二十四记载,同治光绪年间左宗棠出师新疆,途中驻酒泉,曾临酒泉书院。“至是命诸生讲《论语》,句读舛误不少,请山长指驳。山长老贡生也,慑于边帅之威,句读也不甚通。宗棠曰:‘《鲁论》浅鲜,非柳文难读。诸生疏忽如此,先生亦复冬烘,则平日所教何事?生徒中纵有人才,亦为掌教者所误矣。’问诸生:‘此邦有举人乎?’曰:‘有两人。’‘是何姓名?’曰:‘一为胡文炳,在陕西著书;一为郭铸,在明都统行营办文牍。’宗棠喜曰:‘既是孝廉,当能分清句读,宏奖风流。’遣材官延聘,并命有司修斋舍。”胡文炳是否应聘,则无下文。只是从此史料中亦可管窥胡文炳的学术声望。

善施惠政的耿直良吏

1862年,胡文炳赴湖南省湘乡县任知县,走马上任时,他一身俭朴、粗袍破靴,却不卑不亢、从容应对。有人讥笑他是“破靴”知县,他说:“其靴虽烂,底子很正。”使讥笑者尴尬无言。当时,知府内案件堆积如山,乡绅鄙视胡文炳是西北人,才疏学浅,便冷眼静观,看胡文炳如何处理积案。但胡文炳微服私访,深入了解案情,胸有成竹。一旦开堂,从容不迫,审理案件有条不紊、是非分明,深受群众爱戴。胡文炳在湘乡县、会同县任知县时,夙兴夜寐,勤勉敬业,注重调查研究,关心百姓疾苦,施以多种惠政。他重视农业生产,积极兴修水利工程,改善农田灌溉条件。他体恤民情,减轻赋税、兴办学校,着力提高当地民众的生活和文化水平,还主持编纂《湘乡县志》和《会同县志》两部志书。

胡文炳严于律己、整顿吏治、打击贪腐,提高行政效率,确保各项惠政有效落实。在灾荒年份,胡文炳积极组织赈济,发放粮食和物资,帮助灾民渡过难关,赢得百姓一致赞颂。在会同县三年知县任上,因其为人耿直,不阿权贵,引发同僚猜忌和上司打击,以忤上被罢职。

被鲁迅先生赞誉的学术大儒

胡文炳生活在清晚期,当时儒学趋于僵化,不断受到西方学术思潮的强烈冲击。在传统与现代、保守与变革的思想交织中,胡文炳恪守儒学社会伦理与道德规范,有强烈的文化使命意识和学术担当。他以经世致用、躬行践履、培养后学为己任,先后被金塔的柳堤书院(后更名金泉书院),肃州的酒泉书院、玉门书院等聘为山长并讲学。胡文炳在讲学育人中,既注重儒家经典的讲授,又重视现实案例教学和培养学生品德。他善因材施教,强调学以致用,吸引众多学子投其门下。他坚持讲学16年,为肃州及邻县培养了一批优秀教师。

胡文炳于清同治末年(1873年)入陕西关中书院,担任第18任山长(主讲),至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任职约14年。

胡文炳的主要著作有《折狱龟鉴补》《读史碎金》《二百四十孝图》《史学联珠》《春秋类赋》《韵字同异辨》《楚南鸿爪》《忠孝节义》《幼幼集》《罪罪言》等。

《折狱龟鉴》仅明代《永乐大典》载有全书。清代收入《四库全书》时曾重新校订整理,分为八卷。《折狱龟鉴补》是胡文炳对宋朝政和年间郑克所汇编的《折狱龟鉴》的补编延续,在清光绪年间汇辑而成。全书六卷719则约26万字。内容主要搜集历朝历代的各种刑事、民事等案件及其定夺记录。《折狱龟鉴补》的编纂,展现了胡文炳对法律案件的分析能力和深刻理解,为当时的司法实践提供了参考借鉴,也体现了他对法律公正严谨的追求。

《读史碎金》刻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有六卷本和八十卷本两个版本。六卷本现存于天津图书馆,八十卷本现存于湖南图书馆。《读史碎金》是一部以历史典故、故事和人物事迹为主要内容的著作,旨在通过辑录历史片段,为读者提供学习和借鉴历史的素材。

《二百四十孝图》讲述中国古代孝子故事。与封建社会传统的孝治不同,胡文炳用人道主义的思想编写此书,剔除了违背天理人情、矫枉过正的内容,如“郭巨埋儿”“割股剖肝”“一死殉节”“庐墓改毁”等,使其更符合道德规范和人性常理。鲁迅先生对胡文炳选编的此书给予了高度评价。鲁迅先生在散文集《朝花夕拾》“后记”中写道:“因为想寻几张插图,常维钧兄给我在北京搜集了许多材料,有几种是为我所未曾见过的。如光绪己卯(1879年)肃州胡文炳作的《二百卌孝图》,我所反对的‘郭巨埋儿’,他于我还未出世的前几年,已经删去。”“该书序有云:‘坊间所刻《二十四孝》,善已。然其中郭巨埋儿一事,揆之天理人情,殊不可以训……炳窃不自量,妄为编辑。凡矫枉过正而刻意求名者,概从割爱;惟择其事之不诡于正,而人人可为者,类为六门……’这位肃州胡老先生的勇决,委实令我佩服了。但这种意见,恐怕是怀抱者不乏其人,而且由来已久,不过大抵不敢删改,笔之于书。”

胡文炳的著作完成时,由于陕西版印缺乏,他负笈远去上海,将著作交付刻印,又购其版印,用骆驼驮运陕西藏于关中书院。关中名士览其书者无不钦仰,咸称其为“胡夫子”。

关中书院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教育家冯从吾于1609年创建的讲学机构,明清时期曾是陕西以至西北地区的最高学府,关中书院三百年的办学历史,在中国思想史、教育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冯从吾为关中书院题联:“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清嘉庆进士路德题联:“读古人书,幼学壮行,开卷都成循吏传;任天下事,先忧后乐,立心端在秀才时。”关中书院体现着中国书院文化特有的“标举道统,存古开新”的弘道精神、“求质求真,兼收并蓄”的问学精神、“修身进德,止于至善”的育人精神、“中正不屈,学术自由”的独立精神、“经世致用,躬行践履”的务实精神。胡文炳作为从甘肃金塔县这一边缘地区远去的一名学者,在西北最高学府的关中书院担任山长(主讲),并取得如此显赫的学术成果和学术地位,的确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胡文炳既为金塔县扬名,也为甘肃省添彩,更为中国教育界、史学界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发扬光大。

杨永生

(酒泉日报)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