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哨站|部分动员问题频出 说明俄军战力将严重滑坡?

凤凰网原创|混乱的动员可以说是历史常态,且难以进行有效的演练和改进
点击收听本新闻
听新闻

文|凤凰网军事特约作者 双尾彗星

内容提要:

1.俄军总兵力高达110万人,而在乌克兰作战的人员不足10万。面对战局不利的情况,为何还需要通过动员来补充兵员而不是抽调本土其他部队?

2.军事动员体系自古就有,从19世纪末开始逐步完善。在一战前夕甚至发展到“自动化”的状态,可以迅速将大量补充兵力投入战场。

3.随着现代战争专业程度的不断提高,军事动员的效果开始逐步下降,而军事组织的高度复杂化和经验的缺乏也导致动员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从今年9月开始,乌克兰军队转入反攻,在赫尔松和哈尔科夫两个战线发动大规模攻势,其中哈尔科夫方向取得重大突破。尽管多数情况下俄军迅速撤离,并未遭受严重损失,反而是“势如破竹”的乌军在火力对抗中遭遇严重损失,但撤离后出现了亲俄民众遭报复、遗弃装备物资被缴获等丑闻,国际社会进一步质疑俄军在战场上的表现,一系列情况迫使俄军对自身战略进行调整,其中最重要的举措便是增加前线兵力。

普京发表电视讲话发表电视讲话,宣布部分动员令

普京发表电视讲话发表电视讲话,宣布部分动员令

10月,俄罗斯国防部宣布进行“部分动员”,征召30万已结束服役或预备役人员参加特别军事行动,根据国防部长绍伊古的说法,11月1日所有地区已完成部分动员,30万人中已有8.7万被派往作战地区,同时宣布2022年秋季征兵即将开始,但表示该次征兵属于惯例行为,与俄乌战况无关。

当地时间9月26日,俄罗斯罗斯托夫州巴泰斯克,民众响应动员应征入伍

当地时间9月26日,俄罗斯罗斯托夫州巴泰斯克,民众响应动员应征入伍

在进一步讨论之前,有两个问题值得解释:1.为何有必要动员;2.现代军事动员的历史和演变。

前哨站|部分动员问题频出 说明俄军战力将严重滑坡?

俄军规模庞大 为何还需要进行动员?

俄军进行动员,是9月份以来战场形势决定的,在俄罗斯社交媒体上,不少账号反映了相同的问题:前线俄军在过去数个月进行连续作战缺乏轮换,数量不足导致只能依托村镇等防御点进行作战;而乌军在多轮动员后能够不间断发动试探性攻势摸索俄军防线薄弱处,发动钳形攻势威胁俄军后勤线,迫使俄军放弃防御阵地并撤退。从公开来源推算,乌克兰在经过七轮动员后总兵力最高能达到60-80万人,9月俄军前线人数估计为5-8万人,加上卢顿两州民兵和其他部队,总兵力应为10-12万人。

在哈尔科夫附近被摧毁的MT-LBVM装甲输送车

在哈尔科夫附近被摧毁的MT-LBVM装甲输送车

军事科学角度上说,进攻需要达到3:1兵力优势,防御则需对方兵力的一半以上才能保证较高成功率,俄军数量显然低于这一标准。普京在10月份解释动员理由的时候也表示“乌克兰前线过于辽阔,无法仅凭合同兵维持战线”,特别是考虑到俄军未来还要继续执行进攻任务,更加凸显兵力的不足。

前哨站|部分动员问题频出 说明俄军战力将严重滑坡?

那么为什么俄军兵力不足,还不能抽调其他方向力量进行补充,而必须进行动员呢?现役俄军总数约110万,按照已公布的扩军计划未来将增至130万,现役陆军机动部队约35万,由各强力部门组成的国民近卫军大约20万。除乌克兰方向以外,俄罗斯至少还要在3个方向保持足够力量:

1.直面北约的西线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方向俄乌战争的升级使俄罗斯和西方的矛盾上升至冷战以来最高点,过去几个月中,北约进一步支持白俄罗斯反对派并在口头上威胁加里宁格勒地区,为了防止北约在该方向进行军事冒险乃至威胁俄罗斯本土,俄军大量主力依旧在警戒这一方向,并在10月份和白俄罗斯建立了“区域内部队集群”。

俄白区域内部队集群已开始部署

俄白区域内部队集群已开始部署

2.远东方向俄罗斯和日本关于北方四岛的争端在近年有所升级,美国明显希望激化该矛盾,鉴于这一现实,俄罗斯不仅需要在远东保留足够的守岛兵力,海空力量也不能懈怠,这一困境与苏联在1941年面对的问题相同;

当地时间9月6日,俄总统普京(中)视察“东方-2022”军演

当地时间9月6日,俄总统普京(中)视察“东方-2022”军演

3.保留足够的有生力量必要时在海外保护俄罗斯盟友和国家利益,包括叙利亚、北极地区和独联体国家。

综上所述,这些战略任务牵制了俄罗斯绝大多数有生力量,通过进行动员保证乌克兰战场兵力成为最合理的选择,侧面来看,也说明俄罗斯认为乌克兰战场情况依旧稳定,没有必要放弃其他战略目标和方向,冒险抽调兵力进行应对。

在莫斯科,部分动员期间应征入伍的男子正在接受训练

在莫斯科,部分动员期间应征入伍的男子正在接受训练

客观来说,俄罗斯在过去几个月减少乌克兰战场兵力的决定在军事角度上是合理的:目前乌克兰获得大量北约支援且表现出高涨的战意,想要短期内结束战争并不现实,这场战争可能持续数年之久,尽可能减少前线兵力配置以降低经济和补给压力,同时对乌克兰后方进行大规模空袭来“放血”是合理的决定,也符合俄罗斯在叙利亚战争中取得胜利的经验。

俄海军舰艇使用巡航导弹对乌克兰发动空袭

俄海军舰艇使用巡航导弹对乌克兰发动空袭

从历史和地理角度看,二战中苏德战争的大规模攻势往往在初夏发动: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大规模进攻苏联,3年后的同一天,苏联发动巴格拉季昂行动,击溃了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而在9月份之后发动的进攻则鲜有成功,即便能取得局部进展,也很快要面对严酷冬季带来的补给噩梦。俄军可能因此误判了乌军的进攻意图和决心,特别在北部哈尔科夫战线,前线部队明显没有进行充足的防御准备,被迫仓促撤退避免被包围。

巴格拉季昂行动中前进的苏军

巴格拉季昂行动中前进的苏军

另一方面,这两个月气势如虹的乌军可能很快也要付出代价:进攻战中消耗的坦克、火炮等重装备难以在短时间内补充,多次动员势必对经济带来负面影响,透支未来的战争潜力。随着冬季到来,供暖供电都成问题的乌克兰也必须考虑是否继续消耗鲜血和补给维持现有战线。

当前乌军一个精锐坦克营的集体照,可见并不满编,而且装备也不统一

当前乌军一个精锐坦克营的集体照,可见并不满编,而且装备也不统一

尽管如此,战争中并不能保证对方按照“理性”进行行动,俄罗斯也必须应对乌克兰进攻的现实。本轮部分动员征召的部队是预备役或结束服役的人员,拥有相当的军事经验,将按照合同兵标准获得工资,服役期限为特别军事行动结束或解除动员为止。尽管名义上是“动员”,实际上却和传统军事动员大相径庭,操作上更加接近于启动预备役。而乌克兰方面动员中执行的“限制60岁以下男子出境”、“动员青壮年男女参军”等政策,实际上更加接近传统定义。

前哨站|部分动员问题频出 说明俄军战力将严重滑坡?

现代军事动员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想要理解两者的差异,需要追溯“动员”这一概念的历史,动员国民参军或从事工业生产的行为古已有之,现代军事意义上的“动员”成型于19世纪末的欧洲。随着铁路体系的发达和军事体系的成熟,决定胜败的关键因素往往是哪一方能够更快速地将更多部队集中到前线,普法战争便是此中典范。

一战期间,法军动员兵乘火车前往前线

一战期间,法军动员兵乘火车前往前线

一战爆发前,主要强国的动员体系都非常成熟,甚至进入“自动化”状态。各国总参谋部都制定好了快速动员集结大部队后马上投入战场的相关计划,一方面是为了争取时间优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种大量动员一般公民参军的行为会对国民经济和军队补给造成不可持续的重压,因此必须速战速决。大量动员兵在西线残酷的绞肉战中被一次又一次投入并无多大军事意义的进攻,成千上万人为了几公里、甚至几百米外的一道战壕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二战期间,美国大量动员包括妇女在内的人力资源进入军工企业

二战期间,美国大量动员包括妇女在内的人力资源进入军工企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许多国家已经认识到动员的副作用,重新思考“动员”的意义和组织方式,其中最典型的是美国,在罗斯福总统号召下组织了国内“经济动员”,通过加紧生产战争物资的方式来支援前线,美国也是主要参战国中阵亡人数最少的国家。

二战以后,随着军事科技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总动员劣势更加明显,最典型的案例便是两伊战争中的伊朗。由于受到东西两大阵营的孤立和封锁,伊朗极度缺乏坦克、大炮、飞机等重装备,必须动员大量毫无军事经验的部队补充前线。

两伊战争中的伊朗士兵

两伊战争中的伊朗士兵

前线军官发现自己陷入了70年前一战的僵局:手下动员兵服役周期只有6个月,之后就会轮换,除去训练和组织以外,他们必须在新兵到位后的第3-4个月发动进攻,因为没有人愿意在轮换回家前送命,不管军事层面多么绝望,前线的伊朗军队也只能强行发动一次又一次徒劳无果的进攻。在这场持续9年的战争中,伊朗付出了超过百万死伤的代价,最终被迫以败者姿态求和。

深陷越战泥潭的美军

深陷越战泥潭的美军

如果伊朗只能代表贫穷国家面临的动员困境,冷战时期经济最发达的美国或许更能说明问题,越南战争中美国同样实行全民兵役制度,前线美军指挥官发现每隔半年,自己的营就有三分之一人员轮换,即便在老兵引导下,新兵也很难形成有效战斗力,在需要和当地民众合作的反游击作战中问题尤为严重。征兵制同样导致美国国内出现巨大的反战声浪,部署在前线的大量部队导致极大的资源消耗,最终输掉了越南战争。

车臣战争

车臣战争

1990年以后,伊朗和美国都逐渐切换为全志愿兵(合同兵)制度,俄罗斯在两次车臣战争中面临了同样的问题,因此在2008和2012两次军改中都增加了合同兵的比重,一线作战任务基本完全由合同兵承担,动员义务兵主要承担二线后勤任务,这一点也可以从许多近年服役的俄罗斯老兵处获得佐证。

操作炊事车的俄军士兵

操作炊事车的俄军士兵

动员模式的演变,和现代战争的特征是分不开的:军事对抗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融合了武装对抗、军民关系、信息战、宣传战、心理战等多种要素。短期服役的义务兵很难完全掌握这一系列能力,导致其战场伤亡率节节攀升,现代传媒的发达也使各国对伤亡敏感性大幅上升,和合同兵不同,义务兵工资和待遇往往较为低下,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本人和其家庭都很难接受子女放弃自己的人生道路去冒生命危险的现实。当必须实施动员时,国家往往更加关注动员对经济的影响,尽可能避免正常生活秩序被扰乱。

前哨站|部分动员问题频出 说明俄军战力将严重滑坡?

俄军的动员效率是否合格?

在本轮俄罗斯部分动员中,外界往往关注出现的差错、被误发征召令的个人以及为逃离动员而离开俄罗斯的人群。考虑到动员规模遍布全俄罗斯,涉及30万人,类似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普京和国防部长绍伊古公开承认“动员中出现了一些错误,包括医生收到征召令,正在进行处理”,从这种发言中也能看出,俄罗斯政府极力试图降低动员对俄罗斯整体社会和经济系统的影响,这也完全符合之前提到的现代动员体系特征。

前哨站|部分动员问题频出 说明俄军战力将严重滑坡?

从总体来看,俄罗斯的动员体系是比较高效的,在一个月内完成了30万人的动员,并将8.7万人派往前线。能实现这一目标和俄罗斯成熟的动员体系有关,除了一般的退役兵员和预备役管理机构外,俄罗斯还设有“与陆军、航空和海军合作志愿者协会”(DOSAAF),向民间人员教授包括射击、跳伞、滑雪、急救等与军事相关课程,对相关人员进行登记并在动员时根据其专长分配兵种,DOSAAF和国防部与军队都有十分密切的合作以保证人员可按需分配。

DOSAAF在滨海边疆区组织射击活动

DOSAAF在滨海边疆区组织射击活动

在现代战争历史中,混乱的动员是常态而非特例,全民兵役的以色列往往被视为优秀动员制度的典范,在历史上多次依靠动员预备役在亡国的危机中幸存了下来。然而在2006年对抗黎巴嫩真主党的战争中,以色列预备役动员后发现各项物资奇缺:防弹衣、火箭筒、手榴弹都远远不够用,维护程度之低下更是令人瞠目结舌;绝大多数预备役缺乏必要训练,难以投入一线战场;预备役军官被派去指挥不熟悉的兵种……诸如此类问题层出不穷。如果继续向前追溯,一战以来的几乎每一次动员都伴随着相当程度的社会混乱、补给分配、人员训练和装备问题。

以色列士兵从黎巴嫩撤回

以色列士兵从黎巴嫩撤回

究其原因,在和平年代动员成本过高,难以进行有效的演练和改进,绝大多数负责动员的官员是第一次实际操作,短时间内巨大的人员和物资调动势必对后勤体系构成巨大压力,在此过程中出现纰漏实属正常。评价动员体系的最终标准有两条:1.能否在最短的时间窗口内为军队提供所需的人力和物资;2.能否最小化对整体社会的压力。以此标准评价俄罗斯动员,尽管许多情况尚不明晰,但目前来看本次动员至少是合格的。

部分俄罗斯年轻人穿越边境进入格鲁吉亚

部分俄罗斯年轻人穿越边境进入格鲁吉亚

另外值得讨论的一点是:民众对于动员的反响往往是高度分化的,一部分人基于爱国情怀、就业机遇或是单纯向往军旅生活而积极响应动员,另一部分人对动员抱有歇斯底里,生怕自己第二天就被抓进军队,这种情况同样是应对动员的正常反应。美国在二战动员时甚至出现由于主动参军无法通过体能测试,在羞愤中自杀的极端案例。

单纯援引个例,认为有人逃离俄罗斯便说明民众响应不积极纯属以偏概全。按照俄罗斯人口1.43亿计算,在一个月内动员30万人为总人口0.21%。作为对比,美国人口超过3亿,然而大部分适龄人口并不愿入伍服役。美军征兵工作长期处于无法足额完成的状态。美国陆军今年预计保持47.6万,由于征召人数不足,预计2023财年将进一步缩减到45万人左右。

美军征兵站点

美军征兵站点

即使有《壮志凌云2》这样的“征兵宣传大片”助阵,并放宽入伍条件和增加福利待遇,美军六大军种今年无一完成征兵任务。

前哨站|部分动员问题频出 说明俄军战力将严重滑坡?

乌克兰军队的动员情况如何?

乌克兰所使用的动员体系更加接近传统苏联式“三级动员体制”,在北约指导下进行了改革,第一级预备役主要作为兵力池为现役部队提供补员,训练较少的第二级预备役组成“国土防御营”进行地方防御,主要应对特种部队渗透和维持地方治安,第三级便是全国适龄男性,在必要情况下应征入伍。

战争伊始,乌克兰就开始训练平民

战争伊始,乌克兰就开始训练平民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在短时间提供大量人力,保证前线有充足兵力,但对人力的过度透支可能导致乌克兰陷入“伊朗困境”,无法维持后方工业,特别是对战争不可或缺的军工产业,从目前战场态势看,北约提供的外部援助并不能弥补巨大的消耗。此外,动员能够补充兵力,却不能补充难以再生的重装备,而逐渐下降的兵员素质也会导致乌克兰未来陷入更加艰难的处境。

俄乌双方的现状依旧存在许多变数,无法对战争的未来走向下定论,但这场战争确实给外部军事观察者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对比两种不同的动员思路和军事理论在实战中的表现,对未来的战争进行思考。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