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阿谷依:明天祖国的生日我很开心,因为也是我的生日

从十七岁开始写的第一首“诗”《秋》算起,断断续续写诗也将近十年之久。十年来,我的大部分时间都交与了学业与生活的挣扎当中,能静下来写作的时间也不算多,能拿出手的作品少。如今回首观之,深感到惭愧。确切地说,不知道我的诗有什么用?如果我的诗能被部分人喜欢,他们应和我有相同的物感、相似的心灵。如果我的诗能够抚慰、温暖他们的心灵,能够在尘世的荒凉中给他们些许温暖,那将是我最大的慰籍,就算一世烦忧潦倒,我也会为此而感到幸福。

我承认,诗词是我生命的重要部分,在我看来,诗就是我的灵魂。无论是高尚的、伟大大、还是卑贱的,它们都以诗的最美形式出现在我的灵魂里。 一直以来,身居在苗乡大山, 由于从小受家父的影响,小学时曾读过几首毛泽东诗词。从那时起,便对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爱好。

2004年转入六枝三中以后,便有更多的机会不断接触文学,也不乏胡乱涂鸦,其中包含一些现代诗、打油诗,那时不懂得诗的平仄和押韵。其中有一些作品被学校登在校报,得已保留下来,激发了我对写诗的爱好和坚持。

2007年流行网络文学,借助于网络平台,我在各大文学网站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众多从未谋面的文学朋友。在诗词交流群里,定期听一些诗词讲座。同时我也买了一些参考书,开始对格律诗作了系统的研究。但那个时候我大多时间痴迷于音乐(其中最迷于古筝)。

后来陆续在网站上发表一些诗词和文章,并得到许多人认可与赞同,被许多家网站陆续相邀做顾问和签约网络“作家”,有时候会去群里给大家分享创作灵感与方法,所谓灵感与方法,其实只不过是胡诌。那时虽然在网络隐瞒了自己的年龄,其实不过十五六岁。而我真正意义上成长与提升是2009年,那年刚刚步入高一的我生了一场大病后从学校休学,在家休息期间,脱离了本该正常的书本与教室。无聊发慌的我便开始投入到诗词的爱好当中,研究声律和历史,同时把古筝的五声调式融入到诗词的音律当中。

2012年,休学结束的我不再打算继续复读,直接和同学一起参加高考,好在休学没有打乱我本来的自学计划,一心追随三毛作品与心境的我当时被新疆师范大学录取,虽被家里反对,但依旧踏上去新疆求学的路。一路狂沙,也成为了我创作的因素,如今在诗集里或许你会找到新疆的影子,都为那时创作。

后来一缕黄沙还是埋葬我新疆的梦,生活又给我增加了一些阅历。新疆求学半年后,家里发生一场变故,我便从新疆回来,在照顾母亲期间,觉得生活困顿无望,梦想遥遥无期,整天被困在死亡的阴影里。那个时候文字就是一盏星光,它高远、纯粹、明亮,向着深邃、深广,向着永恒。

当时虽然停学在家,但作品在各大网站和当地媒体被许多人看到且高度认同,许多文友、学校的老师和一些当地的作家便因此到家里拜访询问,且认识了影响我一生的许多人,其中包括作家李恒、省诗词协会会员周安贵,还有李文俊兄长等等,也是由于李恒和周安贵的引荐,得已加入桃花诗会,与当地作协进行交流与学习。半年后我又重拾书本参加高考,被西安一所高校录取。那个时候,媒体与报刊不断刊登我的诗词和文章,同时也有几个作家为我写了几篇专访。作为一个十八岁的苗族姑娘,会写诗,而且写格律诗,大家会觉得惊奇,但实际上我写的不过是自己的经历,同时也是得到他们的支持。其中刊登过的几首诗,现在查来也是多处格律不对,那个时候他们是为了鼓励我这个初学者,才给我机会发表作品。

作品渐渐写得多了,我便向很多刊物投稿,其中包括《诗刊》《诗词月刊》《长白山诗词》《中华诗词》《陕西诗歌》等等,一共投了差不多五十首左右,其中还收到几位主编的寄语与鼓励。一直以来,写诗于我只是对于生活的一种记录,没有想过参加任何大赛、拿到什么大奖。可是,我时常收到一些邀请和请帖,评我为诗词金奖、银奖、90后作家,聘我当什么顾问、指导老师,还有签约作家,提前预定我的诗集等等。关于这些,实在受之有愧,也不敢受之。我有多大能力与水平,自己最为清楚。

生活中有一些事让我惊喜,也为之感动。2010年在网上以桃花为情感主线,写了几首诗,当时在网上被转载上万次,被网上很多从未曾谋面的人传颂,同时也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鼓励的信函;大学期间以长安事物为题,写了几首有关情感的诗,包括《春雨》《雨别情》等等,得到了很多诗友的喜欢,甚至在当地的一些教师和学生作为课上朗读,有的甚至记住。也有一部分诗选入幽菊书院及部分书院诗词必背第一期和第二期期教材中。前段时间,一个诗友告诉我,在他们学校,已经有五六十个学生能背我的诗,有的家长几乎也能记住。我所在的书院也是如此,三到四岁的小朋友已经将我的一些诗倒背如流。最让我感到高兴的是,我的诗流传了国外,一个新西兰移民的朋友把我的一部分诗分享到新西兰书画群里,并被群里一部分作家和画家题成书画展示于新西兰的一些书画家展厅。

听到这些如春风似暖流的消息,心里格外感动。每次远在他乡,听到身边的诗友拿着刊载有我的作品的刊物向我问好时,心里感觉无比温暖。我想我的思绪或许正在影响着和我相同的那类人,正是有了他们的支持与鼓励,我才有更大的信心坚持创作。

关于我的诗,虽有些直白,但大多隐藏得深,或许这就是小女生的心思,有时怕被看透。不过我的诗大多运用了新鲜元素,在用韵方面,新韵也用得较多,其中除了三十首左右是平水韵,其他都是新韵。我们都生活在现代,语音体系的变化于古时有所区别,在了解平水韵的基础上,应当运用新韵,现代人写的古诗是给现代人读。其次我写诗的元素偏现代化,比如诗中出现“微信”、“视频”、“火车”等等元素,诗的格律展现的是韵律美,元素展现的是灵魂,而灵魂是我们自己的,是我们自己在环境下的经历与感悟。古人写诗虽好,但是古时候的人们没有微信、没有火车、没有冰箱、更没有飞机,我们现代人出行也不是马车,我们通讯工具也仅是写信等等。再则,古人用过的一些意境,我们也没必要再去重复描述,比如“小桥流水”、“枯藤老树”、“杏花村”等等,这些意境虽很美,但已被前人写过,也被用之很多地方,我们再运用来写诗,未免有些牵强。我觉得写一种事物的意,得从别人不曾发现的角度和别人未曾运用的比喻去发现并记录,这才是写律诗的另一种方向。因此,我的诗中有些柔情,有的豪迈,有的则比较大胆。

诗词讲究韵律美,顺者则琅琅上口,都说“无律不成诗”,当然意境也是一大方向。现今我们的韵律格式大多是古人传承下来后者加以整理的一些格式,我也一直研究,在此基础上加以整理,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方法理论,这套理论也在整理之中,并得到北大萧博士及一些专家学者的认可,这让我感到荣幸,也感谢他们的支持。

这些年,自己写下的诗不少,大约六百首左右,有的是大学时期兴趣来时就随手写在随堂课本上,由于整理不佳也丢失了一部分。

很久之前,许多人读过我的诗后,便提出让我出一本属于自己的集子。加上身边的诗友接二连三地出了自己的诗集,我也为之感所动。记得邓幽华邓教授曾给我说:“你写的诗,若是整理出来,200首一本,也够三本。邓幽华老师此言不虚,我的诗确实不少,从17岁到27岁这十年间,除了在报刊发表过的,也还有好几百首,这次挑了四百首,但是令自己满意的作品还是不多,基于出书,便增加了一部分。

我以后会更加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以及多增加一些新鲜元素。以章教授之言,诗中确实还缺少很多东西。作为苗乡人,苗乡体裁少,其次有意境超出我这个年龄阶段,缺乏少女的活力。今后要深入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中,体验更本质的东西。

这本书得以出版,需要感谢的人很多。首先感谢贵州黔新茂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晓奔的大力支持,第一次读我的诗以后,他曾说,“你是我见过90后唯一一个写诗让我感动的人,我一定要让你的诗以中文和英文的形式影响到更远的地方去”, 因此,此书还有另一个英文版本。其次感谢西安美院学报编辑、西安艺术学院院长、俄罗斯中俄文化交流奖章获得者的章子章教授,感谢他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本书写序,以及做封面设计与审稿,感谢他莫大的鼓励与支持;再次感谢幽菊书院院长、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莎士比亚研究会员的邓幽华教授,是他一路上不吝赐教给我指导,为我修稿、改稿,并作诗评。还要感谢唐山诗词协会的袁主席,感谢一直支持与理解的各和主编以及朋友,由衷的感谢大家对这本书的关注与支持。

《阿谷依诗集》是以我的苗族名字命名,阿谷依苗语为“女神”的意思,希望自己在创作和音乐上,将不负这个称呼。 年少时遇见诗词,写诗似乎还是昨日的事,转眼间以快步入三十,但我的心、我的精神一直活在另一个世界,无论将来时间怎样消逝,我将继续写作,只因无法放弃、无法停下,以尽自己的才情。

写诗作词,是上天对于孤独者的一种恩赐。我感谢上天在我年少时将诗词赐予给我,使我遇见它,并拥有它。这么多年我虽在现实的生活中挣扎、窘迫、暗淡,但诗词给了我中正、好贵、广阔,并借助诗词的翅膀,一次次从生活的困顿与有限的存在的脱出、飞出,并看到了梦想的曙光……

“唯诗散作朝和暮,怀照浮生无限人”,妆未成,诗以沫。《阿谷依诗集》终将要与你们相见了,感谢大家的关注与支持,也由衷希望读者、诗友们赐教!

阿谷依,女,创业派诗人、苗族歌手,古琴演奏师,生于贵州六枝特区,西安音乐学院学士校友,贵州k12联盟二届秘书长候选人,贵州幽鞠书院联合创始人。(文:阿谷依|审核:王警之|运营:贵州青年网)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