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医院排行榜上周发布,北京协和、华西、301都位居前三,但评价体系完全不同。
复旦版类似奥斯卡,来自同行打分;社科院版类似大众点评,来自患者评价。
排行榜对患者可能是一份就医指南,对医院则可能是提升自身实力的参考标杆。
十年排行,从看规模和床位走向看学科实力。如今,患者体验又成评估重心。
相比国际同类排行榜,中国的医院排行榜的维度偏少,尚需持续更新演进。
过去这一周,称得上是“医院排行榜”发布周,连续两个医院排行榜发布。
昨天(11月10日),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发布。该榜单从专科声誉和科研学术两个维度对医院进行综合评价,榜单细分为医院综合排名、专科排名和区域专科排名。
综合排行榜上,北京协和、华西、301(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瑞金医院位居前四,这一榜单已连续发布十年,这个位次从未改变过。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在发布今年的排行榜时,公布了一个统计数据:十年间有5家医院进了或出了前5名,27家进出第6-10名,74家进出第11-20名。
△数据来源:复旦大学医院管理所,健康界;八点健闻制图。专科排行榜及历年榜单详见复旦大学医院管理所官网或其联合发布媒体健康界。
而在上周初(11月4日),一份由中国社科院健康业发展研究中心、银川互联网+医疗健康协会、中国医学论坛报共同发布的“2019全国医院互联网影响力”研究出炉。这份榜单根据“好大夫在线”积累的科室访问量、线上服务量以及患者评价得分三个数据维度,综合得出了医院互联网影响力分值。今年是该榜单连续第4年发布,涉及29个专科。
有意思的是,榜单中有一项“患者在医院就诊后的评价”,排名最高的三家医院(只公布了三家)与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的前三甲不谋而合,只是位次有差异,依次分别是301、华西和北京协和医院。
两个榜单,分别从专业和患者角度切入。它们凭什么被评为中国最好的医院?
复旦版榜单:医院领域奥斯卡?
对于身患重疾的患者而言,想找到最好的医院、最好的科室获取最佳的医疗资源,是人之常情。而医学高度专业化,医患之间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患者通过医疗广告、身边人推荐获得的推荐信息是片面的,甚至可能导致做出失当的选择,未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权威的医院排行榜有助于改变这种状况。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对美国医院开展了质量评估,推出了“最佳医院排名”。不仅在指导患者寻求医疗服务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也为医院之间的比较提供了一个相对的标准。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从2010年开始发布的榜单,可以称为中国的“最佳医院”排行榜。每年发布百佳医院以及40个(从1999年的27个增加至2018年的40个)临床专科的十佳医院。
那么榜单上的分值是怎么打出来的?
在一篇论文中,发布方对方法论做了解释。医院所提供的医疗服务的质量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衡量:基础设施、服务过程和服务成果。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部分指标无法做到客观准确的数据采集,故放弃此类指标,使用社会声誉来反映“过程”,并使用可持续发展能力来反映“结构”,以这两个维度共同确定中国医院的排名。综合两者得分时,前者的权重占80%,后者占20%。
△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中使用的经更改的框架
其中,社会声誉的评价得分来自同行专家评议,有点像电影圈的奥斯卡奖。
研究所每年4月起通过信件、电话联系专家,请专家综合考虑学科建设、临床技术与医疗质量、科研水平等三方面因素,评选本专业领域内中国排名第一到第十的医院。比如一位眼科专家收到调查表时,需要填写他所认为的国内眼科排名第一到第十的医院。今年研究所共计向4879名专家发出了邀评挂号函,最终收到回执3258份。
△供同行评议使用的调查表
回收问卷后,按提名顺序为医院赋分,从第一名到第十名所赋分值依次从12分到2分不等。 各专家提名得分的加总数值即某医院某专科的总分值,医院的综合得分由该院所有专科的总得分加总而成。
一份完全主观的评价,如何保证公正?无论电影圈的奥斯卡,还是足球界的金球奖,暗箱操作的质疑声从未停息。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的方法是:在计算过程中扣除了最高分和次高分,以避免参评专家偏向于其所在的医院,从而保证评价的公正性。然后每年榜单结果出炉后,对照各位专家当初的投票,测出吻合度,低于5%的专家暂停其一至两年的投票。从定规则至今,先后共有10名专家被暂停过投票资格。
榜单的另一个维度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就是科研学术,根据SCI引文数据库和国家科技奖公告来评测。
SCI得分为医院过去一年所发表的SCI论文的影响因子的总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包含三种: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得100分,二等奖得50分。
专科声誉和科研学术两个维度的数据最后进行标准化处理,并按照80%和20%的权重加权,就可以得到最后看到的总分值。
社科院榜单:医院版大众点评?
如果说复旦版排行榜有点像奥斯卡,由行业内专家评审,那么社科院版榜单,有点像大众点评,由患者进行打分。
这一份“2019全国医院互联网影响力排行榜”,选择三个评价维度:
科室访问量,科室所有医生的个人网站访问量总和;
线上服务量,医生提供的图文问诊的回复量、电话问诊、预约转诊、服务质量等内容;
患者评价得分,患者对医生线下服务的综合评价。
早在2013年,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长章滨云应回应读者“评选全国医院,专家固然重要,但为什么不让老百姓参与评选”的提问时,曾这样类比,复旦版医院排行榜就好比是电影界的“金鸡奖”,是由专家评审评定产生的。同时,章滨云也提到,希望有独立的社会学术机构来探索“百花奖”(由观众投票产生)这一块的评选,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中国医院排行榜的评选工作中来。
放在六年后来看,社科院版排行榜,可以说是对于医院“百花奖”的探索。
不过,暂时只看到了分专科的榜单,没有综合排行榜。
谁是中国最好医院,到底该怎么评?
11月10日,与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发布会几乎同时进行的是,上海交通大学校园内的一场关于《卫生健康标准、医院运营与医患关系》的论坛。
论坛上,一位三甲医院的院长在谈到医院量化评价体系时,认为复旦版榜单中声誉评价的概念过于模糊,开玩笑道,“由各个专业领域的协会委员排定行业内的科室名次,专家觉得这个医院的科室好,排名就高,至于为什么好,不知道。我们看到这个榜单,从管理者角度来说也不知道怎么改,最容易的做法是请他们(评审专家)吃饭。”
在这位院长看来,社科院版的优点在于“以患者为中心”。但是,他也强调,对于医院的评价也不应该仅仅从患者角度出发,还应该包括更多维度。例如在申康的绩效考评体系中,包含有患者满意度、政府满意度、办医主体满意度、可持续发展及员工满意度等五个指标。
对比国际情况,我们能够看到,复旦版榜单所参考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and World Report)每年发布的“美国最佳医院排行榜”在发布了29期之后,于今年又进行了评分方法的再次升级和调整。
此前的评分包括12个“数据分析”(data-driven)专科得分,4个“声誉评价”(reputation-only)专科得分以及9种手术操作和疾病诊疗(procedures and conditions)上的表现得分。25项评分的结果总分即为医院的最后得分。
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解释,调整包括三个方面:(1)增加以患者为中心的评估标准,衡量患者的满意度以及患者直接从医院回家的频率;(2)更多考虑患者人群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医院的表现;(3)采纳医生和其他医疗专业人士给我们提出的建设性反馈。
高解春在接受健康界专访时表示,“十年前,大家谈到大医院实力时,经常比拼规模和床位数,如今再聊起这个话题,普遍认可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医疗机构的综合实力位居第一方阵。毫不夸张地说,排行榜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相比过去,各家医院更注重提升学科实力,坚信一家好医院必须把学科建设做好,有目标和规划,变成了一种风气。”
而走到今天,越来越能清晰地看到的是,患者体验正逐渐成为一个新的价值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