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日,微博头部MCN机构蜂 群传媒流量造假事件(数百万视频观看量的背后真实交易订单居然为0),戳破了流量红利的泡沫。在此事件中,该主播发布的带货视频最终播放量353万,产生了上千条转发评论,且评论中很多人表示要买或已经下单。但广告主查询后台销量,却发现实际购买量为0,如此风光背后,只剩一地鸡毛,最终落得关停涉事博主微博账号、暂停涉事MCN机构所有账号的商业接单的下场。针对此类流量造假现象,市场监管总局于7月29日向社会就《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监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该《征求意见稿》要求厘清网络平台经营者、商品经营者、网络主播等主体的相关法律责任,严格规范网络直播销售行为,依法查处网络直播销售违法行为。
“刷流量”的核心是逐利,方法是欺骗,本质是脱离网站/商品/服务的实质价值提升的单纯流量增加,该产业形态违反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正常规律。直播电商合理的发展逻辑不应建立在“刷流量”的虚假繁荣之上,而是要靠商品和服务质量本身,靠社会监督和严格规范,只有如此,才能带动行业整体的良性循环。有鉴于此,我们将通过《流量造假风险要点解析》系列文章,聚焦直播带货领域中的刷流量乱象,希望通过案例分析和法律法规梳理,准确有效地发掘风险点,为直播电商行业相关主体提供合规建议,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系列文章目录一览表
序号 |
内容 |
上 |
流量造假风险要点解析(上):从流量造假案例看合规风险 •刷流量的操作手法 •流量造假案例要点梳理 |
中 |
流量造假风险要点解析(中):一表读懂流量造假法律规范要点 • 流量造假法律规制总原则 •流量造假法律规范要点梳理 |
下 |
流量造假风险要点解析(下):流量造假的合规风险提示 • 使用刷单炒信服务的商家/MCN机构之风险要点提示 •第三方流量营销机构之风险要点提示 •结语 |
01
刷流量的操作手法
进入网络时代,以流量多少具体衡量产品口碑已成为潜在规则。正因为流量本身巨大的经济价值和财产价值,也因此催生了招募刷手、使用刷单软件、虚假物流等环环相扣的“刷流量”的灰色产业链。“刷流量”并非专业法律用语,主要是指网络经营者或服务提供者人为地通过不正当的方式或技术手段,非法提高其在互联网上的浏览量等数据,造成产品或服务非常受欢迎等假象,主要存在于网站访问量、视频播放量、广告展示量和点击率、搜索引擎关键词排名、电商店铺人气和商品浏览量、粉丝数据、销售量订单等数据领域。
刷流量的操作手法众多,本文将主流操作手法根据是否主动与否,区分为“主动的刷流量方式”及“诱导性的刷流量方式”两种类型,具体方式如下表所示:
序号 |
类型 |
方式 |
1 |
主动的刷流量方式 |
建立自动刷量手机矩阵,多台手机同时进入目标网站或视频“挂机”。 |
雇水军刷点评、刷点击量、刷热度等等。 |
||
用群控技术手段同时控制上百个微信号批量刷文章阅读量、刷点赞。 |
||
不断更换访问IP地址,通过多个域名,连续访问目标网站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增加流量。 |
||
通过刷单炒信平台发布任务。会员在该平台自行发布刷单任务,使得其他会员为自己刷单,进而提升自己店铺或网站的流量。 |
||
虚构交易、虚假发货。通过发送低价小商品的方式生成物流信息,以虚构交易完成整个交易流程,但不实际交付购买的真实产品。 |
||
2 |
诱导性的刷流量方式 |
误导性的广告弹窗,在浏览某些不安全的网站时弹出,用户极易误点进入特定的网站从而产生流量。 |
关键词搜索过程中的误导性网页链接或推广链接等,诱使用户点击进入特定的网站从而产生流量。 |
02
流量造假案例要点梳理
针对流量造假行为,目前可通过行政、民事及刑事进行规制。对此,我们通过于中国裁判文书网、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网站,检索与流量造假相关的行政处罚、民事及刑事案件,梳理、总结行政处罚及司法裁判要点如下:
(一) 行政案例
以“刷单炒信”为关键词检索相关行政处罚案例,我们发现,对于通过网络刷单平台发布刷单任务并支付佣金的商家或机构或是建立网络刷单平台的平台服务者,主管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往往会认定为构成虚假宣传行为及不正当竞争行为。
(二) 民事案例
通过检索中国裁判文书网与流量造假相关的民事案例,我们发现,对于提供流量造假服务的合同,存在被认定为违背公序良俗、损害社会公告利益而导致绝对无效的法律风险;除此之外,流量造假行为亦会被法院认定为系为自己谋取商业机会从而获取自身竞争优势或破坏他人竞争优势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从而面临高额民事赔偿责任。
(三) 刑事案例
流量造假行为除可能涉及行政及民事责任外,对于构成刑事犯罪的流量造假行为,存在被认定为构成非法经营罪、破坏生产经营罪、诈骗罪、合同诈骗罪、虚假广告罪的刑事犯罪法律风险。
限于篇幅,我们将在总结流量造假案例裁判要点的基础上,基于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于《流量造假风险要点解析(中):一表读懂流量造假法律规范要点》中就流量造假行为相关法律风险进行梳理,准确、有效地发掘风险点,供直播电商相关主体参考。
作者介绍 :高亚平律师团队
高亚平,德恒上海税法业务中心负责人之一,德恒上海办公室业务合伙人、律师。
高亚平律师团队专注于税务筹划、新经济、境内外上市与并购重组领域法律服务,擅长社交电商平台、灵活用工平台、直播电商等新经济合规运营、税务筹划、投融资相关法律服务,是国内最早从事新经济业务合规及税务筹划法律服务的律师团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