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菌
第十座国家中心城市的归属,悬念再起。
日前对外公示的《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提升合肥全球竞争力, 支持合肥争创国家中心城市。
差不多同一时间, 沈阳主官在一次城市建设专题讲座上提出, 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进一步加强整体规划。
再往前推,前不久公布的《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也明确, 长沙争取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合肥、沈阳、长沙争创国家中心城市的雄心,并非第一次展露。但在第十座国家中心城市的谜底迟迟未揭晓的当下,多地重提,再次反映出各城市对于“国中”的竞争之激烈。
而事实上,多种迹象表明, 国家中心城市的争夺战,已经呈现出新的走向。一些看似胜券在握的城市,正在遭遇新的挑战,个别看似不那么耀眼的城市,则迸发出新的光芒。
01
目前,被批准或被支持建设“国中”的城市共有9座。
分别为: 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 成都、武汉、郑州、西安。
自2018年2月,西安摘下“国中”桂冠后,9大国家中心城市的格局一直延续至今。眼下来看,3年多过去,国家中心城市很可能到了一个扩容窗口期。
“国中”的评选,固然有一套复杂的标准。但不妨碍我们从一些大的层面去分析到底哪些城市晋升“国中”的可能性更大。
首先,我们可以发现,参照传统七大地理分区, 目前仅有东北地区在国家中心城市序列中“吞零”。
如,华北有北京、天津,华东有上海,华南有广州,华中有武汉、郑州,西南有重庆、成都,西北有西安。
从这个维度上看, 东北确实最需要一座国家中心城市。
事实上,近两年沈阳的呼声就非常高。当然,在东北地区,沈阳争创“国中”,还面临着长春的直接竞争。
此外,华东、华南、西北,目前均只有一座国家中心城市。如果从战略平衡的角度讲,这些区域“国中”扩容的优先级也相对靠前。
不过,在 目前明确提出争创“国中”的13个城市中,并无华南城市。
长沙、沈阳、杭州、南京、青岛、济南、合肥、福州、昆明、厦门、长春、南昌、乌鲁木齐。
这一点其实不意外。因为广州之外,作为特区的深圳已被明确建设先行示范区,可谓不是“国中”胜似“国中”。
华东和西北地区,则都有城市摩拳擦掌。
前者有杭州、南京、青岛、济南、合肥、福州、厦门、南昌,占据了“国中”后备队伍的半壁江山;后者则仅有一城,即乌鲁木齐。
从经济基础、城市品质上讲, 华东地区再增加一到两座“国中”的可能性很大;而从稀缺性和区位上讲,乌鲁木齐也很有希望。
昆明,则是目前“国中”后备队伍中西南区域的唯一代表。但考虑到西南地区已拥有了重庆、成都两大“国中”,目前扩容的优先级相对不那么靠前。
华中地区,三大主力城市中,武汉和郑州都已是“国中”,落单的只有长沙。从战略平衡的角度讲,长沙短期内晋升“国中”的可能性应该不是很高。
在目前由13座城市组成的“国中”后备队伍中,还有一个特殊的现象,那就是 有两个省份分别派出了两名“选手”。
山东有青岛、济南;福建则有福州、厦门。它们未来“二中一”的概率应该比较大。
02
“国中”的分布要考虑到区域平衡,但也绝不应该被理解为平均分配。 城市的综合实力与战略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参考标准。
13座“候选”城市中,沈阳、昆明、厦门、长春、南昌、乌鲁木齐,目前都尚未进入GDP万亿俱乐部。最低的乌鲁木齐,尚不到4000亿。
来源:时代数据
人口方面,厦门、南昌、乌鲁木齐,均不到800万。
所以,像厦门、南昌、乌鲁木齐,如果从经济和人口角度考虑,它们是否能真正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作用,具备国家中心城市的应有辐射带动能力,目前还确实要打上一个疑问号。
当然,每座城市的相对优势,是在不断变化的。
比如, 强省会战略之下,省会城市的地位和被赋予的期待,正在前所未有地上升。
像沈阳、杭州、南京、济南、合肥、福州、昆明、长春、南昌等,都被明确支持建设强省会。
那么,与此对应,青岛、厦门等计划单列市的“国中”之路,就注定增加了更多的变数。
此外,在 城市群、都市圈时代,不同城市的优势也被重新定义。
比如,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就提到,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 加快武汉、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
由此可以看出,长沙(长株潭)的战略地位看涨。这对于长沙拿下“国中”或是一个直接的加分。
再比如,合肥、福州、济南均于去年成功晋级GDP万亿俱乐部,这也增加了争创“国中”的底气。尤其是福州,前不久还拿到了国家对福州都市圈的批复。
另外,南京近几年也可谓风头无两,不仅去年首次进入GDP十强城市之列,还成功拿到了首个“国家级都市圈”规划的批复。
因此, 长三角乃至华东地区,要在上海之外,再增加一个“国中”,南京确实是最具实力的竞争者之一。或者可以直接说,南京的胜算在明显增大。
03
另外,评选“国中”,到底是看一座城市既有的基础和实力,还是更多看它对于“国中”的需要程度,以及发展趋势,参考点不同,也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如从发展势头来看,我们发现,过去十年,全国主要城市中GDP增速最快的十大城市为:
贵阳、合肥、福州、成都、昆明、重庆、厦门、西安、海口、郑州。
颇为巧合的是,这十大城市中,除了贵阳、海口,不是已经获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就是已经提出了争创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
那么,如果更多从发展势头的角度看, 合肥、福州、昆明、厦门,确实都有理由争创国家中心城市。
与此对应,过去十年,GDP增速相对较慢的十大城市为:
无锡、长春、佛山、烟台、石家庄、唐山、天津、呼和浩特、哈尔滨、大连、沈阳。
那么,从政策激励的角度讲, 长春、沈阳,似乎更应该获得国家中心城市的加持。
若再考虑人口发展趋势,我们又会有新的发现。
比如,据最新的“七普”数据,过去十年,常住人口增量在200万以上的城市有15个。
这里面,除了已经拿下“国中”的,如广州、成都、西安、郑州、重庆等,还有多个城市提出了争创“国中”的目标,如杭州、长沙、昆明,那么如果参考“人气”,这些城市争创“国中”的胜算显然相对较大。
可见,第十座国家中心城市到底花落谁家,包括未来国家中心城市扩容,又还会有哪些城市成为幸运儿,参考不同的标准和维度,答案往往差别很大。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战略的变化,城市发展轨迹的调整,争创“国中”的优势,也在不断被重新定义。
因此,还是那句话,城市竞争,不进则退。不管有没有拿到国家中心城市的入场券, 城市竞争的真正赢家只会属于那些不断进取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