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艺人一声唢呐震天响 吹尽武山乡亲的人间百味调

每逢重大传统节日村里便唱戏,村民陈耀春怎么想都觉得缺了唢呐,于是从沟门村在县剧团上班的邓羊娃处借来唢呐,这一吹,不打紧,打开了陈耀春学练唢呐的的兴趣之门,为龙台吹出了一个唢呐传人。

原标题:非遗|陈耀春——唢呐声里的乡音乡情

守艺人一声唢呐震天响 吹尽武山乡亲的人间百味调

□令陆胤

青山,听其名字可知是山清水秀之地,草木茂盛,百鸟争鸣。乌龙头、五角点等美味从春天延续到夏秋,足以让人垂涎。而青山王的故事,更让这里充满了传奇。数百年来,有多少人瞻仰过青山王府,有多少人探寻过这里的传奇往事已无从得知。但是青山村可以让来者一睹西部村落的风韵,体验那久违的乡村“野味”和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青山唢呐独具特色,也是龙台现今唯一的唢呐技艺,走进青山,便可乐享其韵。

青山村有自己的大戏、皮影戏班子,每逢重大传统节日村里便唱戏,既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祈福村子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清吉平安。有一年,村里唱戏,器乐中却没有唢呐。村民陈耀春怎么想都觉得缺了唢呐,就少了戏曲的韵味,于是从沟门村在县剧团上班的邓羊娃处借来唢呐,试吹大开门(指出丧,朝上路的方向吹)、小开门(指音标不同的艺术),结果都吹上了。这一吹,不打紧,打开了陈耀春学练唢呐的的兴趣之门,为龙台吹出了一个唢呐传人。

陈耀春决心学唢呐后,便去拜访了杨河夏庄村陈过喜师傅,想拜陈过喜为师学艺。陈过喜听了陈耀春的心声,沉思一会儿,说把陈耀春介绍给他的徒弟范灶保,或许是吴家沟自然村的范灶保与柴岭涧自然村的陈耀春同为青山村人,两村隔沟相望,往来便利,学练方便的缘故。于是陈过喜领着陈耀春到了范灶保家,范灶保让陈耀春先吹两下。陈耀春接过范师傅的唢呐就吹了二三响,吹得像模像样。范灶保觉得他有潜力可教。陈过喜也说:“这娃有天赋,你就收作徒弟吧。”于是范灶保就收陈耀春为徒,并传艺三年。其间,陈耀春又跟随杨河、沿安的唢呐师傅学艺,通过一处投师百处学艺,更加夯实了他的唢呐基础,提升了吹奏唢呐的理解和技法。

守艺人一声唢呐震天响 吹尽武山乡亲的人间百味调

还记得第一天开始正式学艺,范灶保师傅对陈耀春说:“学唢呐要吃苦,首先要学会换气,学得不好,我还要打、还要骂,看你能不能受得了?”陈耀春表示,只要能学到吹唢呐的技艺,吃苦挨打都行。换气是吹唢呐的第一项基本功,是学唢呐的入门基础课。陈耀春学换气的时候,一边看师傅的手势和呼吸,一边用心体会和揣摩练习,可就是学不上手,而且越急越应了那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谚语。师傅范灶保的换气是师爷陈过喜的师傅范三成教会的。范三成是范灶保跟着杨河的师兄认识的,是杨河镇张山村人,为杨河、沿安一带有名的唢呐师傅。之后,范灶保教陈耀春用麦秆吹碗中的水,学练换气。结果陈耀春很快就瞌睡打盹,甚至把水都打倒了。范灶保看到后,照着陈耀春的腰眼就是一拳,并露出半怒半愤的神色,说道:“你还真是提着唢呐打盹呢,事没当事。平日里我们是朋友,现在我是你的师傅,严师出高徒,你不好好学,我就要打你,不能让你吊儿郎当,坏了我们的门风。”说完,他让陈耀春再舀了一碗水,依法练习。这次,陈耀春再也不敢打盹了,认真揣摩练习,终于学会了换气。

会换气就有了学唢呐的基本功,陈耀春便开始学习唢呐经典曲牌。他先学了耳熟会哼的秧歌曲子《锄棉花》,通过学练《锄棉花》,把唢呐的指法练熟了。然后学了传统白事中必用的唢呐曲牌,后来又学了《五更盘道》《秦雪梅吊孝》等。基本曲牌掌握后,根据群众需求,他又学了《妈妈的吻》《绣金匾》《遥远的小山村》《世上只有妈妈好》等现代曲调,以及秦腔中《祭灵》的曲牌等。陈耀春第一次走事是龙抬头沟来接佛,也是师父第一次叫他吹佛家曲牌,他先前没学过,只有硬着头皮边学边吹,这次活动让他学会了两首佛家曲牌。

学练唢呐时,为了不影响别人,无论白天还是黑夜,陈耀春都会躲进家里的地窖里去练,人下了窖,用盖板盖住窖口,上面再放上一个塑料袋,声音就传不上去了。此外,因地窖里吹出来的唢呐声格外好听,别有一种韵味,加之家里人(妻子)认为在家里吹唢呐不吉利,他只好到地窖里、山坡上、河湾里或地埂上练习。经过一番苦学苦练,他熟练掌握了唢呐指法,能随心把控音量高低、音色音质,吹出宛转悠扬的曲子。他的唢呐根据需要或悲痛欲绝,或激昂欢快,或沉郁悲壮。

守艺人一声唢呐震天响 吹尽武山乡亲的人间百味调

陈耀春说,他们平时吹的是长唢呐,音调悲哀,也不定调,用于白事。小唢呐也称地呐子,音色喜庆用于红事。

现在他们的师兄弟有二十余人,按照一班子三人算,可以同时支应六七场事情,极大地方便了群众。他们的唢呐足迹遍及沿安、杨河、温泉、四门、龙台、滩歌等乡镇以及县城的小区、洛门等地,甚至在礼县、岷县也留下了他们吹唢呐的身影。广泛的实践应用,提高了陈耀春指法技艺,赢得了群众口碑,他与范守明一起立起了师父的门户,成为在龙台、滩歌等地颇有影响的唢呐师傅和唢呐班子。

有人说“没有唢呐送不走的魂”。陈耀春跟随范灶保师傅走事到现在已经二十七年了,送走了多少的魂,安抚了多少人的心,他也数不清。回想走过的路,一桩桩一件件和师傅的教导都历历在目,恍若昨天。陈耀春说:“吹唢呐挣的是零花钱,行的是积善道,有钱的不能多收,没钱的可减少甚至免费,在群众活动中更要无偿表演。作为党员要不忘来时路,守住方便群众服务群众的初心,因为方便别人也是方便自己。”作为龙台当前仅有的唢呐传人,为让这门技艺在龙台落地生根、枝繁叶茂,陈耀春教授了李向军、甄望其、何琪斌、杨续明等八名徒弟。当他们看到县上非遗展示展演中武山唢呐代表性传承人制作的招牌后,定制了同样的黄布广告,上书“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山唢呐”,走事到哪张贴到哪,无形中宣传了武山唢呐,也体现了作为唢呐传承人的自豪。

一道道沟来一道道梁,多少双眼目望家乡。斜阳里翻山岗,晨曦中去吹响。一管唢呐,吹出了世间的沧桑、生命的希望和幸福的憧憬。唢呐悠长,吹不完幸福日子的畅享,唱不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天水)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