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论才德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第一卷中以智氏之亡为例论及才德,很有参考价值。智氏之亡与此后的秦始皇、隋炀帝、崇祯等很多亡国之君的所作所为,如出一辙。再反观现实社会中的人,很多管理者同样有此表现。

余世维在谈及管理时,同样赞同很多聪明之人比坏人更坏,多数坏人很愚蠢,很难达到聪明人干坏事的程度。

司马光:“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司马光的观点:德居第一,才居第二。德为根本,没有德,就应该全盘否定。有德有才第一流,有德无才第二流,无德无才第三流,有才无德最下流。宁用一无是处的蠢蛋,不用刚愎自用的无德之才!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