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增城中新镇东北部的五联村,总面积有16平方公里,南邻近广州教育城、西有西福河流过,北有白洞水库,东有一片山丘,山水相连保持原生态,地理环境非常优美。
发展至今,五联村是一条保留原始生态与发展现代建设的美丽乡村,在五联村17个自然村当中,基本上每条村子都有自己的家族迁徙历程、族人历史故事。五联村现有的历史建筑,见证着这些村庄的历史和现在。
镬耳屋,是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多都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外墙壁均有花鸟图案。镬,是古时的一种大锅。镬耳,就是锅的耳朵。房屋高耸的山墙像锅的耳朵,因此得名“镬耳屋”。
据当地人介绍,这是一座始建于清代的炮楼。炮楼的四角处左右各有一个长方形建筑,看上去炮楼变为十二个角,所以也被称为“十二角炮楼”。
在过去,村子要防止土匪入侵,就必须要建造一座防卫更高的建筑,于是这个炮楼就发挥了防卫作用。甚至抗战时期,炮楼也见证了不少五联村民的民族大义。
以炮楼为界,南边的村子叫罗屋,罗氏先祖于宋朝从朱村迁移至本地定居。罗氏宗祠始建于宋朝,占地面积200平方米,三厅三进。
祠堂里的谱系图,清楚的记录着罗屋的罗姓子孙从何处来。
赵屋有两座祠堂,天水堂和赵氏祠堂。据说天水堂始建于宋,后来经过了多次重修。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是“认识你自己”的展开。这个问题在哲学界的思考应该也是很普遍的,金刚经云:“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禅宗的公案里也有“从来处来往去处去”的机锋。
白洞村的陈姓人,把自己的来处“颍川”写在祠堂门楣上,罗屋和赵屋的后人们接受了镬耳屋这样的岭南民居。
很多人一听到“镬耳屋”三个字觉得俗不可耐,但正是这种充满家庭况味甚至散发着田埂野草气息的称呼,却正好折射出他们最古朴和单一的理想——好好吃饭,好好生活。
这种内在的文化力量,在长辈们拈着手指不紧不慢的述说中,逐渐筑成基石,让晚辈再解读家族昔日历史中,奋发超越前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