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办法新创意
乡村小字辈智斗疫情
2月9日,武汉一个小区门前,一位居民戴着泳镜来领取通过微信群团购配送的蔬菜。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李峥苨/摄
2月10日,湖南省资兴市唐洞街道晋宁路,一辆防疫消毒喷洒车在路上作业。陈雄鹰/摄
疫情大考,难在基层,尤其难在农村。
家住河北省高碑店市新城镇杨家务村的6名大学生在返乡期间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周围有不少村民对疫情不重视,就连自个儿的父母也死活不肯戴口罩。”
两周下来,一直坚信“宅在家就是为国作贡献”的6个人,终于坐不住了。
“我们能不能为村里防疫做点啥?”不满21岁的周莹第一个想到。很快,她又联系了村里另外5名返乡大学生,组建起一支志愿者队,“两个00后和4个‘准00后’。”定点接替那些在村口24小时值守的村民,此外配合村干部入户排查,宣传各种防疫知识。
用好土法子寻求突破
基层抗“疫”远没有想象中容易。一开始,作为晚辈向长辈推行口罩“文明”,6个年轻人总能听到各种各样搪塞的话语,“病毒这么远,怎么会传染到我呢?”“这都多少天了,村里啥事没有!”
面对这些“不听话”的长辈,22岁的焦丽君有自己的办法。她是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大三学生,放假前在保定市一所医院实习。
因为学医的缘故,焦丽君对疫情信息特别敏感,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看疫情数据。和父母去买东西,她自己全副武装,并要求父母戴上口罩。开始时,父母不听话,一家人没少置气。
1月23日武汉封城。焦丽君找到了向父母科普的好时机,把专业知识灵活运用,“文字、图片、视频,再加上我的讲解,轮番轰炸”。
除夕那天,父母终于被一个演示病毒如何随飞沫传播的视频触动,戴上了口罩。
有了成功经验,焦丽君依葫芦画瓢,将劝说父母的那套方法运用到了志愿服务中,挨个儿给村民普及防疫知识。几次之后,村里的年轻人都自觉戴上了口罩,只是部分老人还是不习惯。
6个年轻人随身携带口罩,遇到没戴的,一碰面就递上去。“老人们其实更在意身体健康,我的秘诀就是告诉他们,现有的病例显示有的老年人被病毒感染后会比较严重。”焦丽君自己总结,对待不同的人,得知道他们的突破点在哪儿。
除了逐一劝说,在农村地区的防疫宣传中,运用通俗易懂的“土方法”扩大覆盖面,提高村民防范意识,也尤为关键,乡村“大喇叭”播报就成为一种流行的宣传方式。
“老大爷们,大家一定要戴上口罩。”“大姐,今年就别走亲家了,病毒可不认人呀!”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狮子岗乡,在乡里一家农机合作社担任团支部书记的汪亚就自告奋勇当了志愿者。
汪亚的妻子是狮子岗乡査婆店村的村干部,正月初二起,汪亚主动放弃休息,参与协助该镇的防疫工作。开着一辆“临时宣传车”,装着一个大喇叭,从街头开到巷尾,再到田间地头,播送防疫信息。
他每天开车6到8小时,行驶约140公里,在全镇10个村循环播放疫情防控知识。遇到聚在一块打牌聊天的,汪亚就会拿出喇叭,用地道的本地话耐心劝说大家赶快回家。有些村民会反问他:“你干这个一天多少钱?”还有人很不客气:“就你逞能!”
遇到这种情况,汪亚都会一一解释。
还有一些人和汪亚“打游击战”,他们大致掌握汪亚的行车路线后,选择先避开,再出来一块玩。汪亚发现后,就及时改变了原有路线、时间,有时早上、下午提前一小时出发,每天换不同路线开,或者放慢开车速度。
勇敢讲道理迎难而上
春节大规模返乡探亲,走亲戚串门的习俗,以及医疗资源配置不均“城强乡弱”的现状,让农村地区成为防疫薄弱的一环。
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镇陈家峪村的包村干部王红梅就陷入两难境地。
前几天,陈家峪村一位四世同堂的高寿老人离世,按照当地风俗,这是“喜丧”,葬礼办得越热闹、来的人越多越好。
“一方面是村民的生命健康,一方面是风土人情。”作为西柏坡镇人大主席,王红梅颇有些为难。最终,理智战胜了情感,她和陈家峪村的村干部带着一包口罩找到老人的家属,硬着头皮讲解起疫情防控的重要性。
没想到,逝者的家人很配合,挨个通知亲戚不要来吊唁。最后,只有直系亲属参加了葬礼。两天后,村里另外一位76岁的老人也去世了。这次葬礼更简单。
让村民作出改变的,不仅有村干部的劝解,还有整个村子应对疫情严阵以待的形势。
陈家峪村是西柏坡镇政府所在地,全村288户899人,村民居所散落分布,路口多。疫情开始,村里就实行“十户一长”制度,十家成立一个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每天情况汇总,这样可以全面掌握村民身体健康和人员流动情况。此外,多渠道宣传疫情防护知识,并在村庄设有8个卡口,有人日夜值守。负责消毒、清理卫生的防疫人员也忙得不可开交。
“隔离”等“硬核措施”同样要落到实处。年前,村里有一个从武汉打工回来的小伙子,为了安全,全家被隔离。对于这种情况,西柏坡镇实行“三包一”的方法,由王红梅、村支书、派出所民警三人负责,随时报告这家人的健康信息,照料他们的日常生活。
不止是重点疫区的返乡人员要做好隔离以及自身防护,在不少农村地区,当地政府都会通过多种“硬核”措施,鼓励村民减少外出、安心居家。
不过,新问题又产生了。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红耀乡,一直值守一线的85后女副乡长左瑾观察到,最近经过要道关卡的车辆明显增加,一打听,原来是村民年前储备的蔬菜粮油已经见了底,本村又没条件购买。可通通放行,又会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压力。
如何破题?在县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2月初,红耀乡下辖的10个村子搭建起了“临时菜篮子”,因地制宜,在已经开办爱心超市、具备贮藏条件的村子,设立生活物资保供点,将新鲜蔬菜和米面油等必需品摆上便民服务台;其他村子,由村干部统计村民需求,镇政府安排供应商及时送货上门。
35岁的姬彦明是红耀乡的蔬菜供应商,在镇政府监督下,他陆续与各村签订了供货、价格、配送等相关保障协议。每天凌晨5点,出发前往县城,为7000多位村民带回千余斤蔬菜。有时还要根据村干部提供的信息,为村民捎带急需的生活用品。
玩转新点子智战疫情
“叮,您有新的订单提醒!”在安徽广德市柏垫镇茅田村,“便民代购”服务也悄然兴起,负责这项业务的是村里的8名团员青年。
柏垫镇茅田村是安徽广德市海拔最高的村,距离镇上和市区均有20多公里。村里仅有几家小卖部,无法满足全村3000多人生活需求。为此,村里特意安排两辆小轿车作为“便民代购车”,该村团支部副书记周幽也摸索设计了一个H5页面,村民通过微信“点单”,由志愿者“跑腿代购”将各家所需物品供应到位。
“现在是非常时期,我们不能出去添乱,但家中有老人80多岁了,行动不便,急需成人纸尿裤。”村民王祖平看到村干部在朋友圈里转发的信息后,第一时间打通热线电话。“家里缺什么,手机上也能预约,志愿者真是太贴心了!”等米下锅的村民张兴军也在一天之内收到下单购买的大米。
代购服务不收取任何额外费用,价格以超市、药店打印的小票为准。碰到一些特殊需求,志愿者尽力完成。一位女士因患有糖尿病急需胰岛素,周幽等人驾车去市里医院排队挂号取药,一单代购花费了3个多小时。有些村民家门口路窄,车子无法到达,志愿者步行前往,手机上的步数2万、3万是常态。
“大家安全,我们辛苦点还是值得的。”周幽说。
在甘肃陇南的乡村,网络同样是基层战“疫”的重要武器。在“陇南乡村大数据”平台上,12个疫情相关板块上线,各乡村、社区及时使用平台内嵌的“村聊”板块,传达新冠肺炎疫情实时动态;采用短视频、快板等形式,引导群众认识疫情做好自我防护。与此同时,3200多位村医的联系方式全部公开,群众只要身体有任何不适,都能第一时间线上问诊。
很多年轻干部主动为“智”战疫情出谋划策。在两当县杨店镇高速出口负责值守的何吉庆、王亮,就针对该出口为两省交界、每天有大量过路车辆的实际,设计出一款扫码登记录入系统,避免了登记人与被登记人纸笔共用的接触风险,也减少了车辆等候时间。数据上传还把各项信息及时汇总,一旦发现疫情可以随时追踪。
处于四县交界处的成县苏元镇,年轻人集思广益,想出了很多好办法。他们将党政、医保、计生等9项便民服务搬到网上,在全县首个推出“不见面服务”。最近,他们又面向外出务工人员,开展线上意愿征集,对有去向和意愿务工的人员进行分类登记,利用短信、微信等平台,及时提供工作信息,让大家能够合理安排务工时间。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豪 记者 朱洪园 王海涵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