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江南大地满是桃红柳绿,在北纬53度的大兴安岭,却正沉浸在一场盛大的冰雪狂欢之中。凭借“早冬晚春”的独特雪期优势,这片林海雪原,在“两山论”提出二十周年之际,正生动诠释着生态与经济协同共进的发展新篇。
冰雪经济点燃 “逆向旅游” 热潮
在漠河市北极村,来自广东的游客杨超在-20℃的春雪中兴奋地说:“第一次见到鹅毛大雪,虽然很冷但特别震撼。”与她同行的孔祥敏则表示:“从广东一路追雪到漠河,这里的冰雪景观和民俗体验都让人难忘。”数据印证着这场 “冰雪盛宴”的热度:2024-2025 冰雪季,大兴安岭地区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34.28%。其中,漠河市接待游客109.31万人次,旅游实现收入997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6.29%和47.74%。“找北之旅”“极光之约”等话题持续在社交媒体热搜霸榜。上海游客姚雯兴奋地说:“上海都零上20多度了,这里还零下20多度,这40度温差体验,真是让人难忘。”
寒地产业激活冰雪资源价值
作为全区唯一的寒地试车产业集聚区,漠河长达240多天的冰雪期宛如一座天然的 “极寒实验室”。直到3月中下旬,仍有5家车企的测试车辆在漠河挑战性能极限。与此同时,北极滑雪场凭借优良雪质,将营业期延长至4月。来自台湾的游客林女士体验后赞不绝口:“在台湾根本看不到这样的雪,这儿的雪松软,天空湛蓝,在这儿滑雪,体验老好了。”
生态底色绘就绿色发展画卷
在大力发展冰雪经济的进程中,大兴安岭始终严守生态红线,86.2%的森林覆盖率,如同忠诚的卫士,守护着2座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4A级旅游景区如明珠般散落在茫茫林海之间,从北极村的5A级景区到鄂伦春民族风情园,生态旅游的版图持续扩展。从冰天雪地到金山银山,从寒地测试到生态旅游,这片北国林海用二十年实践证明: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正如游客们留下的感叹:“这里的冰雪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可持续发展的生动教材。”
来源:最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