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刷酸市场,能否诞生下一个“博乐达”?

短期内为何难再现如博乐达量级的酸类护肤品牌?

作者 | 芒奇金

2021年中旬,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一篇名为《科学认识“刷酸”美容》的科普性文章,似乎给酸类护肤品泼了一盆冷水,这几年酸类护肤品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

近期,博乐达内斗的新闻将“刷酸”再次带回行业视野,讨论吃瓜之余,忽然看到这个近几年“隐身”的市场居然已经诞生出10亿级别的品牌。但是聚美丽了解过后,发现更不可置信的市场现状是,品牌扎堆“高浓度水杨酸”赛道,专业渠道却充斥着合法身份被质疑的刷酸产品。

这个监管空白成为心照不宣的渠道,有可能诞生下一个“博乐达”吗?刷酸市场之后走向又会如何?此文将从刷酸源头出发,从市场、法规等角度一步步解答、分析。

科学还原刷酸

回顾博乐达的发家过程,一方面是瑞志公司在临床实验研究、品牌推广、渠道运营付出了不少心血,使得品牌在刷酸赛道积累了许多宝贵的资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得益于刷酸市场的巨大需求,以及水杨酸这个成分本身是有着不错的功效心智。

水杨酸作为刷酸最具代表性的成分,在消费者中间的知名度不言而喻。据美丽修行BEBD大数据显示:2024年年度热门成分榜单中,水杨酸排名14,使用了该成分的品牌达到1.5万个,相关产品达6.7万个,环比上升33.64%。

水杨酸的应用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的欧洲,皮肤医学研究中出现了“化学剥脱术”的概念,当时,苯酚、水杨酸等强效成分在治疗痤疮瘢痕和色素沉着上展现出更优的效果。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皮肤医生Eugene J.Van Scott 博士和药理学的Ruey J.Yu 博士发现了α-羟基酸,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果酸,奠定了现代刷酸体系的基础。

从原理来看,酸类成分可通过三条路径达到治疗或美容的作用:角质层的构建、信号级联反应、微生态调控。

目前,公认的刷酸路径有两条:一是专业医美级的高浓度酸疗,二是居家型的低浓度酸护。

而根据作用深度不同,医学刷酸成分又可以分为三类:浅层酸(仅穿透表皮)、中层酸(影响整个表皮和真皮乳头)和深层酸(可深入真皮网状层中部并可控损伤组织)。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涉及到皮肤的损伤后重建,医学刷酸治疗中都会带有刺痛感,必须由医师或专业人士操作。因为操作门槛较低,居家刷酸就成了许多消费者的选择。目前市场上,刷酸用产品,已经从单一的酸类,如水杨酸、果酸、壬二酸,向复合酸、衍生酸技术、微囊化缓释系统等黑科技进化。

但其实,刷酸产品怎么选择,单单看技术层面很难判断。因为就当下市场而言,由博乐达为首的专业酸类护肤品牌,陷入了一个技术追赶,监管真空的尴尬境地——就在品牌们打响成分和技术差异化“追逐战”的同时,在外部环境上能够促进品牌良性生长的基础配置却都没有达到“合格标准”。

灰色监管,医疗刷酸陷“三无”困局

以博乐达王牌单品“超分子水杨酸面膜”为例,这款在2021年就拿下了单年销售额3亿元的成绩的明星产品,却无妆字号、械字号及药品任何备案或注册信息。

聚美丽记者在国家药监局进行医疗器械、药品和化妆品的备案/注册信息查询,发现并无任何相关的该产品内容。而产品包装上显示的产品标准Q/SHWY001-2021已经由企业自行废止,可见这款化学焕肤剂目前已无标准可依。

另外,在部分电商C店渠道,这款30%水杨酸通过护理包套餐的形式仍然能够正常销售,并打上了“医院版本”“院线刷酸”的关键词。刷酸产品的背后牵扯出的“护理包赠品流通”、“高浓度产品规避备案”等问题,让其监管灰色地带完整暴露出来。(详情可点击《博乐达30%水杨酸单品被爆“三无”?》)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目前市场所有高浓度的酸都没有合法身份认定,只有合法使用场所。

根据《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α-羟基酸及其盐和酯类(常见的包括果酸、乙醇酸、乳酸等)最大允许浓度为6%,β-羟基酸(主要为水杨酸)最大允许浓度为2%;α-羟基酸及其盐和酯类产品要求pH值≥3.5。很明显,一般专业线的酸类产品pH值和成分浓度远超出化妆品备案标准。

从政策上看,目前化学剥脱术中使用的高浓度果酸类产品(20%-70%)应按照何种监管属性进行管理,还没有一个定论。

而在《2020-2021年医疗器械分类界定结果汇总》中,20%、35%、50%和70%四个浓度乙醇酸(α-羟基酸)与甘油、水组成的皮肤剥脱液,被列为“建议不作为医疗器械管理的产品”。所以,高浓度果酸并不受到医疗器械品类的身份认可。水杨酸类械字号产品尚无浓度规定,但必须通过备案/注册。

在这种情况下,酸类品牌只能通过“敷料”“凝胶”“抑菌”等概念重塑产品,备案“械字号”或“消字号”,实则存在打擦边球的嫌疑。如以酸护肤的品牌德菲林,有一款专业线产品“复合酸抑菌凝露”备案的是消毒产品,其中使用了约30%浓度的6种复合酸,目前已入驻全国多家医院、美容机构。

△图源:全国消毒产品网上备案信息服务平台

亟需建立科学分级使用标准

实际上,同样的成分,在美国的使用标准和监管就明确很多。

美国FDA通过OTC专论划定不同特定类别OTC产品的活性成分、用途、剂量、标签等条件,其中水杨酸被认定为痤疮有效成分,其成分浓度需严格匹配OTC专论要求,在祛痘产品中上限为2%,超过即需按处方药管理。

果酸(α-羟基酸(AHA))不在符合OTC专论的特殊成分之中,但美国FDA对于AHAs产品宣传的把控也是有一定要求的。

FDA官网在2022年发布的关于α-羟基酸的回答中有明确写道:“含有相对较高浓度的AHAS或其他酸,被宣称为皮肤剥脱剂,旨在去除皮肤外层。根据法规,用于诊断、治疗、缓解、治愈或预防疾病,或影响身体结构或任何功能的物品属于药物,例如,用于痤疮治疗或皮肤美白的产品被视为药物。”

也就是说,按照这个描述,果酸类产品如果宣传美白、祛痘等功效,应当属于药物的范畴。

而在监管上,美国也有更完善的监管体系。事实上,美国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不要求化妆品产品和成分在上市之前必须获得FDA的批准,也就是说,成分安全的主要担责人是企业。但为了保证成分的安全性有依可循,他们设立了一个行业自我监管机构:化妆品成分审查(CIR)专家小组,负责提供化妆品成分安全使用的建议。

CIR曾明确给出结论——产品中如果含有AHAs(如乙醇酸、乳酸),消费者使用安全的前提是:

1)AHA浓度为10%以下;2)最终产品的pH值应在3.5以上;3)产品使用需要注意日光防护。

△图源:FDA官网

以此为鉴,国内也需要建立酸类产品的科学分级使用标准,尤其是高浓度的酸的监管分类,在效果追求与安全风控之间找到平衡点。

消费者仍存在刷酸知识盲区

虽然药监局在2021年发表了《科学认识“刷酸”美容》的科普文章,一定程度上为刷酸的科学性正了名,但国内社交媒体上仍然能看到很多因高浓度酸类操作不当引发的烂脸翻车事件,许多消费者仍然不知道科学刷酸具备其适用场景和适用群体。

而且,对于市场上很多主打水杨酸果酸黑科技的产品,消费者普遍没有很好的分辨能力,通常会存在“浓度越高效果越好”的认知误区。

但实际上,酸浓度不能作为唯一参考指标。据芯丝翠品牌中国代理公司品牌负责人Melody所说,这类产品起效的决定性因素是游离酸浓度,它与配方的pH值紧密关联。

根据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当pH值升高时,酸分子解离度急剧增加,所以真正能穿透皮肤的游离酸比例急剧下降,产品功效相对而言会更差。

比如,以成分透明为标签的功效护肤品牌The Ordinary,有一款主打 30%果酸+2%水杨酸精华(跨境产品),尽管总酸浓度高达32%,但其pH值3.6的配方中,游离酸仅占1%。所以这款产品虽然总酸浓度很高,但实际上它在剥脱维度上的功效表达是很有限的。

“下一个博乐达”短期内会出现吗?

虽说博乐达的事件揭露了高浓度水杨酸的灰色地带,但必须承认的是,目前市面上还没有一个酸类护肤品牌能够代替博乐达的位置。

为此,记者特地向行业资深渠道管理专家请教,专家认为,下一个能达到博乐达这般体量的国货品牌,至少3-5年内不会出现。

首先是市场合规性已经加速提上日程。或许在此之前,高浓度酸的监管空白在行业内只是一种心照不宣的存在。未来百亿酸护市场需要给不同浓度的酸护产品一个身份证。

其次从市场竞争力来看,博乐达起家时,市面上以酸护肤的国产品牌是极度稀缺的,可以说是吃到了时代红利。但现在,随着酸类护肤内卷严重,品牌再想突出重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客观现实-医疗体制改革,品牌想要在公立医院渠道进行专业教育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此外,运营体系建设需要时间。博乐达就曾被质疑“乱价现象”严重,护肤博主“光光是颗小太阳”曾分析过博乐达的省级代理制度:代理层级传递到最后,消费者最终可能以“超低价”拿到品控不一的货源,他指出,博乐达100g的面膜刮码售价140元,源码售价160元,在代理商已经降价两次的情况下,官网仍然可以售价358元。当然,不少网友也对博乐达发起了关于产品溢价的声讨。品牌文化沉淀需要时间,所以短期内可以局部突破,品牌的长期发展是需要回归产品心智价值的体系化建设。

当然,市场上也有很多主流品牌在以酸护理的科学定位下,结合产品临床研究、专业市场教育和渠道运营,建立了核心竞争力。他们是这条赛道上很大的“潜力股”。

视觉设计:乐乐

微信排版:高高

责任编辑:木头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