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五人只包四人的饭,省下一人饭钱以作他用 | 红色故事·馆长说(4)

图片

图片

Xnip2021-05-28_17-00-20.jpg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

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先烈

多少激荡胸怀的感人故事

值得追忆 值得铭记

由上海市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应用平台“红途”联合文汇报推出的“红色故事·馆长说”系列微纪录片,今天讲述共青团发源地的故事,请看《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诞生》——

图片

图片

讲述人:洪颖哲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馆长

1920年8月22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个早期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霞飞路渔阳里6号诞生。外国语学社虽然在报上登了招生广告,但大多数学生都是经进步团体介绍来这里学习的。

图片

图片

学生多时达五六十人,主要学习俄语和马克思主义著作,为赴苏俄作准备。俄语课,由校长杨明斋和维经斯基的夫人库兹涅佐娃任教。另外,由李达教日文,李汉俊教法文。大部分学生生活很艰苦,每月生活费只有五元左右。他们五人只包四个人的饭,省下一个人的饭钱以作他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杨明斋在这里办的中俄通信社,专发介绍俄国十月革命情况的稿件。通信社的文章主要送《民国日报》等刊物。学员们参与收发、缮写、校对等工作。

图片

图片

社会主义青年团从这批学生中挑选了二十多名青年团员,先后分批去苏俄学习。其中就有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罗亦农等。

图片

图片

图片

你我共筑 红色征途

百年红途 从此启航

讲述共青团发源地的故事

重温红色伟业 发扬红色传统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场馆探访

图片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起源地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是一幢建于1917年的石库门建筑。1920年8月22日,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领导下,俞秀松等8名青年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团的机关设在当时法租界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今淮海中路567弄6号)。为了掩护和团结进步青年,同年9月,于此开设“外国语学社”,刘少奇、任弼时、肖劲光、罗亦农等由各地团组织推荐来“外国语学社”学习。

图片

图片

特别鸣谢: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

策划:郭俊 王蔚 吕玉新

编辑:陈云峰 施颖杰

摄影:陈龙 张挺 周俊超

剪辑:王卓

责任编辑:王蔚 吕玉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