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音点亮心灯 他们为盲童特制“触觉地图”

“我想成为一名作曲家,将中西方音乐融合发展,创作出更多好听的曲子。”这是14岁盲童吴浩屿的梦想,舞台上,他自信耀眼,幕布后,他大方开朗。4月9日,作为“琴韵润心,以音为眸”公益音乐会的表演者之一,他收获了古琴爱好者们的一致好评。

吴浩屿(右)和同学古琴合奏《子衿》

本次音乐会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古琴社和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联合举办,盲童们以娴熟的指法演奏《卧龙吟》《满江红》《子衿》等古琴名曲,悠远清雅的琴音令观众动容,展示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学生历时两年的古琴学习成果,同时,重庆三峡博物馆古琴社的师生们也带来丰富多样的表演,例如古筝重奏《酒狂》、古琴独奏《流水》等,他们以琴为媒,传递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特殊教育领域的蓬勃生命力。

音乐会现场

自2023年起,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古琴社秉持“文化惠民、艺术无界”理念,组建专业教师团队,每周赴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开展公益古琴教学,易文艺就是授课教师之一。“古琴音色深邃低沉,能让孩子们安静下来,同时古琴拥有独特的音韵与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当之无愧的民族文化瑰宝。学习古琴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易文艺说。

面对盲童学生的特殊需求,老师们则创新采用“口传心授+触觉模仿”教学模式,将古琴指法、音律转化为可触摸的标记与形象化语言,例如在古琴上贴上长短不一的凸点胶布,绘制“触觉地图”,孩子们在触碰中寻找徽位,克服视觉障碍,逐步掌握《满江红》《秋风词》等经典曲目。

易文艺古琴独奏《平沙落雁》

“上帝给他们关上了门,但也打开了另一扇窗。作为全盲的孩子,吴浩屿用两年多的时间能够掌握十余首曲目实属不易。”易文艺说起自己的学生,满是骄傲,“他有天赋、有梦想,未来我们也将共同努力,实现他的梦想。”

一直以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古琴社通过学术讲座、音乐会、培训等多元形式,构建起“展、学、研、演”一体化的古琴文化生态,推动古琴艺术在当代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这场音乐会不仅是教学成果的展示,更是一次跨越障碍的文化对话。易文艺说,“我们希望创造更多舞台,给孩子们一个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也希望以此为契机,让古琴文化根植于他们心中,让古琴这一文化瑰宝走上更多、更大的舞台。”

上游新闻记者 余小凤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