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在党50年”|大国栋梁质朴淡泊

在我省63.9万名“光荣在党50年”老党员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埋头科研,为实现“强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他们投身教育,以毕生所学为国育才;他们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是当之无愧的大国栋梁。

一生献给祖国航空事业

温俊峰1929年4月出生于绥远省(今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五原县,1953年入党,1956年参加工作,是我国航空发动机专家,某型发动机系统工程总设计师。作为我国首位航空发动机型号研制领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温俊峰把一生献给了祖国的航空事业。

上个世纪60年代,国家决定在贵州安顺地区建设生产歼击机和教练机的三线航空工业基地,温俊峰主动请缨参与航空发动机的生产和研制工作。他克服各种困难,主持解决了一系列重大技术问题。发动机的可靠性能提高和系列发展,有力推动了多型战斗机的批量生产和装备。

由于在歼7IIM型超音速歼击机的改进中作出了重大贡献,温俊峰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因主持设计研制涡喷13/涡喷13AII发动机,1990年再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7年,因为在航空发动机设计研制领域作出的重大贡献,温俊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告别科研队伍后,温俊峰来到初建中的烟台大学,投身教育事业,为祖国培养人才。在他心里,是党让他读上了大学,把他这个穷孩子培养成有用之才,他将以毕生所学回报党恩、奉献祖国。

行走在校园和果园间的

“果树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教授束怀瑞,七十年如一日行走在校园、果园间,为农业人才培养、果树产业发展和果农增收作出巨大贡献,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果树院士”。

2019年,90岁高龄的束怀瑞依然穿着简单的布鞋、袖口磨白的夹克,到果园中传授技术,坐到地上与果农讨论种植技巧,“我的很多技术发明都是在和农民交往中学到的”。在束怀瑞看来,果树种植在大地上,农业科研人员也不能离开土地,要关注农业、关心农民,对农民负责。

1950年,束怀瑞从山东农学院(今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系毕业留校任教,在70多年的教学科研生涯中,有过半时间是在生产实践中度过的。他跑遍了山东省果树各主产区,调查果树品种,研究群众的栽培管理技术,虚心向农民学习。由于深谙理论和实践,很多果树栽培中的问题到了束怀瑞那里都能顺利解决。20世纪80年代,他参加了沂蒙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根据多年对果树根系的研究,经过反复思考,束怀瑞发明了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地膜覆盖穴贮肥水”技术,一举解决了沂蒙山区果树增产难题。这一技术在全国17省市推广470万亩,创经济效益7.6亿元,至今仍在西部干旱地区广泛应用。

2001年,束怀瑞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时至今日,他仍坚持工作。“乡村振兴的路上需要我,我要把知识奉献给国家和人民。”

辛勤耕耘在黄河三角洲上

一位在三尺讲台辛勤耕耘的高校教师,一位不知疲倦坚守科研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一位致力于黄河三角洲生态发展研究的学者,他就是滨州学院退休教授谷奉天。

20世纪50年代,谷奉天被分配到滨州工作。那时候的黄河三角洲,交通极不方便,食宿也很困难,在无研究经费的情况下,谷奉天经常独自徒步或骑自行车,涉滩涂、入野林,采集第一手植物标本,进行了长达30年的考察,深入系统地掌握了黄河三角洲区域的气候环境、河道变迁、土地冲积、生态演变、植被演替、农业及工业发展史等宝贵资料。

1981年至1985年,谷奉天参加了黄河口地区海岸带及滩涂资源野外调查和室内资料整理工作,采到植被和林业标本460号,提供了海洋生物500多种和陆生维管植物300多种的全部名录,超额完成了4项黄河三角洲调查任务。1992年,省教育厅委任谷奉天为省17地市教育学院及师专植物学教研组组长,他主持完成了对沂蒙山的山区林草、微山湖的水生植物和黄河三角洲湿草地的全面调研。他的科研成果多次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并出版多部著作,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经济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