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借长风乘势起,蓝图绘就奋进时。
2月17日,青岛市市北区正式进入党代会时间。市北区委书记高健代表中国共产党青岛市市北区第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全面建设繁荣美丽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区 奋力谱写市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报告。
报告在回顾市北区过去五年各领域工作“成绩单”的同时,也将未来五年的重点工作全面展开,明确要从产业转型、城市更新、开放引领、城区管理、文化传承、民生保障、社会治理方面,实现“七个创新突破”。
报告透露的重点工作,用一个字点评就是“实”。的确,面对“全面建设繁荣美丽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区”的新使命新任务,市北区必须更好地聚焦有效需求,以更实的行动,破题前进路上的挑战与险阻。
凰探第920期
撰文/庄建成
审校/张慧
繁荣需求
构建“2+6”特色产业体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省份,还是一座城市,在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最先要做好的就是经济工作。
作为主城区,市北区勇于创新实践,聚力实干担当,以党的建设为统领,着眼蹚出老城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这一点,透过报告中提到的“准确把握老城区爬坡过坎、换挡起步的阶段性特征,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全区生产总值从600亿到过千亿,五年连跨4个百亿级台阶”,已有所体现。
在充分肯定过去成绩的基础上,报告擘画了今后五年的发展蓝图——全面建设繁荣美丽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区,奋力谱写市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为达成这一目标,市北区提出“七个创新突破”。其中排在首位的,是产业转型。
基于此,报告中也明确,将构建以总部经济、数字经济为引领,航运贸易、商务商贸、现代金融、都市工业、医养健康、文化创意为重点的“2+6”特色产业体系。
做强总部经济集聚高地,培育升级本土总部企业,大力引进世界500强、央企国企、优质民企等区域性总部。
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加速布局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
航运贸易产业,以B2B对外贸易为主攻方向,引育航运服务、现代物流、国际贸易、大宗商品交易等,实现贸易总额五年翻一番。
商务商贸产业,做强信息服务、人力资源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传统商贸提档升级、新零售创新发展,批发和零售业占生产总值比重稳定在20%左右。
现代金融产业,重点发力供应链金融、创新保险等领域,打造青岛新金融中心,5年内新增金融企业100家以上。
都市工业,以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为重点,推动工业“回城”、制造“上楼”,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以上。
医养健康产业,围绕医药贸易、医疗人工智能等细分领域,催化提升新医养产业,打造智产结合的国际化大健康湾区。
文化创意产业,培育壮大邮轮文旅、服装设计等特色产业,做强MCN、短视频等新媒体产业,打造国家级文化创新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加快新动能蓄势崛起。
字里行间,市北区用务实的规划,勾勒出了老城区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美好蓝图。
透过“2+6”特色产业体系,可以明显看到市北区“聚力产业腾笼换金鸟,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上实现创新突破”的逻辑:借势全国、全省以及青岛市顶层战略,聚焦科技创新以及“四新经济”,进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具体来看“2+6”特色产业体系,不仅深化了市北区在航运、贸易、金融领域的发展优势,同样也结合区域区位特点以及主城区开发现状,将总部经济、数字经济列为两大“高地”,谋求实现产业聚集以及产业链全要素的构建。此外,都市工业、医养健康以及文化创意产业,业已深度融入城区发展大势,是产城融合理念的创新阐释。
面对报告中对于“经济繁荣”的期待,市北区已率先在顶层战略层面搭好“四梁八柱”。接下来在落子布局的过程中,需要继续突出一个“实”字。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中提到,要建设创新创业高地,并明确一些具体的目标任务:5年内新引育“专精特新”企业1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500家、5年内引进各类人才13万人……
要高屋建瓴,更要言之有物。围绕一系列目标,市北区将采取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各要素加速流动;引导行业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实施高端领军人才培土、产业梯队人才培育、青年潜力人才集聚三项工程等行动,全力打造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人才友好型城区。
项目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拥有RCEP试验基地以及青岛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核心区等多重战略叠加的市北区来说,用好这些优质的载体与平台,对于实现“经济繁荣”同样意义重大。
事实上,报告中也提到,要加快项目招引和本土企业培育。一方面,通过招商引资顶格推进、咨询评估、考核激励等一揽子机制以及打造专业化招商引资模式等,借助“外脑”之力,提升招商引资的质效;另一方面,也鲜明支持本土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二次创业,营造本土企业蓬勃发展、招引企业竞相入驻的良好局面。
区域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改革创新的内在驱动,同样也需要抓住风口。
如果说产业是市北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所在。那么,城市更新则有望成为新一轮的“引爆点”。
美丽需求
“两带三区”激活城市更新
2月9日,青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动员大会召开。作为青岛的“虎年第一会”,足以体现城市更新以及城市建设在青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而年初召开的2022年青岛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就着重强调聚焦有效需求,以城市更新建设释放新潜力。围绕聚焦有效需求牵引,会上也提到要持续巩固“项目落地年”成效,开展新都市建设行动、新基建突破行动、新消费升级行动、新市场拓展行动、新业态成长行动,进一步释放有效需求的潜力。
市北区作为城市更新和产业焕新的主战场、主阵地,在青岛全力推进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对市北区而言,相当于迎来了提升发展能级的绝佳时机。
事实上,去年年底发布的《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十四五”行业规划》,就曾列出12个“十四五”时期城市更新和低效片区再开发重点项目,其中与市北相关的,是历史城区、邮轮港区、市北区老四方工业区。
这些片区都是市北区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在有机更新上实现创新突破的动力源泉。而基于此,市北区也提出要抢抓城市更新窗口期,突出规划引领,高水平优化产业发展布局,高能级重塑发展空间。
衡量一个区域的发展能级,我们总会先想到它的特色到底是什么,也就是区别于其他区域的差异性、独特性、甚至唯一性。
纵观市北整体发展格局,共分为“两带三区”。其中,“两带”为胶州湾东岸滨海滨河产业带以及山东路重庆南路商务商贸产业带;“三区”为历史城区、老四方工业区以及青岛中央商务区。在城区发展新风向下,“两带三区”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定位与使命:
做强胶州湾东岸滨海滨河产业带。坚持聚湾强心、内涵发展,打造港产城融合、陆海河联动的黄金岸线。
规划山东路重庆南路商务商贸产业带。坚持协同南北、联动东西,打造“四新”荟萃、四方通达的商流主轴。
历史城区,以保护、保留、利用、提升为主导,持续推进6个历史街区保护利用,改造提升台东、啤酒街,重塑产业与空间关系,重聚历史城区人气,让老里院焕发新生机,打造建筑可阅读、街道可漫步、城市可记忆的“文化客厅”,成为全国历史城区更新典范。
老四方工业区,以空间格局、产业重构、环境修复、民生改善为着力点,全面完成城中村改造任务,带动低效用地再开发,依托产业基础推动都市工业、生产性服务业等加快布局,建设工业焕新的“创新四方”。
青岛中央商务区,以商务楼宇提质升级、地上地下一体开发、服务配套整体提升为重点,推动CBD、新都心、浮山后提升发展能级,打造高品质创新社区、特色人才街区,集聚高端商务业态、高层次人才,打造楼宇一流、产业一流、景观一流、服务一流的“商务中心”。
德国汉堡的城市更新经验告诉我们,城市更新需要兼顾环境生态、城市风貌以及产城融合三大方面,才能更好地将区域内的存量资源,转化为增量空间。
而市北区提出的“两带三区”,“产”的基础良好和“城”的资源丰富正是最大的优势所在。
首先看“两带”。胶州湾东岸滨海滨河产业带坐拥山东港口青岛港这一东北亚第一大港,拥有充足的枢纽辐射作用。同时,这一区域还涵盖了此前进入城市更新重点项目的邮轮港区,发展潜力巨大。
在青岛面向胶州湾的发展趋势下,胶州湾东岸滨海滨河产业带拥有的胶州湾东岸18公里海岸线以及7公里李村河岸线,也将深度融入青岛环湾都市区建设,形成联通邮轮港区与中车智汇港、欢乐滨海城、大健康、新材料、郑州路TOD等区域的产业发展轴带,带动全域产业战略转型。
而(规划)山东路重庆南路商务商贸产业带,则将更加突显现代服务业之于市北区的重要性。其中汽车贸易大道,以新能源、高端品牌销售和汽车后市场等贸易板块为主导,完善物流、金融、研发、高端商务等功能配套。
同时,这一带还串联起了大数据产业园、生物科技创新园等产业园区和沿线商务楼宇,在打通优质要素流通渠道基础上,有助于实现不同区域联动发展,成为中部发展隆起带。
如果说“两带”是“线”,起到串联作用,那么“三区”就是一个个“面”,起到辐射作用。只有线面结合,再聚焦城市更新这一着力“点”,才能更好地激活发展空间。
在这“三区”之中,历史城区以及老四方工业区都是青岛推进城市更新的重点项目,这两个片区也都有独一无二的“王牌”。历史城区不仅有里院这样的文化记忆,也有台东、啤酒街等商贸领域顶级IP;而老四方工业区则有深厚的积淀,依托城中村改造,带动低效用地再开发,依托产业基础推动都市工业、生产性服务业等加快布局,建设工业焕新的“创新四方”。
连接青岛CBD、新都心、浮山后三大区域的青岛中央商务区,则是市北区楼宇经济的主要聚集地,同时也有新媒体等高端产业要素的聚集,其下一步也将以商务楼宇提质升级、地上地下一体开发、服务配套整体提升为重点,更好地突出其之于市北的“商务中心”定位。
当然,这三个片区并非孤立的个体,报告中对这三大片区的发展,也提出了“坚持联动周边,实现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整体提升”的要求,真正将区域发展“一盘棋”的协同理念,发挥出来。
而如果将视域放得再远一点可以发现,市北区创造性地提出“两带三区”的背后,是一盘更大的“棋局”:用活主城区寸土寸金的土地资源,抢抓城市更新窗口期,改善城区发展环境,进而呼应青岛对于有效需求的期待。
产业之外,一个城区的发展面貌,同样也是城市更新颇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市北区党代会报告中指出,要聚力打造精美城区,在提升功能品质上实现创新突破,并基于此提出要全面升级城区功能、精细推进城区管理以及精心建设美丽城区。
具体的举措方面,市北区也将从市政交通设施完善、老旧小区改造、探索“街道+平台公司+头部物管企业”模式以及开展公园绿地建设行动,高标准整治11座山头公园等方面靶向发力,优化环境与城市风貌。
而在“生态美丽”顶层目标指引下,市北区推动城市更新依然要紧扣“实”这一主题,更加关注有效需求,真正做到以实干求实效。
重任在肩的市北,业已围绕城市更新展开行动。2月13日上午,市北区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动员大会召开。会上明确,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抢抓重大机遇、锚定攻坚目标,全力打赢主城区功能品质提升攻坚战,在全市攻坚行动中展现新形象、再造新市北,为青岛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市北力量。
三年攻坚行动一头连着发展,一头系着民生。市北区作为全市的主战场和主阵地,涉及领域广,攻坚任务重,但同时也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
全区将瞄准老旧小区改造、市政交通、停车设施、公园城市建设等一些城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集中力量开展十大攻坚行动,加快解决“堵”的问题、大力整治“乱”的现象、着力做好“美”的文章,坚决打赢主城区功能品质提升攻坚战。
未来三年,市北区要围绕市委市政府争创全国历史城区保护更新试点城市的目标,基本建成邮轮港区启动区,全面完成25万平方米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老四方工业区将加快推进大健康产业园、欢乐滨海城、中车四方智汇港等5000余亩土地的开发建设;在新启动3000户项目征收的基础上,加速536户棚改收尾清零,为郑州路TOD周边乃至北部城区转型发展释放空间。
针对停车难、交通拥堵等民生问题,协调推进第二海底隧道等一批重点市政交通设施建设,完成唐河路、劲松二路打通配套道路建设,加快聊城路等15个公共停车场建设,新增停车泊位6800余个;完成10处山头公园整治提升,推进双山小学等10所配套学校建设,让“三年攻坚行动”成果造福全区人民,努力蹚出城市更新的市北路径。
城市,归根结底还是人的城市。在城区发展过程中,实现“民生幸福”,同样是衡量一个区域发展质量的核心指标之一。
幸福需求
走出共同富裕的“市北路径”
当共同富裕上升为国家顶层战略,市北区也提出要聚力增进民生福祉,在走出共同富裕市北路径上实现创新突破。
为此,市北区也从教育、公共服务以及社会保障三个方面,明确了接下来的着力点。
可以看到的是,这三大方面涵盖了日常生活的重要领域。
尤其是教育。报告中提到,加快推进已规划未建学校建设,新增义务教育学位9000个以上,实现学位供需总体平衡。此举可以视作市北区聚焦有效需求牵引,对症下药,解决区域发展难点以及痛点的破局之举。
从小的层面来看,民生福祉的增进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而在更大层面上,则有助于市北区在新一轮“人才大战”中脱颖而出。毕竟吸引人才落户,早已过了单纯依靠政策补贴的时期,对于人才关注的生活条件等区域发展软实力,同样至关重要。
事实上,要真正做到“民生幸福”并非易事,这需要市北区展现出更大的执行力以及决心,切实聚力实干担当。
当然,幸福不仅要指向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也要让扎根在这一区域的企业以及企业家感到幸福,而这实际上与城区营商环境的打造,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报告中提到,要聚焦办事方便、法治公平、成本竞争力强、宜居宜业,开展服务企业“温情行动”,千方百计为企业排忧解难。而为增强企业的认同感以及企业家的归属感,市北区也明确要为创业者和企业家办好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关键小事”。
确实,只有企业家带着企业来,扎根下来,才是真正意义上对市北的认可与帮助,并非那种跑来蹭个政策、抢块地,自己带着核心团队在其他城市享受“双向福利”的企业家。
事在人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在于“人”。
从自身出发,报告中提出,市北区要健全企业吹哨、专员报到、部门响应服务体系,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同时,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一件事一次办”,建成“一刻钟政务服务圈”,让企业在市北专心创业、安心经营、放心发展。
有了更优渥的发展环境,资本、人才等优质要素集聚自然水到渠成。对提出“全面建设繁荣美丽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区”的市北区而言,更应将这一点熟稔于心。
直面前进路上挑战与险阻,市北区信心满满。
正如高健所说,“只要我们抢抓发展机遇,不务虚功、埋头苦干,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就一定能够在全市发展大局中脱颖而出,彰显市北的作为和担当!”
期待在全市聚焦有效需求的发展大局中,地位作用日渐突显的市北区能够乘势而上,奏响老城区高质量发展的华彩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