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乃六祖惠能的悟禅之言。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人在尘中,不是尘;尘在心中,化灰尘。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切莫刻意寻求,人人皆有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
二、一切皆为虚幻。
《金刚经》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金刚经》又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依靠因缘而生的世间法,都如梦幻,如泡沫中的影子,如雾霭一样,不可琢磨,无常变幻。同时又如同闪电一样,快速变化。我们要无时不刻地这样看待世间的一切,不要执着于它而被它束缚我们本来解脱自在的体性。
三、不可说。
很多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自己去悟,这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
有句话很好地说明了这句经典:有的事可说不可做,有的事可做却不可说,有的既不可说又不可做。
《涅盘经》云:“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大家可以自己慢慢体会。
四、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华严经》说:“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五、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这句话并不是出自佛经,而是出自一个故事。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500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
万法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六、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大悲是无尽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大笑就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么是笑声能表达的呢?年龄越长,对于这句话的体会就越深刻。
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到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
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佛家认为,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
禅宗有云: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心中若无佛,向何处求佛?众生皆有佛性。
八、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和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
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声明:图文整理自网络,版权归版权方所有。我们尊重原创者版权,除非我们确实无法确认作者以外,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