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基础设施快速建设发展,云计算ETF、大数据ETF涨超2%

云计算、大数据概念股走强,紫光股份、新易盛涨超5%,中际旭创涨超4%。

ETF方面,华夏基金云计算50ETF、华夏基金数据ETF、招商基金云计算ETF、天弘基金云计算沪港深ETF、新华基金云50ETF、富国基金大数据ETF、华泰柏瑞基金云计算ETF沪港深、易方达基金云计算ETF、广发基金数据ETF、鹏华基金大数据ETF、华宝基金大数据产业ETF涨超2%。

目前市场上有11只云计算、大数据主题ETF,分别跟踪中证沪港深云计算产业指数、中证云计算与大数据主题指数、中证云计算50指数和中证大数据产业指数。

中证沪港深云计算产业指数从沪港深三地市场中选取50只业务涉及 提供云计算服务以及为云计算提供硬件设备的上市公司证券,反映沪港深三地市场云计算产业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成分股包括紫光股份、新易盛、中际旭创、深信服、易华录等。

中证云计算与大数据主题指数从沪深市场中选取50只业务涉及提供云计算服务、大数据服务以及上述服务相关硬件设备的上市公司证券,反映云计算与大数据主题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指数成分股包括紫光股份、千方科技、新易盛、创业慧康、中际旭创、航天宏图等。

中证云计算50指数从沪深市场中选取50只业务涉及提供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即服务、软件即服务等云计算服务以及为云计算提供硬件设备的上市公司证券,反映云计算产业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成分股包括中亦科技、紫光股份、新易盛、中际旭创、科大国创等。

中证大数据产业指数从沪深市场中选取50只业务涉及大数据存储设备、大数据分析技术、大数据运营平台、大数据生产、大数据应用等领域的上市公司证券,反映大数据产业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成分股包括紫光股份、千方科技、创业慧康、四维图新、绿盟科技等。

机构指出,在AI大模型持续迭代、算力基础设施加速不断加强、数据要素市场日益成熟及经济正在复苏等积极因素催化下,数字经济指数短期表现将会受益于电子行业复苏,中期会受益于计算机行业复苏,长期会受益于两大权重行业的共振。

中信证券研报表示,人工智能将成为未来十年最大的投资机遇,有望驱动高达数万亿美元的AI市场。未来两到三年,大模型仍处于持续迭代阶段,算力基础设施快速建设发展,将成为中长期AI应用的基石。未来三到五年,中国和全球的算力市场规模预计将保持30-50%的复合增长;GPU、高带宽存储、服务器、高速光模块、端侧AI等领域随之发展,并逐渐形成共识;液冷、电力设备、国产算力发展蕴藏差异化投资机遇。

消息面上,6月14日,华为云华东(芜湖)数据中心正式开服,这标志着华为云全国存算网的枢纽节点布局全面完成。作为全国十大数据中心集群之一和国家“东数西算”重大战略工程,芜湖数据中心集群围绕更好服务长三角及全国数字经济发展需要而构建。

2024年6月5日,以“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主题的2024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数据要素创新发展论坛暨第四届中国数据要素50人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

本次论坛汇集数据管理与数字经济领域的杰出专家学者、行业领袖、优秀企业代表,旨在为探索和构建数据要素生态市场,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聚焦数据产权、交易流通、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的基本规律,统筹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和安全,探索和激发数据资源的要素价值,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从行业基本面看,根据信通院发布的《数据库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2022年全球数据库市场规模为833亿美元,中国数据库市场规模为59.7亿美元(约合403.6亿元人民币),占全球7.2%;预计到2027年,中国数据库市场总规模将达到1286.8亿元,市场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26.1%。伴随着数据规模的高速增长,全球数据库市场增长迅速,整体市场空间巨大。

从整体IT产业链来看,我国数据库产业属于较具竞争力的一环。从市场收入来看,国产厂商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据赛迪顾问数据,2011年主要中国数据库厂商市场收入总和仅1.56亿元,而2021年、2022年主要中国数据库厂商市场收入合计均超过16亿元,增长逾10倍。

光大证券指出,目前,我国数据库市场仍主要被国外厂商占据,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相关政策的颁布,国内企业正在快速发展并努力抢占市场份额。近年来,云数据库服务异军突起。云数据库并非一种全新的数据库技术,而是以服务的方式提供数据库管理功能,诸如阿里、腾讯等云数据库厂商成绩十分耀眼。2022年,阿里云成为国内唯一、连续第三年入选Gartner领导者象限的服务商。我国数据库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随着国产数据库厂商核心技术得到突破,逐步迈向“好用”阶段,数据库国产率有望显著提升,国内领先的数据库产品开发服务商,有望充分受益。

开源证券认为,国内外端侧AI持续落地,但目前来看仅有少量AI功能能运行在终端上,大部分AI功能仍然需要通过云计算方式来实现,随着用户对AI的需求持续增长,或将带动边缘算力设备以及智算中心的持续建设。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