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小名寄奴,出身贫寒,曾以卖鞋为生,位卑人微,却凭着自己的雄才大略,成了南朝刘宋的开国皇帝。他一生有诸多颇令人称道的亮点,如打仗身先士卒,常能以少胜多,平定内乱,兴复晋室;称帝后节俭勤政,关爱百姓,减徭税,轻刑罚,重教育等。但他也有一个最大的污点,就是虐杀自愿禅位的晋恭帝司马德文,并残酷地对司马氏一族进行灭杀。这一污点让他形象大损,也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从《宋书》、《晋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看,刘裕这种自毁形象的行为,可能是缘于他的一种迷信。
01 迷信谶语,杀一帝,再立一帝。
古人相信图谶是上天暗示的一种预言。这种图谶,始于秦,兴于东汉,几乎都与改朝换代和称帝有关,没老百姓什么事。譬如,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看了“亡秦者胡也”的图谶后,以为是北方的胡人,就派蒙恬带兵三十万去攻打,万里长城的修建应也缘于此;秦被灭后世人才明白谶语中的“胡”其实是指秦二世胡亥。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也是看到《赤伏符》上的“刘秀发兵捕不道、四七之际火为主”(自汉高祖到刘秀共二百二十八年)之类的谶语后才敢称帝,因这是天让他当的。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信神祇的刘裕却很迷信谶语。在刘裕已大权在握还未称帝前,曾有“昌明之后尚有二帝”(“昌明”即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谶语流传。“昌明”死后,继位的是司马德宗即晋安帝。刘裕为按谶语称帝,就毒杀了晋安帝,立琅邪王司马德文为晋恭帝,然后再让人暗示晋恭帝禅位给他。识趣的晋恭帝不但发诏禅让帝位,还向世人表白心迹:“桓玄专权时,天命已改,被刘裕延续了二十年。今日让位,心甘情愿。”刘裕于是得偿所愿,建立南朝宋,成了史上赫赫有名的宋武帝。
02 谶语已应验,却又再杀一帝,很不道义。
司马懿的后人篡曹魏的帝位,对禅位的魏帝都很善待。但宋武帝刘裕却总是想毒杀自愿禅位给他的晋恭帝(已改封为零陵王)。据《资治通鉴》记载,刘裕曾让琅邪郎中令张伟用毒酒杀零陵王司马德文,张伟却不愿做这种没有道义之事,在途中自饮毒酒而亡。逊位后深恐遭毒手的司马德文一直小心防范,常与褚妃同住一室,在床前煮饭烧汤,均由褚妃亲手操办,不给刘裕的人有下手的机会。后来刘裕用计支开褚妃,伏兵趁机翻墙入室,让零陵王喝毒酒自杀,没想到司马德文是信佛者,不肯自杀,说:“佛教,自杀者不复得人身。”刘裕的“兵人”只好用被蒙住司马德文的头,将他活活闷死了。
按理说,谶语已应验了,皇帝也当上了,刘裕其实大可不必再造杀孽,更何况司马德文是主动禅让帝位,如此行事,实在太不道义了。这也是刘裕最让后人诟病的地方。
03 对司马氏一族大开杀戒,俨若灭族,很不仁义。
客观地讲,刘裕与司马氏并无深仇大恨,且刘裕称帝后,关心民间疾苦,许多革除积弊的举措均是以利民为先,享有仁德治国的美名。但在对待司马氏一族上,他却判若两人,显得极其冷酷残忍。他不但屠杀了已经禅位的晋恭帝,还灭杀前朝司马氏皇室宗族的众多成员,尤其对晋恭帝的后人,更是留女不留男,连刚出生的小孩也不放过,真是生一个杀一个。据《资治通鉴》记载:“王每生男,帝辄令秀之兄弟方便杀之。”
刘裕这种斩草除根的做法,与他的仁德之名大相径庭,戴着“仁德治国”的帽子,却行如此不仁义之事,无疑是刘裕一生中最大的一个污点。
结论:魏晋南北朝是佛教的兴盛时期,因信佛的皇帝多,故兴建寺院亦多。杜牧曾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据载,南朝的刘宋共有寺院1913所,僧尼36000人。这种现象,可能与这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争纷乱、君主多造杀戮想求得精神解脱有关。不过奇怪的是,宋的开国之君刘裕,临终前重病也不听群臣劝谏去祭拜神祇,显然并不信佛;不信佛者却信谶语,也是一奇。但也许正因刘裕不信神祇,所以才敢虐杀信佛者和滥杀无辜。佛教《涅盘经》云:“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刘裕称帝三年即病亡,会否也是因果循环的结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