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网络视频截图来自社交平台视频
据极目新闻报道,近日,有驴友在鄱阳湖湖滩发现一头江豚尸体。记者从江西有关部门权威人士处获悉,目前虽无法确定江豚的死亡和鄱阳湖的干旱有关,但干旱对江豚的负面影响非常明显。今年以来,鄱阳湖确有几头江豚死亡,既有自然原因也有非自然原因,非自然死亡中以搁浅原因死亡的居多,未发现人为因素导致的江豚死亡情况。
2011年,新华社曾经发布的一幅题为“哭泣的江豚”的照片广为流传。11年后的今天,在网友提供的照片里,那头躺在干涸河床上的江豚,已经没有了泪水,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嘴角的那抹殷红,更让人揪心。
根据目前的消息,江豚死亡的原因还不能确定与干旱有直接关系,还待科学调查确定。但长江流域水变化导致湖水枯竭、水生动物生存空间、生存资源被严重挤压,确是不争的事实。
作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9月6日8时,鄱阳湖水位监测代表站星子站的水位已经退至7.99米,提前进入极枯水期(8米以下),为1951年有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低水位,相关机构已发布干旱蓝色预警。这对于生存其中的水生动物来说,无异于遭遇涸辙之鲋的威胁。
如今白鳍豚、白鲟等物种已经消失了,江豚是目前长江里唯一的淡水哺乳动物。它们仅生活于长江中下游干流及与之相通的洞庭湖、鄱阳湖。作为长江水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长江江豚的种群状况,则是长江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近些年来,各方经过不懈努力,通过在栖息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饲养等措施,我国的江豚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果,江豚种群量快速衰减的势头得到了遏制,但随着极端天气频繁出现,已经成为它们艰难生存的大敌,可能会对守住长江禁渔的努力成果造成冲击。
目前,极端干旱对鄱阳湖水域江豚造成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低空水位压缩了江豚的生存空间,让江豚不得不游到主航道深水区去,跟一些货运船只的人类活动相重叠,无疑会增加江豚撞螺旋桨的风险。
其次,极旱气候会影响鱼类次年繁殖,鱼类种群补充能力会有所下降。因此,可能导致江豚饵料资源下降,以鱼为食的江豚可能面临着食物短缺的危险。
此外,鄱阳湖江豚的繁殖高峰期一般是春秋两季,目前正处于新生幼豚哺育的关键时期,恰逢极枯水位,可能没法为这些新生的幼豚提供相对安全的栖息环境,对新生群体会产生比较大的威胁。
▲长江江豚在水中嬉戏。
事实上,今年以来,从欧洲水位大幅下降的主要河流,到非洲高温炙烤的干涸大地,一场史无前例的旱灾正席卷全球。从自然因素看,造成全球性干旱的原因是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反常气候出现的频率增加。如何重置人与自然的关系,或将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课题。江豚的保护,可以说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细节,不能脱离这个大背景去讨论。
目前,当地江豚保护部门已采取一些应对措施,比如向相关市县发布江豚易搁浅水域敏感图、投放小型鱼类补充江豚饵料资源、向露营爱好者和钓鱼人加大宣传保护力度等,这都值得肯定和推广。
与此同时,在专业保护的操作层面,不妨组织有关科研单位及巡护力量尽快开展鄱阳湖江豚应急考察,掌握极枯水位情况下江豚种群数量及分布特征,调查江豚密集分布区域的饵料资源状况,评估食物匮乏及意外伤害可能造成的风险。
据鄱阳湖水文水资源监测中心消息,受降雨偏少及长江干流水位偏低影响,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鄱阳湖水位将继续走低。对此,相关部门应有积极应对预案,比如动态跟踪水文情势发展趋势,定期实施重点水域巡护、考察,及时辨识风险区域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此外,还应建立救护网络,增加巡查频率。对江豚活动的重要水域或重要区域进行巡护时,一旦发现江豚出现搁浅或者受伤的情况,立即予以救护。面对水位降低导致的渔业资源减少,适度采取人工投放投喂的措施,确保江豚生存所需。
在干旱非常时期,水生野生动物同样面临生存危机。希望通过各界不懈努力,最大限度减少旱情对水生野生动物的影响。鄱阳湖湖滩发现江豚尸体也警示我们:哭泣的江豚,不该再次出现。
撰稿/周威(科普作者)
编辑/徐秋颖
校对/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