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性出口,为何屡禁不止?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阿富汗是个被传统与宗教深深影响的地方,保守而神秘。

可很少有人知道,在这片饱经风霜的土地上,还藏着一个更沉重的秘密——“性出口”现象。

无数阿富汗人,不论男女,被迫远走他乡,卷入性交易的漩涡。

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作祟?

01

伊朗的马什哈德街头,一些阿富汗女性的身影格外刺眼。

她们并非来旅游,而是被“临时婚约”的幌子困住——看似符合宗教规矩的短期约定,实则成了性交易的遮羞布。

聘金是她们唯一的“收入”,期限一到,便可能被随意抛弃。

希腊的难民营外,年轻的阿富汗男子常在公园徘徊。

他们逃离了战火,却逃不过饥饿。因为找不到合法工作,只能在灌木丛中进行廉价交易,用尊严换一口饭吃。

“至少能活下去”,成了他们无奈的理由。

连欧洲的角落里,也藏着更黑暗的链条。

比利时曾破获一个网络,数百名13到18岁的阿富汗少年,被犯罪团伙通过社交软件诱骗,卷入卖淫与毒品交易。

他们本以为能逃离苦难,却跌入了更深的深渊。

02

从苏联入侵到美军撤离,阿富汗的战火燃了四十多年。

炮弹炸平了村庄,也炸垮了生活——农田成了雷区,工厂成了废墟,年轻人找不到工作,一家人可能几天吃不上一顿饱饭。

为了活命,无数人背井离乡,却不知早已成了人口贩子的“目标”。

阿富汗的人均GDP常年在全球垫底,失业率高得吓人。对一些家庭来说,“明天能不能吃饭”比“体面不体面”更重要。

有位在伊朗的阿富汗女性说:“除了出卖自己,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办法能给家里寄钱。”

人贩子最懂“趁火打劫”。他们在难民营里物色目标,用“能去国外打工”“能给家人治病”的谎言诱骗,一旦得手,就用暴力、债务牢牢控制住受害者。

从阿富汗到周边国家,再到欧洲,一条跨国链条早已形成,受害者像商品一样被转手,而背后的团伙却赚得盆满钵满。

就算逃到了别的国家,日子也不好过。

伊朗限制阿富汗人定居和工作,难民想找份正经活比登天还难。

当地人的白眼、政策的限制,把他们逼到了死角。

“找不到工作,又不能回国,只能走这条路。”一位在希腊的阿富汗难民说。

在阿富汗,女性地位本就低下,没机会上学,没权利工作,遇到危险也不敢反抗,自然成了最易被剥削的群体。

而男性呢?传统观念里他们该是“养家的顶梁柱”,可在战乱和贫穷里,他们撑不起这个角色,有的只能放下尊严,卷入性交易。

更让人无奈的是,社会对这类事要么避讳不谈,要么指责受害者,很少有人去想:他们到底是被逼的啊。

03

联合国和一些国际组织不是没关注过。他们呼吁保护难民,打击人口贩卖,也送过救援物资。

可问题没那么简单:钱不够,政治上的分歧让援助打了折扣,物资还可能被坏人抢走。

各国法律不一样,打击跨国犯罪时各管一段,人贩子钻空子就更容易了。

这道伤疤,痛在所有人身上。对阿富汗来说,这是丢脸的事,更是伤筋动骨的痛——人跑了,家散了,谁来重建国家?

对接收国来说,犯罪多了,治安差了,还可能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说到底,这不是一个国家的事,是一道需要所有人一起面对的伤口。

要解决这个问题,光喊口号没用。

阿富汗自己得先稳住——停火,发展经济,让人们有班上、有饭吃;得让女孩能上学,让女性有工作,别再让她们任人欺负。

国际社会也得给力:多给点实在的帮助,别让援助半路“失踪”;接收国对难民宽容点,给他们工作的机会;各国联手打击人贩子,让他们无处可逃。

阿富汗的“性出口”,不是天生的恶,是战火、贫穷、冷漠逼出来的痛。

要驱散这片阴影,难,但只要有人肯伸手,有国家肯使劲,总有一天,那些被迫流浪的人,能堂堂正正地回家,过上有尊严的日子。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