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芒视点
“电视主要遇到的困境是什么?是不可移动带来的传播无效,以及综合性内容过程中带来的选择性调整。所以,对于未来的影视行业,我有一个观点:传播是重于制作的,传播将倒逼制作。”冷凇在演讲中说道。
综合摘编丨大静(锋芒智库)
2016年,抖音上线,短视频“元年”开启,初代内容创作者迅速入驻;2017年,短视频爆发式增长站上风口,一级市场融资井喷,大量素人通过15秒视频火遍中国;2018年,监管政策趋严,短视频告别野蛮生长,BATJ继续布局加码,赛道愈加硝烟弥漫;2019年,短视频“风继续吹”,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6.48亿, 随着市场成熟度提高,内容生产的专业度与垂直度不断提升,优质内容成为各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传统广电、特别是地面媒体,应该如何借力短视频这款“互联网端”产品,进行内容创新,从而找到一条“产业级出路”?
4月11日上午,在2019第三届中国广电“融媒体中心”改革实战峰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副研究员、节目模式研究专家冷凇发表了《从最大变量到最大增量——融媒体时代短视频创新发展趋势 地面媒体内容创新路径解析》的主题演讲。短视频“肆虐”,传统电视既有待解的难题,又有“待至”的未来。
以下为冷凇演讲实录的精华浓缩版:
第一个想跟大家分享的实际上还是我们现在要重拾对电视的信心。电视机收看不方便,并不代表电视的内容质量下滑。我不知道大家同不同意这个观点?实际上电视无论是信号质量,还是创新质量,都一年一年在上升。电视主要遇到的困境是什么?是不可移动带来的传播无效,以及综合性内容过程中带来的选择性调整。打开电视不知道看什么以及你背不动电视,你只能用手机,它所带来的传播问题是主要问题。所以未来的影视行业,我有一个观点叫传播是重于制作的,传播将倒逼制作。
短视频时代重新定义新闻
新闻等于信息差加魅力差
现场有宣传部长、有频道总监,甚至还有卫视的人,我提出一个观点叫“综艺内容新闻化、新闻内容综艺化”。什么叫综艺内容新闻化——所有综艺的创新点,它其实靠的是“新闻点”。
城市台一直有摆在面前的五大难题没有解决。首先是话语方式单一,依然是正襟危坐的宣教腔调。其实大家不知道,从中央媒体开始,已经开始逐渐在改变话语方式;其次是新闻样态的雷同,民生新闻+专题报道,基本上都是这样。一个电脑放在前面,冠名是“肛肠医院”,把节目的品质越做越差;再次是移动传播的无效,就是我们没有短视频思维,还在做逻辑性强的节目;然后是带货场景的缺乏;最后是权威公信力难竖,你没有公信力,没有“裁判类节目”,就无法在当地广告市场中赢得你的份额。
我举几个例子,比如说话语方式单一的问题,其实时政类的内容现在都已经开始走向轻松、放松。说白了就是把传统新闻中不用的“边角料”重新加一个主题,加上一些编辑,就变成了一条获奖的网络短视频,而且全国传播。所以说,短视频要树立一个素材增值的概念。
另外我们再看看城市台怎么“选人”,地面媒体节目需要个性化、差异化、接地气、专业化的人。我一直讲我们记者和主持人的姿态是要变的。姿态要从坐播到站播,语态要从念稿到讲述。提词器里面你是没有表情的,你是机器人播报,人工智能就能用了,为什么要用你?心态是从客观到情绪,大家记住,新闻其实是“最主观的客观报道”,纪录片是最主观的客观记录。你自己越情绪化,有的时候带来的效果越好,咱们湖南本地有《钟山说事》,就是一个有态度的播音员在播。
我们的播音员应该是“邻家大哥+行业专家”,由这两个特色构成,传统播音主持系培养出来的主持人是没人看的。还有一个就是社会阅历和经历重于主持经历,所以我们特别提倡培养专家型、跨界型的新主播。学者MCN和极致素人将迎来机遇,为什么这么说?你看任何一个城市,一定有颜值高、口才好、形象好的律师、医生、教师、育儿师、培训师等。 这样的人电视台应该签约,一个人就是一档节目。越是地面媒体,越做不了那些大规模的节目,只能做一些简单节目,节目人员将起到75%以上的决定性作用。这些人从哪来?不应该是专业的播音员,而应该是从这些人中培养跨界人才。
包括我们说短视频时代、融媒体时代,记者和编辑角色也发生巨大转变。我们现在需要的记者是观察员、侦察员、实验员、调研员,观察员做现象的发现,侦查员做真相的追踪,实验员做社会的测试,调研员做分析反思。所以新时代什么是优秀的记者?脚下有泥心中有光——这是新时代记者的一个需求。
我再给大家讲一下主持人的问题,我现在已经不用“主持人”了,主持人这个概念已经太老了,我更愿意用“学者MCN”,就是在某一垂直领域有魅力、有影响力、口才好的人。比如说北京电视台原来的一个节目叫《我是大医生》,它对标的参考节目是美国的《The Doctors》——没有“播音员”、“主持人”的一个节目。主持人都是什么人?都是专业医生,如急诊科医生、内科医生、病理学专家等,所以它其实就是一个医生的群聊脱口秀。
城市台节目要找这样的人,而且要五分故事、三分细节、两分观点,传播语言要是高中水平,你说太难了没人听,你看对标这个节目的《我是大医生》,实际上第一要义仍然是找到帅哥医生。“电视感”可以再训练,但是在一个领域中找到颜值高的人,是节目成功非常重要的基础。
我们再看南京台的《宏琪说交通》,这个节目成功的奥秘是什么? 他不光执法,还采访,这类节目叫“双权合一”。从执法部门找一个人直接做记者,在现场他既有执法权又有报道权,既是记者又是交通警察,节目就能做好。你没有专业水平,怎么主持垂直类的节目?怎么组织垂直类节目?这是一个我说的“实验员”的问题。
短视频时代重新定义新闻,新闻等于信息差加魅力差。什么意思?第一是有魅力的人讲你就爱听,这叫魅力差产生新闻。第二是信息差,信息差是什么?只要有信息都行,外地民生新闻的本土化解读,进行本土提醒。疫苗事件一出,我去本地的卫生防疫站对不对?看看我们有没有那些批次的疫苗,这是跟你本地相关的。要有调查性、揭秘性的风格语态。
此外还有服务性、建设性的延伸,现在很多民生新闻只有新闻落点,没有服务落点,没有服务落点的新闻结局是什么?是跟本人关联度不大。只要跟本人关联度不大的传播一定不好,《人民日报》传播最广的一个军装照,每个人把自己的脸PS进去,四个年代的军装照就生成了,这就叫“跟我有关”。如果一个民生新闻达不到可分享、可互动,就不符合这个时代。
另外,新闻类节目要树立“城市裁判”的地位。连锁酒店调查、知名海鲜市场调查、知名超市调查等,这些调查提升你的“裁判”地位,让你有更高的评判权。
其实短视频时代并没有改变新闻,新闻无非是要解决“五解”,这个“五解”就是要有解惑的内容、要有解闷的形式、要有解气的态度、要对中央政策有地方解读和解释的空间、还要有帮忙解决的姿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在推“建设型新闻”的概念,什么叫“建设型新闻”?区别于西方的新闻理论,西方新闻认为客观报道就是不偏不倚,这是错的,中国认为对任何事件要有主观的观点,要投射情绪、投射干预性。
电视节目离“商业”太远
这是目前最大的问题
我再解读一下“创意视频”,创意领域场景化、垂直化、细分化是趋势。什么叫场景化,我先颠覆大家一个概念,传统做节目认为节目只有两类,一类是演播室节目,还有一类是叫户外专题或者叫外拍式的真人秀,其实不对,在两者中间还有场景化节目——户外真人秀的氛围、演播室的手段、客户营销的场景。
先说一个国外的节目,每个城市都有4S店,在4S店想买车的家庭答对第一题,一台车的使用权拿走,答对第二题就是更高级的车。如果进直播信号加摇一摇扫一扫,同时就能连通一些人来以“博彩”的方式拿汽车优惠券,跟着一块答题。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搞文体开发,建各种游乐场。有档节目是在过山车上答题赢门票,这个节目巧妙地利用了别人的资源,整期都在为游乐场做宣传,都在为文旅做宣传,但它同时也是个答题的知识综艺。
现在城市台和地面频道的节目离商业太远,这是最大的问题。有一档节目是在购物中心答题赢奖品,直接跟消费场景相关,给女士发1万块钱购物券,让她们在商场里随便买东西,但是买完之后东西带不走,为什么?你要到小黑屋里去答题,答对一道题对应的等值奖品拿走,所以它叫“奖品保卫战”——先假设你得到了,再“倒扣”。这其实也是用商品宣传商场,第一题答错,电视没了,三题都答错了,冰箱彩电全没了。这个就是人性,做综艺节目一定要从人性出发。
有什么市场就能策划出什么样的综艺节目。经济下行、市场寒冬,综艺节目跟营销带货不发生关系是现在要解决的主要“痛点”。
国际上一些值得参考的模式并不都是大明星、大投入。中国现在的节目模式和规模,已经达到了全世界第一的投入资金和规模,我们还是要借鉴一些“巧模式”,一些跟营销场景相关的模式,所以我提出一个概念叫“客户定制”。
我们将来一定是从市场出发,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类是另一种节目,但是一家电视台要想活下来,没有客户定制的思维肯定是不行的。
也有节目利用新闻节目中的二维码众筹的,之前有一对双胞胎姐妹,是对弃婴,眼睛不好,要做手术缺50万。你可以扫二维码写鼓励的话,如果想捐款,同样可以扫二维码。为了让大家能够帮助到这两个孩子,电视台做了三天新闻,第一天是报道两个孩子的现状,第二天是亮二维码,第三天我们看结果,捐款总额51.7万,捐款人数是9200多人,电视台在今天还是有巨大的力量的。
还有一档扶贫节目,扶贫节目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我们没有做到对“真贫困”的体验,但是在这档节目里,我们可以看到主持人是真的跟贫困户同吃同住的。他把帐篷搭在贫困户家门口,下面是猪圈。这个节目审批非常快,一路批下来,为什么?就是在于我们借鉴真人秀中的“零距离”概念,满足观众的窥视欲望。
另外一个我想强调的是,中老年人是视频界永远不能放弃的群体。你看我爸我妈现在特别能花钱,到处旅游,天天霸占朋友圈、霸占微信群。中老年人在60岁退休以后,有30年到40年没有工作的时间,要用大量的短视频来填补,要用大量的生活服务资讯填补,这些其实值得大家去关注。
城市台的节目,高收视就是三类:爱财、惜命、看不幸。这里面就有大量安全类的新闻,所以我说中老年人反而应该成为我们不能放弃的群体。老年人关心什么?老年人关心安全、关心健康、关心理财、关心情感、关心孙辈的一切。
瞬间收看、短暂停留、迅速遗忘
专业短视频内容要从哪里推进?
再来讲讲短视频,其实短视频是影视艺术的初心,电影在发明之初就是短视频。短视频本身有它崛起的基础,我们现在个人时间是严重被分割的,私人生活和公共领域的界限模糊了。另外,影视的专业和业余技巧模糊了,所有人拿起手中的手机都可以拍东西,都在颠覆在座各位的岗位和专业性,我们到了一个瞬间收看,短暂停留,迅速遗忘时代。80%的人抱着放松休闲的心态去看短视频,54%是获取信息增长见识,突发现场+生活技能+社会记录占据“两翼”,PGC专业短视频的内容更多要从这个领域去推进。
优质的短视频,它是传播性+新闻性+公益性+实用性,“四性”不用都有,最起码有两性才行。
传播学中有“新闻讲角度,综艺看三才”的说法。综艺节目中的“三才”,就是天才、怪才、蠢才。传播重观点,新闻看事实,综艺就看标题,现在有个词叫“洗稿”,普通的内容经过“洗稿”,传播效果就能很好。你看今日头条上全是这样,“他曾经连续七年登上央视春晚,如今却沦落街头卖艺”,你肯定要看一下这是谁呢?一看原来是老艺术家下基层演出,但是被“洗稿”了你就能看,所以标题有时候是第一生产力。
我一直举《水浒传》的例子,《水浒传》在美国被译成《105个男人和3个女人的故事》,党报标题是《谱写一曲荡气回肠英雄赞歌,水泊梁山巡礼》,都市报标题是《108人不满政府聚众闹访》,微信式的标题是什么?《10亿人次观看的神文,山东梁山县隐藏的惊天秘密,不转不是中国人!》。
所以说标题是短视频和我们现在新闻内容传播的第一生产力,大家手里的新闻如果厉害的编辑改一遍标题,内容不变的基础上,传播能提高一倍,其实就是一个标题的悬念性设计问题,希望大家通过这次交流树立这个观念。
内容制作上我们要建设一个拍客体系。这个要向梨视频学习,梨视频在全国有6万名拍客,拍下来之后用个好标题就能达到千万级的转播。我们各个乡镇台也好,市级台也好,有没有一个一百人“拍客团队”?要用最迅速的方式连接C端,最节约的方式做产品营销。
我举个例子,有个转发率很高的短视频,里面有200台挖掘机,这200台挖掘机像啃骨头一样把一条老化的高架桥拆掉。200台挖掘机很震撼,但是它并没有达到一个高转发,后来梨视频的老总跟我说,他们改了一条评论标题,转发率马上就高了,怎么改呢?是这么改的——《这不是拆迁现场,这是蓝翔技校的期末考试》。所以大家要明白,我们现在话语方式如果不改,就没有办法来面对这个时代。
短视频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素材。我举个例子,大家知道邹市明被日本一个拳击手给打了,短视频里最火的是这条——把邹市明打败的日本人,现在在日本做什么?这哥们是一个纯搬运工,到现在命运都没有改变,打一趟拳一共挣2万块钱,现在还在开车、给人搬砖,然后他住的是十平米的房子。
我总结一下,高传播短视频的“素材增值”角度要选好,第二个热点人物幕后追踪,在湖北发生的热点,湖南一样可以做本地解读,北京的热点海南一样可以做本地解读,关键看你会不会做,能不能改成第二个点。第三个是反差的行为,标题要做出悬疑性的。
现象级的新闻人物,最后出来的短视频一定是这三种——平凡中见非凡,熟悉中见陌生,逆境中见逆袭,一定是这三类人。举个例子,我们看这个人七年前就在央视的短视频里播过,后来上了《欢乐中国人》就更火了,他是女柔道冠军的男陪练——就是人肉沙包,14年培养出20个冠军,自己每天就被摔,11年,每天像沙袋一样被摔500次到600次,所以最后他在央视刷屏的是《284万次被摔的男人》。“讴歌幕后英雄”,没错吧?这种被摔的就是幕后英雄。
前一段时间新闻说有一个收费员被司机骂,然后秒变笑脸是吧?就是她哭着,但是收费的时候还得说“你好,十块钱”,马上笑又开始哭。你看就是这些极端行为就是一种敬业,这就是一个人性。还有一个“六秒哥”,部队退役以后就去给篮球场擦地,这个人特别有名,要从CBA擦到NBA,而且擦起来速度特别快。人的这种开挂行为,都是可以传播的。
还有一种测试型短视频,举一个例子,大家知道前一段的性骚扰吧?这是新闻,北京台做了一个测试,就是女性路遇性骚扰,会不会有人帮他,大量的路人都在制止这种行为。国外做的就更逗了,叫“好人好报”,如果测试的人能够帮助别人的话,节目还给奖励,比如说有人车坏了问有没有人愿意帮她,都是具有短视频传播性的。其中一个人帮着修好了,还拿袖子把车座擦了,当场被奖励一百元。在中国我不好给钱,那给产品行不行?
总的来说,未来党媒电视台短视频的创作趋势是:权威化公信化的裁判地位、帮扶化公益化的暖心温情、揭秘化窥私化的挖掘角度、垂直化细分化的圈层人群、场景化活动化的商务带货。所以要颠覆传统思路,做所谓大众喜欢的选题是不对的,我们要找小切口、大共鸣、正方向。在小众和大众之间,还有“专众”;在理性和感性之间,还有“知性”。
传统电视台的出路在哪?很多人都在问我这个问题,我一直讲一句话——媒介融合的第一步就是让传统媒体新媒体化。然后,在坚守与核心价值观基础上,寻找合情合理合法的“权威寻租”,尽一切可能营造场景聚集,尽一切努力通过节目策划帮助客户场域教育,尽可能多的实现垂直类的营销转化、双屏互动。
最后要讲的是,我们不要盲目唱衰电视,公交中有人看、朋友圈有人转发、社会上有人议论,这才是影响力。很多地方已经不看“收视”这个指标,而是看网络影响力,网上有多少人刷屏是关键。
所以,电视端、视频网站、微信微博和短视频这“四端”要联动,电视屏是超级宣推+创作工厂,视频网站是我们的内容书架,微信微博是舆论战场,短视频拆条是精准达到。我有个比喻,如果短视频是子弹,那么电视既是火药又是散弹枪——把短视频打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