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父亲节快乐!
老爸,今天你过节,虽然我不在你身边,你一定要开开心心,健健康康!
父亲节快乐!爱你!在家和我妈好好的!
又是一年父亲节。
有的人在兴致高昂地编辑着节日的微信消息和朋友圈,有的人则是难言的沉默。
尽管微信消息框对面的他们,永远是欣然接受我们各式各样的祝福和慰问,没有任何不满或是抱怨。
但想必所有人心中都明白,微信写的再长,礼物买的再贵,他们最想要的也并不是这些。
龙应台曾在文章里写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大概是所有父母都必然会经历的,接纳和离开的过程。
孩子来的时候,猝不及防地入侵并占据他们的生活。整日哭闹,他得哄着;挑肥拣瘦,他得喂着;满地淘气,他得陪着,一切都是心甘情愿的,是愉快的负担。
孩子走的时候,渐渐从他们的生活中抽身而去。常住的那间屋子成了闲置,洗手台上不再有TA漱口的牙刷和杯子,餐桌上不再有TA的碗筷和位置,最初总是寂寞的,慢慢地也就接受了。
马薇薇说过一句话,“老人最惧怕的,就是不被需要了,所有的老年都是在不安中度过的。”
大概我们永远不会知道,逢年过节接到消息的父母,或欣喜或平静的表象下,到底有多想你。
想起曾微博上看到一个热门话题——什么时候你发现父母真的老了?里面每条回答都令人酸涩:
看电视的时候,老爸路过客厅回头问我,电视声音这么小你怎么听得见?
妈妈生病了,我帮她吹头发,才发现她原来又黑又密的头发现在好少好少……
用美颜相机拍照,发现连美颜功能都消不了爸妈脸上的皱纹,我突然就流泪了
上次回家,发现160的我,终于比162的妈妈要高了……
人生好像总是这样,时间走得比我们想象中要快太多。猛然一回头才惊觉,我们大了,父母老了。
父母老了,头发稀疏了,耳朵不灵光了,我们究竟还有多少时间陪伴?
有一本日本畅销书《父母离去前你要做的55件事》,就帮每个人做了这样一次计算,书上列出了这样一套公式:
“假使你的父母现在60岁,父母余下的寿命是20年,并且你没有跟父母同住,那么,你每年见到父母的天数,大概是6天,每天相处的时间大概是11小时!所以: 20年×6天×11小时= 1320小时,也就是说,你和父母相处的日子只剩下55天……”
你以为自己还有很多个十年、二十年或是三十年,其实掐指算算,能陪父母的不过几十天了。
你想着自己等成了家、立了业、赚了钱、有了声名权势,再去好好孝顺,却不明白他们最想要的未必是这些,他们也未必等得起。
想想都令人后怕。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一个教授给一帮大学生上课,问他们是否愿意照顾这样一个病人?
这个病人他不能独立,生活不能自理。而且口不能语,叫他没反应,偶尔还会流口水…
在场的大学生很多人纷纷表示不愿意。
此时教授说,如果那是个孩子呢?
大学生马上面露微笑表示:那当然愿意啦。
不同的回答,暴露的却是人性中真实的一面。
这两个场景,是不是感觉很熟悉?
一个是孩子对父母,一个是父母对孩子,截然不同的回答,体现的真是人性中非常真实的一面。
父母含辛茹苦地把孩子拉扯大,等他们老了,孩子却很难用同样程度的照顾去回报他们。子女对父母的爱,也许真的永远也及不上父母对子女的。即便如此,孝顺永远是不应该忘记的。
但孝顺,不只是说说而已,不是做个样子给别人看。
见过母亲节,有人发一条“亲爱的妈妈母亲节快乐!我永远爱你!”配上的是一张自己的自拍,收获点赞无数;
见过父亲节,有人压根忘记了这回事,被人提醒才复制粘贴了一条看起来真心实意的祝福微信发过去,收到消息的老爸乐不可支;
但你若问他们,爸妈爱吃的菜是什么?爸妈今年多大了?爸妈最近都在忙些什么?他们可能未必答得上来。
你再问他们上次见父母是什么时候?今年陪了爸妈多久?未来有什么回家的计划?他们可能更要语塞。
有人问,什么地方的儿女最孝顺?
有人笑着答,微信。
这话虽然讽刺意味过重了,但依然有警醒的意义。
有句老话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每个人都会念,但很少有人真的记在心里了。
我们习惯性想以后如何如何,真有孝心,当不在微信和朋友圈里,而应该在真实的惦记、联络和陪伴里。
又是一年父亲节,趁着还来得及,去做点什么。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
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