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著名导演黄蜀芹逝世,享年83岁。
谢飞、陆川、吕丽萍、姚晨等一众电影人,遥寄哀思。
黄蜀芹导演生前佳作无数,代表作有《青春万岁》《人·鬼·情》等。
戴锦华教授曾盛赞《人·鬼·情》是“迄今为止中国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女性电影’”。
许多观众知晓黄蜀芹导演,则是因为1990年的经典电视剧《围城》。
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这样的意象,这样的杰作,对当下而言,仍然蕴含着无穷的启示。
01 俯瞰群儒
从文学到影视,有一个著名的魔咒:能改一流影视的,往往是三流小说。
而一流小说,常常折戟于影视化改编。
《围城》原著,被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夏志清盛赞为“这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
韩寒的处女作《三重门》,也深受《围城》的影响。
在豆瓣上,《围城》小说和电视剧都高居9.3分。
可以说,《围城》是文学与影视的“双一流”典范。
而所有经典,都是厚积薄发。
黄蜀芹想改编《围城》,但钱钟书无疑是一座难攀的高山。
陈道明在拜访钱钟书后,也不免自惭形秽:“在文化人面前,在学问面前,我觉得自己狗屁不是。”
但黄蜀芹同样家学深厚。其父黄佐临,是当时国内戏剧界的巨擘。就连后来的电影皇帝赵丹,对作为萧伯纳弟子的黄佐临也仰之弥高。
黄佐临此前就导演过杨绛的话剧《称心如意》,和钱钟书夫妇是旧友故交。
有了父亲这层关系,黄蜀芹顺利地拿下《围城》改编权。
杨绛对《围城》的改编事宜也异常上心。
她帮忙修改剧本,在道具、场景的选择上提供了宝贵建议。
为了让黄蜀芹更好地把握原著精神,她写下一语点破主题的金句: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这段话后来贴在了电视剧的开头,可谓提纲挈领。
知识分子写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拍知识分子。
可以说,《围城》正是一部俯瞰群儒的杰作。
作者通过方鸿渐,串联起全篇七十余个人物。
鲁迅评《金瓶梅》时说,“著此一家,骂尽诸色”。
《围城》又何尝不是?
网上流传一句话,年少不识方鸿渐,读懂已是书中人。
有时,方鸿渐像一个talk king,吐槽犀利。
他会对生活中的小磨难耿耿于怀。在社交场合,他嫌弃一位女士身上的味道不好闻,于是内心吐槽:“政府还可以迁都,我却不能换个座位,太痛苦了。”
起初玩世不恭,后来误入婚姻围城的他,吐槽起婚姻、恋爱,也是一把好手:
“结婚啊家庭啊恋爱啊,都一样,就像狗叼着肉骨头到了水边,它追求的是水中影子里的肉骨头,反而把嘴里的肉骨头给掉了。”
他吐槽别人,也被别人吐槽。
赵辛楣对方鸿渐说:“你不讨厌,可也全无用处。”
学者评价方鸿渐是“特定时代中西文化碰撞中产生的‘畸形儿’”。
但其实,他更像一面镜子,既懦弱无能,又残存羞耻心与正义感,映照着围城中的你我。
知识分子写知识分子,一个好处在于视角融合。许多人物,隐隐托出作者的观点与批判。
方鸿渐拿着岳父的钱,在国外混得一张“克莱登大学”的假文凭。这个大学压根不存在。可岳父看方鸿渐留洋归来,还登报宣传。
此时,陈道明把方鸿渐的心虚,演绎得惟妙惟肖。
但更秒的是作者的伏笔。
方鸿渐后来任教三闾大学,遇到历史系主任韩学愈,后者竟然也声称自己从克莱登大学毕业。
小小一张文凭,“将一个人的空疏愚笨寡陋都掩盖了起来”。
而自私自利的李梅婷,背着大家偷吃烤山芋,和妓女眉目传情;
不可一世的教育部李特派员,口头禅是“兄弟我在英国的时候......”
此外,高松年、汪处厚、刘东方等知识分子都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可以说,《围城》的书和剧,做到了真正的冷眼观世。
02 男人女人
除了讽刺知识分子,《围城》对男女关系的洞察也极为深刻。
里面的四位女性,都极具代表性。
鲍小姐是风流女性的代表。
有未婚夫的她,仍和方鸿渐在归国轮渡上发生了露水情缘。
但很快,她便对方鸿渐丧失了热情。
这种激情式恋爱,无根无萍,就像茫茫海水。
对方鸿渐百般献媚的苏文纨,一开场端庄贤淑。
但很快,她的真面目露了出来。
她乐于让男人为自己争风吃醋,经常在方鸿渐和赵辛楣之间制造嫉妒与猜疑。
最后她并没有得到方鸿渐,而是下嫁脑满肠肥的诗人曹元朗。
和方鸿渐步入婚姻的孙柔嘉,在婚前婚后判若两人。
婚前,她表现得朴素、温顺、懂事,善于展露女性特有的柔弱。
这也引来方鸿渐的关心与照顾。
但婚后,孙柔嘉变得敏感多疑。
为了不失去丈夫,她选择控制、改造他,使之符合自己心中理想丈夫的模板。
钱钟书先生写尽了男女之间幽微且漫长的相爱与相杀。
但他似乎把万千宠爱放在了唐晓芙身上。
苏小姐的表妹唐晓芙,是一个天真不染世故的人。
她说:“我爱的人,我要占领他整个生命,他要留着空白等着我。”
钱老对唐晓芙不惜溢美之词:
“唐小姐是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有许多都市女孩子已经是装模作样的早熟女人,算不得孩子;有许多女孩子只是混沌痴顽的无性别孩子,还说不上女人。”
唐晓芙拥有一种并不油腻的成熟,并不肤浅的天真。
这样的她,实在太过美好,好到方鸿渐不配得到。
她也成了围城之外,一抹罕见的白月光。
03 精湛表演
《围城》电视剧播出后,钱钟书在给黄蜀芹的信中盛赞:
“与适自英国归来之小女,费半夜与半日,一气看完。愚夫妇及小女皆甚佩剪裁得法,表演传神……此出导演之力,总其大成。佩服佩服!”
导演有功,演员的表演同样给力。
黄蜀芹导演谈《围城》的表演时称,“让我们更崇尚直觉更轻松些吧。”
这种表演方式的前提在于,演员吃透了原著,吃透了人物。
《围城》剧组,不说陈道明、英达这些主角,就连摄影师、副导演也都是“钱迷”。
导演对七十多个人物熟稔于心,按各种人选排列比较,过程“比任何计算机都复杂”。
剧中,吕丽萍将孙柔嘉婚前婚后的变化拿捏得相当到位。
在方鸿渐讲“好葡萄坏葡萄”故事时,她一边听着,一边脸色变化,慢慢说出带刺的话。
孙柔嘉露出了她的小心眼和嫉妒心。
导演称,这场戏吸引人,绝非因吕丽萍漂亮,而是因为表演的魅力。
饰演苏小姐的李媛媛,天生就带着妩媚的笑。
苏小姐两次对方鸿渐“放你走”又“不放你走”,李媛媛将这种“作”意表现得恰如其分。
而陈道明扮演的方鸿渐,被钱钟书称赞为“你让我看到了一个活的方鸿渐”。
钱钟书的学生英若诚,则演出了高松年的老奸巨猾。
英达更是凭借赵辛楣一角,获得当年百花奖最佳男配角。
可以说,《围城》小说贡献了如《儒林外史》般精彩的群像式写作,《围城》电视剧则贡献了一流的群像式表演。
重温《围城》,让人缅怀黄蜀芹导演,也让人怀念彼时如鲜花盛开,又如流星划过的文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