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生长关键期俩月没下雨 甘肃何以破解抗旱丰收密码

七月的陇原大地上,麦浪正以最饱满的姿态翻滚——沉甸甸的麦穗压弯了秸秆,风一吹,千亩麦田漾起金色波浪,收割机驶过田垄,麦粒簌簌落入仓中,空气里满是新麦的清香。

原标题:“兰天”系列小麦抗旱高产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

七月的陇原大地上,麦浪正以最饱满的姿态翻滚——沉甸甸的麦穗压弯了秸秆,风一吹,千亩麦田漾起金色波浪,收割机驶过田垄,麦粒簌簌落入仓中,空气里满是新麦的清香。这是陇原大地每年此时最动人的丰收图景,只是今年,这份喜悦里藏着些许不易。

603233afbcccb93763465a5fb1e10f0.jpg

礼县宽川镇下湾村小麦连片种植示范基地 本文图片均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提供

就在两个多月前,这片土地还在经受干旱的考验:从3月中旬到5月中旬,正值小麦亩成穗数、穗粒数形成的关键时期,60多天滴雨未下。当时旱情对土地肥力状况、小麦品种、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等是一次重大考验。

而如今,就在这片被干旱“咬”得生疼的土地上,一个个金黄的“奇迹”正在上演。自6月至7月,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邀请省内外专家组成专家组,对依托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甘肃省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利用“兰天系列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建立的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示范田进行了现场实收测产,679.96公斤、619.24公斤、518.45公斤等一个个沉甸甸的数字,让丰收的画卷在陇原旱地如期铺展。

82ff84f7628333baded7390ff01ccf6.jpg

徽县栗川镇闫庄川千亩小麦抗条锈集成技术示范田收获现场

走进徽县栗川镇闫庄川千亩小麦抗条锈集成技术示范田里,露水还挂在麦穗上,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的专家们踩着田埂走来。卷尺丈量实收面积,电子秤精准称重,取样器抽取麦穗测水分——这片种着兰天45号的麦田,正接受“大考”。

“1.45亩,称重、测水分和杂质,折合13%标准含水量,亩产679.96公斤!”当测产结果报出时,甘肃省农科院鲁清林研究员黝黑的脸上皱纹都舒展开了:“四月看麦子卷叶,大家心都凉了,没想到这‘兰天’最后还是经受住了旱情的考验。”

鲁清林介绍,这片麦田是去年10月15日种下的,机条播的麦垄笔直如线,底肥用了40%的复合肥,冬前镇压保墒,开春后无人机统防统治,每一步都踩着“科技点”。如今,饱满的麦穗压得麦秆弯了腰,金黄的麦粒咬开一个,淀粉雪白,透着沉甸甸的实在。

4b6cb797d09854dbbeca279bb9ec613.jpg

灵台县旱塬冬小麦适水增产增效技术千亩示范基地机收测产现场

在灵台县旱塬冬小麦适水增产增效技术千亩示范基地,风里还带着土腥味。专家们蹲在示范田里,手里捏着一株兰天58号小麦,数着穗粒数:“每穗30多粒,粒重还足!”

这里的千亩小麦基地藏着一套“抗旱密码”:深松的土地像海绵般保水,基肥深施在耕作层,返青后追肥像“打针”般精准,“一喷三防”为主的冬小麦适水增产增效技术把病虫害和干旱影响降到最低。在现场,经专家实测,3.84亩实收测产,亩产511.3公斤的数字,让在场的村民感慨:“往年旱成这样,能收300公斤就偷着乐了,这套技术真是给旱塬麦田装上了‘抗旱引擎’。”

位于天水市秦州区汪川镇柏阳村的300多亩麦田里,兰天36号和兰天48号像俩“兄弟”,在阳光下各展风采。兰天36号的麦田里,麦穗紧实,籽粒饱满,1.39亩实收亩产619.24公斤;不远处的兰天48号,虽然亩产461.1公斤,却在33.5亩的大面积种植里保持着稳定势头。中国科学院的专家蹲在田埂上,扒开土层看根系:“你看这根扎得深,抗旱就靠这‘地下功夫’。”

据种植大户郭大权介绍,今年特殊的年份,在科技人员指导下,通过良田、良种、良法、良机结合,才取得高产。

连日来,好消息还在接力。

海拔1700多米的礼县宽川镇下湾村连片种植的300多亩示范基地,兰天48号的小麦弯下了沉甸甸的麦穗。在测产现场,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邀请中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单位专家组织专家组,对陇南市礼县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典型案例进行了现场实收测产。专家组严格按照农业农村部《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试行)》,进行收割机清仓、丈量田块、过磅称重、测定籽粒含水率、去杂、核算等程序,测产实收面积22.19亩,实收籽粒加杂质鲜重14302.2公斤,籽粒平均含水量24.98%,平均杂质率1.47%,按照标准含水量13%折算,实际产量为518.45公斤/亩。

bc6f8ca7056814ea4542b6e74e248b2.jpg

礼县小麦种植基地

7月17日,西和县何坝镇冯茂村的100亩兰天54号麦田里,最后一组测产数据出来:15.45亩实收,亩产485.88公斤,部分地块突破500公斤。站在海拔1970米的田埂上望去,金黄的麦浪顺着坡地起伏,像给旱塬披上了丰收的锦缎。

520135d7f80851e597771355ca64bf5.jpg

西和县示范基地机收测产现场

今年测产涉及兰天36号、兰天45号、兰天48号、兰天54号和兰天58号等5个品种,均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鲁清林团队花费了近20年育成。“这些品种最大的特点是抗逆性强,丰产性突出。尤其是兰天36号、兰天54号和兰天58号3个品种在甘肃省区域试验中,较对照分别增产13.6%、13.1%和14.5%,其中兰天54号在两年省区域试验中折合亩产514.9千克,创造了兰天系列小麦品种在区试中的产量新高。”鲁清林说,兰天48号在礼县宽川镇下湾村礼县远景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连续三年现场实收测产创甘肃省寒旱区冬小麦最高产量,2023年和2024年分别为660.87公斤和632.46公斤,2025年一块地(1.53亩)平均亩产达684.01公斤。

从徽县的千亩示范田到西和的山地麦田,从6月的麦香初吐到7月的颗粒归仓,当一台台收割机驶过金色田野,陇原大地上,正奏响一曲科技抗旱、颗粒归仓的丰收乐章。同时,我省“兰天”系列小麦在大旱之年交出的成绩单,藏着一个硬道理:良种配良法,科技能扛“旱”。

65ea0e0c1dc956c645a45715fd04bdb.jpg

测产机收现场

6b4af88223aeea5db2b5662dd6f8e1f.jpg

测产机收现场

(新甘肃)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