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艺术》(Chinese Art)是西方早期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文献,1958年在纽约出版,上下两卷。作者William Willetts(魏礼泽)(汉学家、西方艺术史家)从中国的地理特色着手,系统梳理了玉器、青铜器、漆器、丝绸、雕塑、陶瓷、绘画、书法、建筑等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他坚持客观描述作品的方法,“并不对所讨论器物给予美学价值论断,而是让器物自己说话”。
“让器物自己说话”,与观复博物馆“以物证史”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我们选择翻译此书的原因。此次我们邀请到美国CCR(Chinese Cultural Relics《文物》英文版)翻译大奖获得者对此书进行正式专业的翻译,译者也是MLA(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国际索引数据库)和AATA(国际艺术品保护文献摘要)收录的美国出版期刊Chinese CulturalRelics的翻译团队成员。
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此次翻译将存疑处一一译出,其后附有译者注。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本书,在绚烂璀璨的器物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辉煌。
书法作品
米芾的真迹多有留存,以下是其中一件。这件是行书作品,竖排从左到右读。三行的开场白之后,出现了诗人的名字,襄阳米芾。而后七行,是十句诗歌,每句五言。下面是原文:
黻谨以鄙诗送提举通直使江西 襄阳米黻上
三吴有丈夫,气欲吞海水。
开口论世事,借箸对天子。
瑞节高如松,—岁几繁使。
秋水浮湘月,罇酒屡觏止。
言别不可攀,寥虚看云驶。
要让西方人来评论这个《送别诗》好坏显得不切实际。米芾毫无疑问是中国最伟大的书法家之一,他的好友和对手苏轼曾经评论说,“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 实际是黄庭坚的评价。译者注)。还有人评价他:“沉着痛快,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需鞭勒,无不当人意。”( 这才是苏轼的评价。译者注)这种比喻的情况反复出现。我们至少可以欣赏整个作品的抽象美,以及每一个笔画的敏捷潇洒。并且对整个作品的字体产生迅疾和精准的印象,更不用说其锐气,这些都被其推崇者反复提到。
画
所有传为米芾的画作中,这件被广泛认为是其真迹。极为漂亮的题款写着:“崇宁元年(1102年),二月八日,于海岱楼中”。末尾有他的题名,米芾,这个签名与手稿中的真正签名一致,还有一些碑帖的佐证能证明这幅画确实是真迹。实际上,高罗佩(荷兰汉学家 Van Gulik)曾经翻译过米芾的《砚史》,认为这个签名是其最标准的依照。下面还有米芾用印,“楚国米芾”,这方印高也认为是其本人的。
这幅画的构图模式也符合米芾的风格,后世画家不断的模仿抄袭。其前景由树木和建筑物构成,用黑墨铺出。中景几乎不可见,背景则用分层的墨擦表示远景的退出效果。这个作品是环境视角的绝佳案例,中国人称之为“迷远”。远山用几笔就给出,横向铺开,看起来和“米氏点”非常符合。我们想起Teng Chung在《Hua chi》里面对米芾的评价,作于米芾死后6年,他说,大师的两幅画中的其中一幅“看起来像有很多笔触,但近看却寥寥几笔;但绝非无心之作。实际上超凡脱俗,特立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