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人文:探访徐家渡东边李氏家庙:资圣庙

走访东边村,除了雄伟的观澜阁,庄严的祠堂,还有古老的六甲俊公厅外,村里还有座家族庙,家庙名叫资圣庙。

家庙,并不是一般人家才能立,它有严格的等级。《礼记.王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一、东边李氏,英雄辈出

东边村设立家庙,其祖上出了进士或举人,当了大官,有资格在村中设立家庙。

东边村的基祖钦公于南宋绍兴年间从分宜白芸到万载罗城,到路口东源坑,看到山川毓秀,景致宜人,于是举家定居。经过九百多年的繁衍,现成为上高李姓大家。

在九百年间,先后有进士:李开春(明万历二十一);举人:李开春(明万历二年)、李凌汉(顺治十一年)、李祖陶(嘉庆十三年)、李蔚然(嘉庆二十四年);拔贡:李益中(明洪武间);岁贡:李超然(道光二十二年)、祖文(道光二十四年);例贡:李玉璞(明正德戊寅附贡)、李传芳(明嘉靖附贡)、李含英(廪贡)、李作梅(监贡)、李祖翰(附贡)、李从龙(监贡)。可见,李氏家族,文风蔚然,通过科举,出了许多人才。

二、兴建家庙,八房捐资

到了同治八年(1869年),李氏族老们商讨,在村的西侧,靠近下路口,前有一口风水塘,后靠末山的一块平地上,设立一家庙,以祭祀先祖的功德。

当时东边村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当时比较强势的有八房派系。家庙中摆放的祖先先圣,成了八房族老们讨论的焦点。

最终一致通过:每房把自己祖先先圣制作成像,立在家庙中,供后人祭祀。即现在资圣庙中的八位祖先先圣像的由来。

这栋家庙全由八房分派集资兴建。家庙内共有十对石柱,先每房分配一对石柱,每房内采用募捐,石柱上刻上募捐者以示鼓励。剩余两对石柱在全村进行募捐,有独资或合资捐资者刻上募捐者名字,若无独资或全资捐资者则从众筹款中出。

全村大户纷纷勇跃捐助。有钱的捐钱,无钱的出力。举全村之力,立家庙于村西侧。捐款者立碑于天井两侧墙壁上。

家庙建好后,祭台上摆放八房的祖先先圣像,命名为“资圣庙”

族老商议,决定设立每年八月廿三为庙会。

庙会这一天,全村在族老率领下,在资圣庙里举办祭祀祖先仪式,然后请来戏班子,在庙前空地上演出,从廿三一直演到路口圩结束(八月廿六)。

这几天香火旺盛,热闹非凡,东边的庙会从此远近闻名。

三、衰败重修,再现风貌

由于李长根临时有事,只有在李善牙,李黑牯的带领下,我们一行来到资圣庙。

看到庙名,就问老人。老支书李善牙告诉我,这座庙是族人共同资助捐建,庙内供奉了八位先圣,这是“资圣庙”的由来。

家庙外墙经过了粉刷,屋顶是琉璃瓦,非常高兴这栋古建筑经过了重修。大堂前一对石柱,石柱上雕刻对联:

座依路口千秋血食绵东溪,

案拱龙身一点灵光辉北斗。

石质古朴,字迹清晰,工整有力。

走进前堂,左右各有一匹马,马旁立一将军。我询问李善牙,他说也不清楚为什么立两匹马在这里。

走过前堂,是天井,天井中有两对石柱,每对石柱上都有对联,天井两侧的墙壁上都镶嵌了两块功德碑。天井中放有一个大水缸,还有一个大瓦当,内有香灰。

跨进中堂,中堂也有两对石柱,每对石柱上对联。中堂与祖堂之间没有天井。祖堂摆放八个李氏祖先先圣像,先圣像用红色的栅栏围住,像前有一个长长的香炉和长凳,还有一些的简易的跪拜铺垫。

这座家庙,应当是上高县第一座家庙。这是研究上高人文不可多得的素材。

每对石柱上都有对联,有些石柱上侧面和正面都有对联。有些石柱只有正面有对联。有的石柱上有捐助都名字,有的石柱上没有捐助者名字。

看到祖堂屋顶与中堂和前堂不一样,显然是经过了修缮。

李善牙给我们讲述资圣庙的遭遇。

文化大革命,庙中的祖先先圣像和前堂的人马像都被破坏了。后来成了一个堆放杂物的屋子,单干后,没有管理了,屋顶没有人去捡漏,造成祖堂屋顶全部坍塌,前堂的屋顶的横梁被雨水严重腐蚀,屋内长满杂草树木,满屋疮痍。

资圣庙历经一百多年风雨,现在变成这样,人们看到这种情景非常痛心,已经退体在家的老支书李善牙更是心痛,于是他站出来倡议重修资圣庙,获得村民们的热烈响应,很快募集善款二十余万元。

2013年,成为家庙修缮委员会(简称庙会),经过庙会讨论决定:祖堂屋顶采用水泥平顶,前堂和中堂屋顶换成琉璃瓦,两侧修建排屋,可供人居住,同时恢复供养的祖先先圣像和前堂的人马像。

李善牙率领庙会成员,不等不靠,主动组织修缮。在修缮期间,他们每天到庙进行义务监督,以确保修缮的质量。工程在2014年竣工。

结尾

这座东边村的资圣庙,是族人的倡议下捐资兴建,又在族人的爱护下得以保存下来。这些石柱上的对联,从书法和内容都是上高文化的宝贵财富。

有点小遗憾,在《李氏族谱(道光版)》中没找到记载资圣庙的文字。只能说,李祖陶生在太早,或者说家庙建得太晚。

庙前空地曾是戏台

一同前往的有:李善牙、李黑牯、江光明、李化友、谢显怀和上高飞。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