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到80年代,美国有这么一家公司,忙于四处奔走,每每刚刚落脚,就被人们呵斥驱逐。
某天光临一个贫瘠小镇的他们,意外地受到了所有居民的欢迎。
镇上的人们欢呼着,捧起他们带来的金钱,也在悄然中,拥抱他们带来的疾病。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曾经被美国官方认证的“癌症村”——汤姆斯河镇,以及曾经的瑞士化工巨头汽巴-嘉基公司。
分分合合的公司
在说汤姆斯河镇之前,我们得先聊聊汽巴-嘉基。因为这家公司和他的兄弟们,有过数次分分合合,过程足够曲折,最后的结果也足够离奇。
从名字上看,这很像一家联合公司的名字,事实上的确如此。
汽巴和嘉基在合并前,处于各自独立的状态,但追溯到更早之前,他们却又是一个联合的整体。
不过那个时候,联合体不叫汽巴-嘉基,而是叫巴塞尔股份公司,且除了他们俩以外,还有一个成员,山德士。
瑞士最大的三家化工企业组合后的巴塞尔股份公司,基本代表了瑞士的整个化工业,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对抗德国的化工垄断组织——法本公司。
但是巴塞尔最终没有坚定自己的立场,屈服于市场的他们,选择了“打不过就加入”,与法本公司一起,拉起了一个泛欧洲的行业垄断联盟。
尽管该跨国行业联盟随着二战的爆发而被迫解散,但是巴塞尔股份公司却一直维持到50年代初。
随着美国的高速发展,巴塞尔的眼光盯上了其广阔的市场空间,想要将手伸进其中。
由于自身存在违背了美国的反垄断法,又不愿意放弃肥美的美国市场,在美国政府的压力下,三家公司各奔东西。
进入美国后的汽巴与嘉基各自发展,获得了预料中的急速成长。
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化工行业的发展速度明显放慢,化工品出口生意变得越来越难做,尤其是美国。
为了提高竞争力,汽巴和嘉基开始考虑重新合并。
付出一系列代价之后,汽巴与嘉基终于再度携手,成立了汽巴-嘉基,彼时的山德士,则在自娱自乐地忙着制药。
本以为联手后能大杀四方,却很不巧的,迎上了美国环境保护运动的热潮。
于是,汽巴-嘉基的处境变得很尴尬,就像我们开头说的一样,走到哪都会很快被赶跑。
眼看各大城市待不下去了,汽巴-嘉基开始把目光投向了相对贫穷、落后的乡镇地带。
汤姆斯河镇,就是被他们选中的目标。
小镇的希望
美国新泽西州的汤姆斯河镇,因依傍汤姆斯河而得名。
小镇山清水秀,动植物资源丰富,以现在的眼光看,就是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好地方。
但放在当时,小镇纯粹依靠农业的经济模式,已经被一次又一次的工业革命浪潮,冲击得奄奄一息。
换句话说,他们太穷了,穷怕了。
所以1952年,当小镇上的居民得知,有一个化工公司决定在镇上设立工厂的消息后,他们欣喜若狂。
他们也许不太清楚,化工公司是什么,要干什么,但他们知道,跟工业扯上关系的,就等于有钱。
在汽巴-嘉基开业当天,小镇甚至组织了军乐队奏乐庆祝,言语行动间,简直把它当成小镇的救世主,期盼它能给小镇带来新的希望。
之后的几年里,汽巴-嘉基果然没有辜负小镇,工厂贡献了夸张的经济增长,增长速度在全美都能排得上号。
人们沉浸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欢愉中,却没注意到,汽巴-嘉基的黑暗手脚。
作为当时世界化工行业的巨头,汽巴-嘉基的业务技术属实一流,但处理废弃物的方法,却像个未开化的原始人。
原始人对待垃圾的态度是什么?这玩意没用,扔了吧。
汽巴-嘉基也一样,顺手就将未经任何处理的化工废弃物,直接排入自然。
他们在无任何防护处理的大型垃圾场填埋了大约35000桶化工废料,排放至土壤和河流中的工业溶剂和废水污染了30英亩的土地。
其中三氯乙烯、四氯乙烯、苯等有毒化学物质不计其数。
处理废弃物要钱的,能随地排放,干嘛搞那个花费?
建厂后的第5年,也就是1957年,镇上的供水系统第一次检测出化学污染物。
但是,没有人对此有异议,哪怕汽巴-嘉基每天向小镇河流土壤排入的有毒废水,多达500万加仑。
在镇民看来,现在的生活比以前要好太多了,而这一切,都来自于汽巴-嘉基,他们简直感激不尽。
也许是意识到,自己以后或许还要在这里待很久,汽巴-嘉基的随地排放行为有所收敛。
他们修了一条长达10英里,通向大西洋的排污管道,以免汤姆斯河镇的环境过早崩溃。
但管道只是一种分担压力的措施,只要乱排乱放还在继续,环境恶化的脚步就不会停止。
最早发现废水已经波及生活用水的还是工厂的员工,他们声称在洗澡时闻到刺鼻的异味。
这种声音,对汽巴-嘉基而言是威胁的源头,一旦让其传播开,自己免不了回到被赶走的命运。
所以他们马上采取了措施。一方面,对员工进行了足够的经济安抚,另一方面,拜访了当地的自来水公司。
最后,汽巴-嘉基以4.5万美元的代价,买下了汤姆斯河自来水公司的缄默不语。
虽然自来水公司守住了秘密,但水质下降的问题不可能凭空消失。
当时,美国环保局、联合碳化物公司、州政府等机构,都陆续探查过小镇的生活用水井。
结果发现,井水里的甲苯、苯乙烯、石油化合物等物质含量,远超人体健康标准。
小镇的生活用水,属于严重化工污染水质,致癌的那种。
但这些调查结果都没有掀起波澜,背后自然少不了汽巴-嘉基的运作。
事情败露
靠着一路疏通关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汽巴-嘉基挡开了多次关于污染的控诉,一直到1979年。
这一年,汤姆斯河镇的一名女教师琳达生下了儿子迈克尔。
但医生在迈克尔仅3个月大的时候,就对他下了患有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能活到1岁的几率不到50%。
琳达悲痛万分,带着儿子辗转纽约、费城等大城市求医问药,结果医生们在询问病情时,都会发出“又一个从汤姆斯河镇来的”的感慨。
她回想起来,治病途中曾经碰上不少情况相似的家庭,大家都来自汤姆斯河镇。
琳达意识到,这也许不是偶然。她找来了一些其他患病孩子的父母,统计了他们的居住地,结果显示,汤姆斯河地区患病的儿童出奇的集中。
事情真相已经很明显了,环境污染就是最终的凶手,于是她找到新泽西州卫生部门反映情况。
新泽西州卫生部随即展开了州内21个县儿童癌症发病率的比较研究。
研究表明,汤姆斯河镇所在的欧申县,儿童癌症整体发病率远高于全州的平均值,比预期高出70%。
但是汽巴-嘉基不为所动,因为他们有着整个小镇居民的袒护。
化工厂的总经理,总是有意无意地提醒当地媒体,公司每年的工资支出是800万美元。
“尽管人人都向往田园生活,但恐怕没人愿意过得像印第安人吧”。
是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若是汽巴-嘉基倒闭,意味着大部分人都要失业。
也许汤姆斯河的老辈人还记得河水清澈、渔业兴旺的年代,但他们同样也记得当年依靠农业、苟延残喘的经济。
所以民意调查的结果,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86%的人认为化工厂是地区的财富,只有6%的人觉得是负担;尽管有34%的人认为化工厂是当地水污染的主因,但如果工厂想扩张,只有4%的人反对。
民意调查员甚至对化工厂说:“你们闻着不像化工厂,倒像玫瑰。”
这样的想法,伴随着对汽巴-嘉基的维护,一直持续到1984年。
那一年不知道出于何种原因,汽巴-嘉基隐秘的地下排污管道突然破裂,污水瞬间涌上小镇的街道。
恶臭、污浊的废水让居民们不知所措,想到自己一直生活在这样的水源中,整个小镇轰动了。
而汽巴-嘉基的负责人依然头铁,声称,“99%是水,只有一点点的盐!”
联想起频频出现的患癌新生儿,哪怕再迟钝的人,也能意识到不对劲了。
群情激忿中,再次联系政府机构对污水进行取样和化验,结果自然让人脸色发黑。
这下瞒无可瞒,被锤的汽巴-嘉基没有办法,只能支付了新泽西州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环境违法罚款,共计145万美元,并且需要花费400万美元清理掉埋在垃圾场里的14000个废料桶。
政府的惩罚只是第一步,后续的各种官司让汽巴-嘉基应接不暇,处在绝对劣势的他们,不得不付出一笔又一笔巨款,来偿还自己犯下的错误。
连续的巨额支出把汽巴-嘉基彻底拖垮,只能选择逐渐关停工厂,到1996年汤姆斯河镇的化工厂全部关闭。
事件后续
正义有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2000年5月,4名律师代表汤姆斯河镇的600名居民,以造成约200人患癌症或其他问题的名义,起诉汽巴-嘉基公司。
最后的裁判结果,以居民一方胜诉告终。汽巴-嘉基需要支付3500~4000万美元,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买单。
而居民们也都意识到,环境始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先污染,后治理”之类的话,都是狗屁。
所以,这20多年来,汤姆斯河镇的居民们都不辞辛劳,日夜治理着汽巴-嘉基用半个世纪的时间,留下的污染。
所幸,大自然的自愈能力足够强大,如今汤姆斯河的水质,又恢复到了一开始的清澈。
那么,那个污染大王汽巴-嘉基,又去了哪里呢?
大家是否还记得,我们一开始提到的,瑞士化工三巨头之一的山德士?
那时候的山德士,赶上制药革命的浪潮,成为了美国小有名气的一家制药公司。
我们姑且认为,汽巴-嘉基经此一事之后,已经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罪恶吧。
狼狈奔走的他,再次与曾经的兄弟联手,研究起了抗癌药物。
别说,这一弄,还真的让他们弄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小分子靶向药物,为慢粒白血病人带去生存的希望。
这种药,在去年成为了《我不是药神》里的主角——天价抗癌药,格列卫。
而三兄弟联合后的公司,就叫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