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小花
高合出问题了。
这事儿随着过去一周的发酵,已经比较完整清晰地呈现出来。
基本问题就是资金链断了。随着新势力IPO路径的关闭,还没有上市的新能源汽车项目,都在经历着资金的煎熬。在2024年年初这个节点上,断掉一两根,实在不算什么意外的事情。
和很多新势力濒危的时候不太一样,高合在自己的危机时刻,收获了这个汽车品牌自诞生以来最多的赞誉和不舍。
连一向对新势力毒舌的美女UP主小酸奶,也不吝对高合产品设计和技术底子的赞誉。
丁磊22日出现在华人运通公司召开内部大会,称公司正在积极寻求能帮助公司摆脱危机,继续向前的可能性,三个月之内应该可以见分晓。
同时,和威马等企业在倒下时,员工不被行业待见的境遇不同,高合很多关键部门的员工正在被很多企业哄抢。
我个人非常认可丁磊作为一家汽车公司一把手的眼界、人脉和能力,放眼整个国内,造车体系资源和国际产业中的个人地位,没有几个人可以拍着胸脯说高于丁磊的。高合整合的整个国际化的高层团队也非常让人放得下心。
同时,高合的几款车,是这几年里为数不多的,可以说在技术、设计创新和产品可靠性等方面都值得称道的好车。
余承东在一次发言中说,现在的汽车产业有很大的问题,很多车造的都不够好,我余承东tmd如果连这个都看不出来……
不光是余承东看出来了,丁磊也看出来了。丁磊不光看出来了,还做出来了。在我看来,高合在现实应用和设计方面,提供给汽车产业的创新和精彩,比遥遥领先技术含量高太多了。这当然不是在诋毁华为,现实如我,一向是市场成败论英雄的,此处就事论事而已。
如果丰田章男所说的中国电动车就是一堆垃圾,这句话即便无可反驳的话,那高合也是其中一堆技术含量颇高的垃圾。
如果以好为标准来判断的话,那么高合至少不是该速死的那一枚。
然而,就像很多好人都在痛苦地体验着悲催的人生一样,好也从来不是一家企业,特别是耗资巨大的汽车企业成功的必然理由。
相反,在如今这样一个产业激烈震荡,变数极多的时点上,做好之于成功的权重,可能不如做对。
这就是我对我欣赏的汽车人安聪慧的极氪时常的担心,也是我对哪吒这样的所剩为数不多的由汽车人创立的新势力汽车企业的担心。
再进一步,这也是我对一些所谓的传统汽车企业,丰田中国董长征所说的主流汽车企业的担心。
他们总是在试图告诉消费者,你们喜欢、认可的那些都是垃圾,我做的这些才是好的。你来开我的车,就知道真香到底是什么滋味了。
顺便说一句,我当然认可安全是汽车产品的底线,但是安全要是市场权重最高的指标,那沃尔沃应该是现在的第一汽车品牌呀。
安全只能是基础,如果新能源汽车如今是被证明安全的品类,那么它们的销量不止现在这点儿。
所以,不妨再看深一点。举个例子,对于世界第一丰田而言,在整个的电气化过程中,他们最怕的是什么?
是丰田不够好吗?他们想要从混合动力系统,直接往氢能源汽车过渡的路线,不管从环境友好,还是能源全链清洁程度,还是从汽车产品性能的角度来说,是不够好吗?
而丰田最害怕的是什么?肯定不是去年在中国销售滑坡,也肯定不是在电气化方面有多落后于中国车企,而是他们倾力推进的新能源技术路线,被全球市场放弃,哪怕过个三五十年,全世界都认为丰田当年的路径是更好的。所以丰田章男在丰田一边推大量BEV的时候,一边还要隔三差五地出来说我们不跟。
马自达当初做转子发动机,至今这家倔强的企业也没有关掉转子发动机的预算,这个发动机品类是非常出色的,但整个产业都不认,没有足够的批量就没有足够低的成本。马自达一家带不动。
所以,在汽车这样一个规模化大于一切的产业里面,做出好东西,但没得到好的回报,从来不是什么太意外的桥段。事实上在大多数环节上,汽车产品经理都会在好和便宜之间选择便宜,当然便宜不代表不好,但肯定代表放弃更精彩的。马斯克让产业害怕的是,他没有获得主流汽车企业的加持,就做出了成本更低的电动车。
回过头来说高合。很多观众在车展上看到很多让人看到眼睛里就拔不出来的概念车,并且非常疑惑,为什么企业不把这些车赶紧量产了,这要是量产了得有多大的竞争优势啊。
但是事实并不会如此,概念车里面用的材料、设计、技术等等如果没有足够多的企业选用,单靠单一企业、单一车型的市场支撑,成本根本就降不到你能接受的范畴之内。这一条余承东作为制造业老兵其实心里门清,只不过作为汽车业的新兵他表现了高超的语言技巧而已。在华为主导的创新中,是不会有太多实质性的硬件创新的,多用一些产业前沿的新东西也未必就做得到。
而你不觉得,高合做的事情,就好像是在把概念车直接量产吗?
以丁磊的资源,他已经最大限度地把很多大供应商的新技术“打折”应用到高合的量产车上了。很多供应商出于友谊和信任,也乐于把一些大厂们暂时没法决定量产的新技术,低价提供给高合。所以如果你乐意回忆,也乐意细看的话,你会发现遍观所有电动车新品发布会,正经能拿得出手的创新项目,高合是最多的。
但是,即便如此,不太可能跑量的高合车,仍然会被成本逼到墙角。我在高合第一款HiPhi X下线的时候在盐城工厂里看车,就发现第三排做得实在简陋了些,当时就问了丁磊,这么一个价位的第三排怎么弄得这么逼仄又不豪华,丁磊说,实在没有任何多余的预算可以给到第三排了。我记得当时我还建议他不如就做成大五座更好。
然而这也并不容易,那风情万种的后车门设计,没法让流水线在五座和六座之间简单切换。
至今我也还记得,通过轮上电机的调试实现的超小半径转弯,两层清漆的复合涂装,三屏布局,以及可对用户开放的车内智能控制编程,等等这些如今都挺叫好的技术,都是在高合的技术分享会上第一次听到的。
但是为什么说高合确实做得不对呢?
我想最根本的不对,就是对电动车市场的判断。
在我看来,不管在电气化发展的过程中,碳酸锂的价格被爆炒到什么位置,也不管一开始电动车的整个量产成本有多高,但是,从逻辑上讲,这个门类最终是汽车产业中的低价门类。
所以,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们坊间状如地狱的电动车价格战,在我眼中都是电动车随着产量的放大,往应有价值的回归。
包括今年年初刚刚打响的这一轮比亚迪开头枪的价格战。如果说插混有让利成分的话,油电同价就绝对是题中之义,如果在秦的这个级别,电动车最终不能触及到5~6万左右的价格,那电动车的市场售价就没到位,产业链就一定还存在不合理的定价环节。换句话说,如果不能把汽车整体价格打下来,纯电车就没有任何存在的市场正义了,有的只是环保等政策意愿。
所以,一开始就定位豪华的,特别是定位到七八十万的豪华品牌,不是说不行,但对品牌运营能力的要求实在太高了。别说七八十万,一开始定四十万左右的,截至去年年底为止,基本上就没剩下什么。甭管是谁造的。最能扛的蔚来,事实上也是为了今年要推的萤火虫在硬扛着,萤火虫一出来,蔚来全系必有一降。
再过个三五年,奔驰保时捷们可能会发现,在他们要守的价位里面,根本就没有电车再出来。他们只能把曾经折磨他们的电车扔到入门级里头去跑量。
为啥?没理由贵啊。是电能比油贵,还是电机电池能比动力总成贵啊?
那些想方设法要去把一款电动车做得比同价位燃油车贵出20%的企业,毋庸讳言,要么改,要么早晚都得死。
车圈有个笑话,众泰在最猖狂的时候觉得自己应该把车弄得贵一点来卖,不然对不起这昂昂的势头。于是出了一款车,用水晶和黄金来做排挡杆儿和按键。这就跟现在一些企业琢磨着怎么能把电动车的定价hold住意思差不多。
其实都是在成本下不来,打不过特斯拉们的时候,整东西往上硬凑是一个道理。
当然,在成本一时半会儿确实下不来的情况下,这个凑法,对于很多有底子的大厂来说,也确实是个救急的办法。既然明确了要加速新能源化并且亏本儿保住份额的路径,那走两年短线也不是背叛长期主义的罪证。
所以本周奔驰的段建军抨击大家伙往车里填那些没用的配置,实在破坏产业健康度,话是不错,但落到现实处,也是大家伙不情不愿的权宜之计。根子还是产能过剩和消费不振导致的。
但是,对于一家新车企而言,这样的定位就很要命。不管你是在车上加东西,还是在APP里上价值,都不是什么正确的电车品牌打开方式。
事实上,纯粹的电车,到目前为止,坚守在较高价位的,就只有蔚来了。意不意外?
完全不。我可以负责任地说,电车在不远的将来,在任何一个级别的市场里,都应该是比油车、或者混合动力车更便宜的选择。并且在一定价位以上,会长期难以形成大产销量。
在度过了资本炒作的阶段,最初借助智能化的眼花缭乱阶段,等到以混动产品为代表的“加油”车型在智能化方面基本拉齐之后,入门级的产品中6万的电车和7万的加油的车就会是并存于市场的存在,而在20万以上的市场纯电的渗透率要进一步提高,就不是一两天的事儿。
不要跟我扯新能源车渗透率,这里说的是纯电。纯电本身带来的产品利益,除了补能暂时比较便宜以外,几乎没一个真正站得住。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高合的品牌定位就没有在正确的路上。三个月内,如果丁磊能找到救命的钱,那么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把品牌拉回到对的路上,而不仅仅是更好。
我当然祝愿丁磊能顺利找到继续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和资源,这是第一家在危急之时让人颇为不舍的新势力车企,或许时机凑得好一点,比如早上一两年,这家企业已经获得了具有容错性的融资渠道,而即便是如今,这家企业作为一家车企本身的价值,也超过一些仍然看似活跃的企业。他们对自动驾驶车路协同发展的推进理念,我至今也是最为认同的。
如果找到了钱,也愿丁磊和他的团队,对于创业一词的理解,得有升华。
在我看来,中国车企如果要在这个时点上立足于国际化发展,立足于弯道超车,首先要回去补习的,仍然是一百年前的福特、七十年前的丰田、四十年前的现代起亚和二十年前的吉利、奇瑞、比亚迪们。
牢牢记住,成本是汽车产业后发者最能活下去的依仗,汽车产业格局的任何一次大变化,都来自成本的一次结构性降低,似乎没有一次是来自于技术巨大突破。电车也不会例外。遥遥领先是叫给社交媒体们听的,别叫的不如别人好听,还把自己给忽悠瘸了。
所以,给雷总还是提个建议,甭管你现在脑子里被灌输的是什么,都建议你后面快速往便宜里走,往小米里走,这既是小米熟悉的味道,也是电车真正的未来。您叫的铁定比别人好听,若是再走对了路,那肯定事半功倍,别再把力气老花在找人删帖啥的上了。那都是大米干的事儿。
最后给李想同学点个赞,他对于产能的并购重组机制建立的呼吁,非常中肯,也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虽然这个事情在国内是相当难办的事情,但是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协同地方政府,看在一家车企倒闭所造成的巨大社会影响和资源资金浪费的份上,能勉为其难地做一些建设性的商议,毕竟咱如今不比先前那么阔了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