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交通是城市通勤的关键,高效便捷的公交系统是构建宜居城市的重点。东莞受特殊的行政架构与空间开发格局影响以私家车通勤为主,但公共交通的优化依然意义重大,尤其在服务千万级人口的通勤需求方面,公共交通的改善能减轻交通压力,让出行更舒服。
本期将利用百度慧眼通勤大数据以及常规公交GPS、共享单车订单等交通时空大数据,深入剖析东莞公共交通的现状与问题,重点关注常规公交、轨道交通和共享单车在通勤中的作用及衔接效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建议,以期助力东莞公共交通系统升级。
01 公共交通现状:站点覆盖广,服务效能有待提升
45分钟公交服务能力(即45分钟内完成公交通勤出行的比例)是公共交通合理通勤的重要保障,也是衡量城市公交系统运行效率的关键指标之一。根据公交站点数据、通勤OD数据、轨道运营数据以及工作日早高峰公交GPS数据的综合分析,东莞市域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85%、覆盖通勤人口比例60%,中心城区的站点覆盖率更是超过92%、覆盖通勤人口比例高达72%,东莞公交站点的建设覆盖已达到较高水平,但公交通勤服务效率的区域差异较大。全市45分钟内公交通勤达成率为26%,其中中心城区37%;莞城、石龙、东城、南城和厚街等镇街公交效率表现不错,达成率均超过30%,莞城甚至超过50%,但生态园、桥头镇等园镇不足15%,水乡片区则整体都偏低。
▲东莞各镇街45分钟公交服务能力
利用高德地图早晚高峰时段的公共交通和驾车规划数据(包含常规公交和轨道系统)对比发现,东莞公共交通与小汽车高峰出行时间比为3.19:1,在全国主要城市中排名靠后。同时,常规公交平均候车时长在全国主要城市中也处于相对靠后位置。
▲2024年全国各主要城市公共交通与小汽车高峰出行时间比(数据来源:高德地图《中国城市交通分析报告》)
▲2024年全国各主要城市地面公交平均候车时长(数据来源:高德地图《中国城市交通分析报告》)
这种现象背后反映了东莞公交系统面临的独特挑战。从城市空间结构看,东莞的多中心、组团式发展,致使通勤需求呈现"多源多向"特点,这种分散式的空间布局使得公交线网难以高效覆盖所有通勤需求;从出行方式来看,高汽车保有量、以私家车为主的出行结构,也在客观上加剧了东莞通勤高峰期的道路拥堵,进而影响公交运行效率。
02 轨道交通现状:路漫漫其修远兮
轨道交通覆盖通勤比重是衡量轨道线路走向与通勤需求契合度的重要指标。目前,东莞市内仅有轨道2号线投入运营,这条线路对通勤覆盖范围严重不足,轨道站点周边800m范围内覆盖通勤占比0.5%,中心城区轨道交通覆盖通勤比例也仅为2 %。
▲东莞轨道站点周边800m覆盖居住、工作、通勤人口情况
再看看轨道2号线经过的镇街,东城街道覆盖面积最大,但也只有5.38%的上班族能受益。这说明东莞的轨道交通现在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家的通勤需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东莞各镇街轨道800m覆盖通勤比重
03 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还得更顺畅
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换乘效率直接关系到乘客的通勤体验。我们以轨道站点出入口200米范围内经过的公交线路数量来评估换乘效率,发现轨道站点公交接驳水平总体良好,但中心城区部分枢纽轨道站点的接驳还略有偏弱,换乘不那么方便。
例如,轨道2号线蛤地站衔接南城城市候机楼,接驳的公交线路有5条;西平站作为衔接广惠城际铁路的重要枢纽站点,接驳了7条公交线路,辐射范围较广,但其中18路公交线(南城车站西-上桥首末站)与轨道2号线(蛤地站-下桥站)的站点设置重合度较高,在两网融合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上,对站点设置的错位互补、相辅相成还有进一步的优化空间。
▲东莞轨道2号线与公交线路接驳情况
04 共享单车现状: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好帮手
共享单车已成为城市通勤的重要工具,特别是在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中至关重要。在东莞,早晚高峰时段(早上7点到9点,晚上5点到7点),有38.48%的共享单车是用来通勤的,其中莞城和南城最为活跃。工作日的早晨,大家骑车主要从元美社区、雍华庭、第一国际、袁屋边村等居住功能区出发;骑行终点则多分布在东城中心、鸿福路、西平、蛤地等轨道站点,以及南城鸿福商业中心周边。
▲共享单车早高峰订单起终点热力图
经分析发现,共享单车的使用和轨道站点关系紧密,大多数轨道站点是共享单车的重要通勤端点。不过,也有部分轨道站点,如东莞火车站、茶山站、榴花站和虎门火车站等,骑车的人数就相对少一些。在松山湖园区内,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内部的共享单车通勤需求十分旺盛;在厚街、寮步和长安等镇,也分布有多个高频率的骑行起讫点对。
▲共享单车通勤强度
东莞的共享单车在轨道交通接驳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我们将骑车起点或终点在轨道站点100米范围内的,视为轨道站点周边的骑行订单。统计发现,早晚高峰时段这样的骑行订单占了全市订单总量的31.81%,尽管东莞的轨道交通网络规模相对较小,但这一订单量占比却高于全国主要城市的平均水平。
▲全国主要城市共享单车高峰时段轨道出入口周边100米订单量占比与轨道长度对比(数据来源:中规院《2024年度中国主要城市共享单车、电单车骑行报告》)
在东莞,共享单车平均通勤骑行距离为1.68公里,平均骑行时间13.36分钟。但在高峰时段,如果起点或终点在轨道站点100米范围内,平均通勤骑行距离则缩减至1.57公里,平均骑行时间缩短为12.01分钟。这说明,共享单车和轨道交通之间配合得很好,共享单车扩展了轨道交通的服务范围,而轨道交通也促使周边区域的共享单车使用更加高效。
▲共享单车通勤及轨道周边骑行距离、时间情况占比
同时,我们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轨道站点周边的骑行环境可能还存在一定问题。东莞全市平均骑行速度为9.8公里/小时,超过深圳 、广州、天津,是共享单车高峰时段骑行最快的城市之一。然而,轨道交通周边通勤接驳共享单车的平均车速仅为8.53公里/小时,远低于全市共享单车平均通勤骑行速度。这反映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可能存在人流量大、骑行环境不佳、骑行不顺畅等问题,影响了骑行速度,进而影响了接驳效率。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轨道交通周边的骑行环境,才能更好地发挥共享单车在解决“最后一公里”上的作用。
▲全国各主要城市共享单车高峰时段平均骑行速度(数据来源:中规院《2024年度中国主要城市共享单车、电单车骑行报告》)
05 提升公共交通吸引力的策略:多管齐下,打造便捷出行
东莞的通勤出行在总出行中占比高达60%,公共交通的优化与发展对于缓解通勤高峰交通拥堵至关重要。
目前,轨道2号线站点800米范围通勤人口仅5万,而其覆盖的居住和就业人口分别达17.1万和20.5万。若加强轨道站点一端的接驳服务,通勤覆盖比例有望提高至现有水平的10倍。未来,随着轨道1号线投运,预计轨道站点周边通勤人口将增至9.5万,覆盖居住和就业人口将分别达到45.4万和46.2万。
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不足,难以充分发挥大运量交通的优势。虽然共享单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轨道交通“最后一公里”接驳问题,但整体接驳效果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同时,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之间存在路线重复、接驳不足问题,三网融合的协同性有待进一步优化。而在轨道交通尚未发挥网络效应前,常规公交仍需承担城市公共交通主体作用,但目前东莞的常规公交运营效率较低,也未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
为此,东莞需要整合考察和科学优化公交系统、轨道系统、慢行系统的建设与资源配置,强化各类出行方式的高效协同,提高便捷、高效、环保的公交通勤能力。
●加大常规公交新模式发展力度,提高公交资源利用效率
一是探索借鉴深圳“综合车场+保障性租赁住房”复合开发模式,在保障性住房筹建基础上,改善公交场站使用效率与企业员工工作、生活、出行环境,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经济、社会双效益提升。二是在工业园区与住宅小区之间试点定制化通勤公交线路,提升职住通勤效率。三是加大政策和资金保障力度,支持公交新模式探索和高质量发展;拓展公交多元化资金来源,探索设立开放式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基金,通过站点冠名、创意公交改造等方式增加收入。
●精准提升三网融合水平,提高轨道交通通勤覆盖率
一是常规公交线路优化,在衔接交通枢纽、城市公园等站点,增加交叉向公交路线或建设微循环公交线路,为轨道沿线居民提供便捷的接驳服务。二是共享单车接驳优化,对于已建轨道线,建议在订单量相对较少的站点如2号线的榴花公园站、东莞火车站、虎门火车站等,增加单车停放点、优化接驳路径,提高共享单车的使用率;对于在建轨道线,提前进行共享单车网点的布局规划,确保线路开通后的高效接驳。三是轨道线网优化,结合通勤人口特征和职住交互特点,科学制定和优化轨道交通线网方案与建设时序。
▲早晚高峰时段轨道站点周边共享单车骑行订单数情况
●完善慢行基础设施,推进安全有序的绿色出行
一是改善慢行环境,重点改善中心城区高峰时段骑行热点路段,尤其是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自行车道,打造安全、舒适的骑行环境。二是提升运营管理,重点规范和优化共享单车管理,合理规划单车停放点,优化运营调度,确保供需平衡,避免乱停乱放问题。三是激励绿色出行,推广共享单车和共享电动自行车等绿色交通工具;同时探索建立绿色通勤激励机制,对选择绿色出行方式的市民提供适当奖励,引导更多市民参与低碳出行。
▲高峰时段骑行热点路段识别
「下期预告」
东莞通勤的未来图景是什么?下期我们将从更宏观的角度,探讨如何破解东莞通勤难题,为城市未来发展提供思路。
“东规数智(DPDI,Dongguan Planning Digital Intelligence)” 系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信息应用创新中心数智实验室全力打造的服务品牌,专注于运用大数据及信息化新技术,从人口、产业、生态、公服、交通、社区等多元要素视角深入挖掘和剖析东莞城市的运行特征,为东莞市的精细化设计、建设与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东规数智”近期主要聚焦于东莞城市系列年度研报发布,后续将进一步拓展研发城市运行智能监测应用系统。
凤凰网广东发自东莞
来源:东莞规划院
编辑:袁方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